沈彬
又到了說再見的時刻,這一次輪到了上海的文廟。這兩天朋友圈里刷起了一波對上海文廟的懷舊風(fēng)。說是“文廟要拆”,其實只是對文廟周邊實施改造,但是,過往意義上那個臟兮兮、熱絡(luò)絡(luò)的充滿著老城廂煙火氣的文廟社區(qū),的確不會再有了,一個曾經(jīng)有過的廉價的二次元夢漸行漸遠。
追憶的文案里,童年、游戲卡、漫畫書、大頭貼、七龍珠都是高頻詞,曾經(jīng)的手辦一條街、動漫一條街、卡片一條街,古早的“海南攝影美術(shù)出版社”,似乎永遠沒有生意的上海舊書店,還有一家開了幾十年的拉鏈修配店,還有文廟菜飯、婷婷奶茶、孔乙己飯店,這些奇奇怪怪的存在,根植在記憶的深處,而如今卻要徹底改變了。經(jīng)過改造之后,這里的坐標將被重新厘定,曾經(jīng)熟悉又局促的老城廂的經(jīng)脈被打開,失去的是童年的記憶。
一個曾經(jīng)有過的廉價的二次元夢漸行漸遠。
文廟是上海人的文化地標,之前是舊書集市,再后來是圖書批發(fā)市場,對80后、90后來說是二次元啟蒙的地方。但是,文廟本來的意義是孔廟,是縣學(xué),是上海海上文化的根脈,也是改造之后最能發(fā)揮文化價值的地方。
拆和留,永遠是爭論的話題,就像老城廂的煙火氣的背后,是逼仄的生存空間、鄰里之間毫無隱私的生活,以及低端的消費場景。
從這個角度來說,拆是必然的事情,也是文廟周邊居民心之所向,特別是經(jīng)歷了今年上半年的疫情之后,老城廂居民改造意愿非常強烈。
回看一下上海文廟最近幾十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不停打補丁的過程,一直處于縫縫補補的湊合當中,湊合著湊合著幾代人就過去了。文廟在“文革”時期,藏書被毀,房子被占用,一直到80年代才逐步恢復(fù)。
記得1989年,我父親第一次帶我去文廟,邊上那家“落實政策返還私房”的辦公室,讓我印象深刻;聚奎閣邊上的池子(現(xiàn)在叫天光云影池)里密密麻麻地扭動著小鴨子游樂船;古廟里廡廊、大殿都是破破爛爛的臨時擺設(shè)的書攤。
2000年之后文廟經(jīng)過一次次改造,恢復(fù)了大成至圣先師圣殿的身份,明倫堂、藏書閣等舊制一一恢復(fù),還原了文廟本初的模樣。但是這反而映襯出文廟周圍老平房、搭建房的落魄。文廟依然不能成為上海一個撐得起場面的旅游景點。
從一個喜歡上海歷史的市民的角度來說,文廟就是將這座近代迅速崛起的城市與傳統(tǒng)中國文化相連接的臍帶,本應(yīng)該發(fā)揮更好的地標作用。
這兩天在西安旅游,這里以千年的大雁塔為核心打造的大唐不夜城,成為舊城改造的典范。其實早在20年前,大雁塔附近還是農(nóng)村,曲江新區(qū)把這個地方打造成了美輪美奐光影之下的大唐盛世的鏡像,成功地征服了年輕人;在城市開發(fā)上,它是成功的,讓曾經(jīng)2000塊錢一平方米都愛理不理的地方,成為了西安的房價高地。
上海文廟改造之后,能不能用足、擦亮這張文化名片,把文廟地區(qū)從原來的廉價親民打造成時尚高端?文廟能不能成為第二個武康路?這樣的期待可能有些高,但是打造成東方明珠塔影之下的江南文脈傳承縮影,還是有希望的。
“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看到熟悉的東西遠去,總會傷感,既是傷感物,也是傷感自己流逝的歲月。那個爸爸帶著我買下一整套《七龍珠》的文廟,那個和高中女同學(xué)一起拍下大頭照的文廟,終究只存在于記憶當中,城市會更新,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