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志強
“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中孔子的一句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币馑际钦f,君子能夠與他人保持和睦,同時堅持自己的獨立性,不會盲目茍同、隨波逐流;小人只求與別人一致,但實際不講原則,不會真正與他人保持和睦。對此,朱熹注曰:“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p>
關于“和”與“同”之辯,在孔子之前晏子已有論述?!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有一次齊景公出獵歸來,指著前來接駕的臣子梁丘據(jù)對晏嬰說:“唯據(jù)與我和夫!”意思是梁丘據(jù)凡事迎合我,與我關系最和諧?。£虌牖貞骸皳?jù)亦同也,焉得為和?”意思是你們只是“同”而不是“和”。晏嬰比喻說:“和,如羹焉。”廚師煮湯時,把各種原料和作料加在一起,才能烹調出厚重醇美之味;“和”又如音樂,五聲六律,剛柔清濁,疾之徐之,抑之揚之,才能奏出動聽的樂曲。而“同”只是單一性質的事物,就好比在水里加水,毫無味道;好比曲調只有一個聲音,誰會聽它!
據(jù)《國語·鄭語》記載,早在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在與鄭桓公論政時就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他認為:不同的東西彼此和諧才能生成世間萬物,如果所有東西都一樣,世界就不再發(fā)展了。這個觀點與 “和而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所強調的都是既要尊重事物的差異,又要注重差異的融合。
和而不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和”字古體作“龢”,從龠從禾。龠乃象形字,表示一組長短粗細各異的管子,一齊吹奏、各發(fā)其聲,只要和諧相融,便會悅耳動聽。事物的多樣性具有創(chuàng)造力,融合多樣性的東西能夠產生出新的東西;將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并使之平衡,就叫作“和”。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千差萬別的生物共生共榮,世界才會充滿生機。
和而不同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若為公事各執(zhí)己見,雖有爭執(zhí),但各自襟懷無私、光明磊落,是為“君子之爭”。王安石與司馬光同朝為官,兩人政見不同,常有辯論。但在私底下,兩人相互敬重,從不詆毀對方。王安石為相時,皇帝問他怎樣評價司馬光,他說,司馬光不失為“國之棟梁”,人品、能力和造詣都是很高的。當司馬光為相時,有官員給王安石羅列罪名,皇帝欲治罪,征詢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有古君子之風,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彼此觀點不同,內心卻能與對方和諧友善,這種“和而不同”體現(xiàn)的是正直和大度,常常有利于正義事業(yè)的推進。據(jù)史料載:韓琦與范仲淹議西夏戰(zhàn)事互不茍同,范仲淹徑直拂衣而去,韓琦從后面抓住他的手說:“不容再商量一下嗎?”韓琦一臉和氣,范仲淹心緒也平靜下來。兩人殿上爭論,殿下卻不傷同事之情,只因為他們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國計民生,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利。如此寬闊無私的襟懷,后人評說,“只此一把手間,消融幾同異”。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部人類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相互碰撞、共生并進的歷史。在這同一方天地、同一個家園,“和而不同”就是要相互尊重、兼容并包。要互學互鑒、取長補短,求同存異、互通有無,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在發(fā)展道路上讓不同文明交相輝映、永葆生機,從而實現(xiàn)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王文炎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22年4月22日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