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鴻波,王 琳,胡樑臣
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一種,被廣泛用于改善人體血凝狀態(tài)、減少血栓等治療中,其在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后抗血栓療效也被臨床廣泛肯定[1]。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PCI術后病人的氯吡格雷療效往往因個體差異而出現(xiàn)巨大差別,部分病人即便嚴格按照醫(yī)囑服藥依然無法避免心血管血栓、支架內再狹窄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臨床將這一現(xiàn)象命名為氯吡格雷抵抗[2-3]。隨著醫(yī)學界的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氯吡格雷療效受病人年齡、既往病史、藥物相互作用以及基因多態(tài)性等因素影響[4]。血小板ADP受體亞基12(P2Y12)是血小板膜表面上的一種二磷酸腺苷受體,是氯吡格雷的主要活性作用靶,可與氯吡格雷不可逆結合,并抑制腺苷酸環(huán)化酶表達,最終抑制血小板聚集。P2Y12基因多態(tài)性可直接影響氯吡格雷的療效[5]。血小板糖蛋白Ⅲa(GPⅢa)則是血小板激活的重要通道,已有研究顯示,GPⅢa具有很高多態(tài)性,其中外顯子2第1 565位核苷酸突變研究最為深入,該位點決定了人PLA1及PLA2基因,而心血管疾病病人PLA2突變率高達30%以上。本研究旨在探討P2Y12、GPⅢa基因多態(tài)性與冠心病病人PCI術后氯吡格雷抵抗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冠心病病人300例,其中,男175例,女125例;年齡<60歲164例,≥60歲13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6]制定的標準;②在我院行冠狀動脈造影并行PCI治療,且術后服用氯吡格雷進行抗血小板治療;③18歲以上漢族病人;④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疾病、惡性腫瘤、凝血功能疾病等;②入院前6個月有腦卒中、內臟出血性疾病史;③入院前1個月內服用過阿司匹林等藥物;④入院前6個月內有手術史者。
1.2 治療方法 病人均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術前給予病人口服75 mg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S14202003034]+0.1 g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B14202005047),持續(xù)3 d;隨后于首日加用300 mg氯吡格雷,之后每天加用75 mg氯吡格雷,持續(xù)12個月[7]。
1.3 實驗室檢查 收集病人術后5 d(氯吡格雷服藥5 d)的空腹靜脈血3 mL,將150 μL血液樣本滴入至含150 μL Lysis Buffer+15 μL蛋白酶K的試管內,于55 ℃條件下進行水浴,時長為10 min。取出后滴入450 μL Binding Buffer,混勻并80 ℃水浴10 min,滴入560 μL NaCl,混勻靜置10 min,4 000 r/min,6 cm半徑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滴入50~100 μL Elution Buffer,混勻并80 ℃水浴10 min,輕輕晃動,確保DNA有效洗脫,冷藏備用。在PUBNED上查詢P2Y12基因rs4244285及GPⅢa基因PLA位點的基因序列,P2Y12基因rs4244285位點的正向引物序列:5-′CAGAGCTTGGCATATTGTATC-3′,反向引物序列:5-′AAATTGTTTCCAATCATTTAGCT-3′;GPⅢa基因PLA位點正向引物序列:5-′CAGGAGGTAGAAGTCGCCATAG-3′,反向引物序列:5-′TATCCTTCAGCAGATTCTCCTTCA-3′。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條件如下,P2Y12基因rs4244285 PCR:95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8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共35個循環(huán)。GPⅢa基因PLA PCR:50 ℃預變性1 min,95 ℃變性10 min,90 ℃退火15 s,60 ℃延伸1 min,共45個循環(huán)。選用美國ABI公司生產的7700 HT熒光定量PCR儀讀取最終結果。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300例病人中,76例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觀察組),224例未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對照組)。觀察組年齡≥60歲、總膽固醇(TC)≥6.0 mmol/L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兩組P2Y12基因rs4244285多態(tài)性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P2Y12基因rs4244285多態(tài)性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觀察組P2Y12基因rs4244285位點GA+AA基因型比例和等位基因A比例分別為72.37%和52.63%,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P2Y12基因rs4244285多態(tài)性比較 單位:例(%)
2.3 兩組GPⅢa基因多態(tài)性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GPⅢa基因多態(tài)性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觀察組GPⅢa基因PLA1/PLA2+PLA2/PLA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PLA2比例分別為50.00%,28.29%,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GPⅢa基因多態(tài)性比較 單位:例(%)
2.4 觀察組不同基因多態(tài)性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比較 觀察組P2Y12基因rs4244285位點GA+AA基因型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明顯低于GG基因型病人(P<0.05);觀察組GPⅢa基因PLA1/PLA2+PLA2/PLA2基因型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明顯低于PLA1/PLA1基因型病人(P<0.05)。詳見表4。
表4 觀察組不同基因多態(tài)性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比較(±s) 單位:%
2.5 多因素分析 將臨床資料有統(tǒng)計學變量、P2Y12基因rs4244285位點多態(tài)性、GPⅢa基因多態(tài)性作為自變量,將是否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作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TC、P2Y12基因rs4244285位點GA+AA、GPⅢa基因PLA1/PLA2+PLA2/PLA2是冠心病病人PCI術后氯吡格雷抵抗發(fā)生的影響因素[OR值分別為1.365,1.409,2.686,2.776,P均<0.001]。詳見表5。
表5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氯吡格雷屬于噻吩吡啶類藥物,本身無生物活性,作用于人體后可與肝臟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tǒng)結合而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這一代謝產物可抑制血小板膜上的二磷酸腺苷與其受體結合,最終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效應[8-9]。但受個體差異影響,氯吡格雷用藥后部分病人血小板功能無法被有效抑制,即出現(xiàn)氯吡格雷抵抗[10]。文獻報道,氯吡格雷抵抗發(fā)生率為4%~31%[11]。氯吡格雷抵抗誘因多元,如年齡、糖尿病、血小板更新速度等均可導致本現(xiàn)象。本研究中,觀察組年齡≥60歲、TC≥6.0 mmol/L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高齡、高血脂與氯吡格雷抵抗密切相關,臨床需加強對高齡及高血脂冠心病病人的用藥管理,積極觀察病人是否有氯吡格雷抵抗現(xiàn)象,并合理調整藥物,避免醫(yī)療資源的浪費。近年來,研究顯示,基因多樣性也是氯吡格雷抵抗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重要誘因[12]。P2Y12作為氯吡格雷的作用靶點,其基因多態(tài)性被臨床廣泛認為與氯吡格雷抵抗有關[13]。本組研究中,觀察組P2Y12基因rs4244285位點GA+AA基因型比例和等位基因A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GA+AA基因型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明顯低于GG基因型病人,可以發(fā)現(xiàn)P2Y12基因rs4244285位點A等位基因突變病人更易出現(xiàn)氯吡格雷抵抗現(xiàn)象,其原因可能與這種突變將導致P2Y12受體蛋白氨基酸中的磷酸腺苷脫氨酶改變,并影響P2Y12受體結構,最終影響P2Y12受體的活化,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研究將P2Y12受體上的6個位點組成6個單倍型后,發(fā)現(xiàn)單倍型F(rs6787801位點已突變成胞嘧啶C,其余位點為原生狀態(tài))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較單倍型A(rs6787801及rs6801273位點已突變)病人更低,這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本研究的結論[14-15]。該學者還認為,rs6787801位于P2Y12基因啟動子區(qū)域,多態(tài)性位點變化將可能通過影響P2Y12基因轉錄活性,來抑制P2Y12受體蛋白翻譯,最終引發(fā)氯吡格雷抵抗現(xiàn)象,而rs4244285位點同樣處于P2Y12受體基因的啟動子區(qū)域。
GPⅢa基因位于人基因17號q21~22帶,多以復合物形成存在,當血小板活化后,GPⅡb/Ⅲa將獲得纖維蛋白原結合能力,并以此誘導血小板聚集,進而參與止血及血栓生成[16]。GPⅡb/Ⅲa與纖維蛋白原結合是血栓生成的最后步驟,也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治療靶點[17]。PLA1/PLA2是GPⅡb/Ⅲa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多態(tài)性位點,已有研究顯示,PLA2基因型人群冠心病發(fā)病率顯著高于健康人群[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GPⅢa基因PLA1/PLA2+PLA2/PLA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PLA2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GPⅢa基因PLA1/PLA2+PLA2/PLA2基因型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明顯低于PLA1/PLA1基因型病人,這表明GPⅢa基因PLA2多態(tài)性與冠心病病人PCI術后氯吡格雷抵抗有關。有研究發(fā)現(xiàn),47歲以前患心肌梗死的病人,50%攜帶著PLA2等位基因,而年齡相匹配的對照組PLA2攜帶率僅為25%,提示PLA2等位基因突變與年齡有關,同時還是年輕人發(fā)生心肌梗死的影響因素[3],這也佐證了本研究結論。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TC、P2Y12基因rs4244285位點GA+AA、GPⅢa基因PLA1/PLA2+PLA2/PLA2是冠心病病人PCI術后氯吡格雷抵抗發(fā)生的影響因素,提示臨床需加強對高齡、高血脂以及P2Y12、GPⅢa基因A及PLA2多態(tài)性的用藥管理工作,觀察病人是否有氯吡格雷抵抗現(xiàn)象,并積極應對。
氯吡格雷是臨床冠心病防治的常規(guī)藥物,而我國逐年增高的冠心病發(fā)病率將使該藥的需求逐年增高,如何合理利用氯吡格雷,避免氯吡格雷抵抗帶來的醫(yī)療資源浪費及經濟負擔已成為臨床研究的又一重點。而P2Y12、GPⅢa基因多態(tài)性篩查工作則可一定程度指導氯吡格雷用藥,避免氯吡格雷浪費情況,但現(xiàn)行的P2Y12、GPⅢa基因多態(tài)性篩查方法推廣難度較大,但這正是需要醫(yī)務人員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