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勇,季云,孫沂,高怡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EGVB)是肝硬化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類型,也是導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患者表現為嘔血或黑便,嚴重者可出現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風險較高[2]。研究報道,20%的EGVB患者可在一個月內發(fā)生死亡,對于未二級預防的高?;颊撸哌_70%會發(fā)生再次出血,死亡率高達33%[3]。早期進行危險預測,將患者進行分層管理,對高危患者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對降低EGVB發(fā)生率至關重要。目前臨床常用的預后評估模型如CTP分級及MELD評分主要用于慢性肝病患者[4-6],由于其存在缺陷而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應用受限,如前者主觀性較大(肝性腦病、腹水)、分級狹窄、缺乏權重,不利于指導臨床;后者缺乏相應的分界值。白蛋白-膽紅素(albumin-bilirubin, ALBI)評分是評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常用指標,檢測方便、結果易計算,可預測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肝硬化患者遠期預后,而在EGVB中的應用較少[7]。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是新型炎癥標志物,可預測急、慢性肝衰竭患者預后[8-9],其在EGVB預后中的作用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探討ALBI評分聯(lián)合NLR在肝硬化EGVB患者預后預測中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泰州市人民醫(yī)院診治的376例肝硬化EGVB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35例,女141例;年齡(60.25±9.38)歲;病因為HBV肝硬化196例,酒精性肝硬化56例,HCV肝硬化32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28例,其他64例。納入標準:①肝硬化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指南(2019年版)[10];②臨床表現為嘔血或黑便;③EGVB經內鏡檢查證實;④無血液系統(tǒng)疾??;⑤近期無輸血、獻血;⑥按照指南進行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臟腫瘤或其他部位腫瘤;③既往行TIPS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患者;③合并其他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④使用免疫抑制劑者;⑤后期行肝移植者。
1.2.1 資料收集 通過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患者入院時臨床資料。①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病因;②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血常規(guī)、血小板計數(platelet, PLT)、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 TBiL)、白蛋白(albumin, Alb)、國際化標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鈉、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③并發(fā)癥:腹水、肝性腦病等。
1.2.2 ALBI評分及NLR計算 ALBI=-0.085×(Alb)+0.66×lg(TBiL),其中≤-2.6為1級,-2.6~-1.39為2級,>-1.39為3級[11]。NLR=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8]。
根據患者1年時的預后情況分為死亡組127例(33.78%)、存活組249例(66.22%)。其預后信息通過門診、電話、再入院等形式獲得。
死亡組年齡>60歲、中重度腹水、有肝性腦病比率以及NLR、INR、PT、CTP評分、MELD評分、ALBI評分均高于存活組(P均<0.05),HB低于存活組(P<0.05),兩組性別、高血壓、糖尿病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指標為自變量,EGVB生存狀況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肝性腦病、NLR、MELD評分、ALBI評分是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NLR、MELD評分、ALBI評分預測EGVB患者死亡的AUC分別為0.711、0.728、0.785,ALBI評分聯(lián)合NLR預測EGVB患者死亡的AUC高于MELD評分聯(lián)合NLR(Z=5.682,P=0.000),見圖1,表3。
表1 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影響因素分析 [n(%)]
表2 肝硬化EGVB患者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圖1 NLR、MELD評分、ALBI評分預測EGVB患者死亡的ROC曲線比較
表3 NLR、MELD評分、ALBI評分預測EGVB患者死亡的ROC曲線分析結果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病情兇險,即使采取有效治療措施,短期死亡占比超過20%[12]。EGVB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類型,占比超過60%,約三分之一的肝硬化患者死于EGVB。孫夢園等[13]對273例肝硬化EGVB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39.9%發(fā)生死亡,其中多數于兩年內死亡。李德釗等[14]對155例肝硬化EGVB患者隨訪12個月,57例(36.77%)死亡。本研究對376例肝硬化EGVB患者的分析中,33.78%在1年內死亡,與上述報道結果較接近。本研究提示應高度重視肝硬化EGVB患者的死亡風險。
對于EGVB,可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以及內鏡治療,但病情不同,治療的方式存在差異,早期識別高?;颊哌M行個體化干預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13]。CTP分級及MELD評分是臨床常用的肝病患者預后評估指標。陳焯彬等[15]研究顯示,CTP分級是HBV相關肝硬化EGVB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OR=2.819, 95%CI:1.288-5.336)。高慧茹等[16]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但最新研究認為,CTP分級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預后評估中的作用受限[12]。本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入院時CTP評分高于存活組,但多因素Logistic回歸未發(fā)現CTP評分與EGVB患者死亡有關??赡茉颍孩倨湓u價指標肝性腦病、腹水主觀性較強,缺乏量化指標;②受利尿劑的影響大;③未對腎功能進行評定[12]。MELD評分主要用于終末期肝病患者的預后評估[17]。近年來研究顯示,MELD評分與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死亡風險有關,其以16.65為臨界值預測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ROC曲線分析圖AUC可達0.862[18]。在EGVB患者中,雖然再出血患者和死亡患者的MELD評分高于未再出血和存活患者,但其對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受限[5]。鄧嬌等[19]納入234例肝硬化伴EGVB患者研究表明,未發(fā)現MELD評分可預測患者治療失敗風險。孫夢園等[13]研究顯示,MELD評分預測肝硬化EGVB患者遠期死亡風險的ROC曲線圖的AUC僅為0.706,提示其預測價值為中等。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MELD評分是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既往報道[14]一致。本研究ROC曲線分析表明,MELD評分預測EGVB患者死亡的AUC僅為0.728,提示其預測價值受限,未表現為較高的預測效能,與文獻[13]結果相符??赡苁怯捎趯Φ蚆ELD評分(≤20分)的患者預測性能較低有關。
ALBI評分僅由Alb、TBiL兩個指標組成,計算方便、結果客觀,且可連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在疾病的預后評估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Alb是評估肝功能及營養(yǎng)指數的常用指標,其值降低死亡風險升高。肝功能受損后,其解毒作用及轉化功能降低,可致TBiL升高。研究顯示,TBiL升高是肝硬化EGVB發(fā)生的危險因素。ALBI評分可綜合Alb、TBiL變化,既往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隨訪中,死亡患者的ALBI評分顯著高于存活患者,且多因素校正后ALBI評分是其獨立危險因素[20]。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ALBI評分預測其6、12、24、36個月死亡的AUC分別為0.861、0.826、0.779、0.744,高于CTP評分(0.703、0.672、0.613、0.583)和MELD評分(0.774、0.731、0.669、0.631)[7]。在肝硬化EGVB患者中,隨ALBI評分升高,患者死亡風險逐漸升高,且其預測患者6周和遠期死亡的AUC分別為0.770、0.701,高于CTP評分(0.730、0.685)和MELD評分(0.706、0.659)[13]。李德釗等[14]進一步驗證了該研究結果,相比低ALBI評分患者,ALBI評分升高患者的死亡風險升高7.349倍。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結果顯示,ALBI評分是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與上述報道[14]一致。ROC曲線顯示,雖然ALBI評分預測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AUC高于MELD評分,但預測性能仍不高,與孫夢園等[13]結果相符??赡苁怯捎谌梭w為復雜的調節(jié)機制,存在多個通路相互影響,單個指標預測效能較低。
NLR是新型炎癥指標,與多種肝病預后相關。在肝衰竭患者中,NLR升高是其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21]。在肝癌患者中,術前NLR可預測其經動脈導管化學栓塞治療的效果[22]。在肝硬化中,NLR可預測治療1年后死亡風險[18]。既往研究顯示,異常子宮出血患者中NLR顯著升高,且不同病理類型患者中升高的程度不同[23]。關于NLR與肝硬化EGVB患者預后的關系,目前未見報道。趙艷等[12]對40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院內死亡組NLR顯著高于院內存活患者,其預測患者死亡的AUC為0.687。本研究結果顯示,NLR是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可能是由于其中組成指標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均參與肝臟纖維化進展,可反映肝硬化程度有關[24]。本研究ROC曲線分析顯示,NLR預測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AUC為0.711,預測價值為中等,可能是由于其雖然能反映肝硬化程度,但并不能直接參與EGVB預后。本研究ROC曲線顯示,ALBI評分聯(lián)合NLR預測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AUC最高,提示其可能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ALBI評分、NLR升高是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預測患者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