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棠
1984年的那個盛夏之夜,正讀電大的我,一氣兒復(fù)誦完《報任安書》一文,被司馬遷堅貞不渝、頑強不屈的精神所深深感動,當即心生念想,擇日定去拜謁司馬遷墓。
彈指一揮間,38年過去,在2022年初夏時節(jié)的5月30日,我有幸與張根太仁兄一起,懷著朝圣的心情,走進陜西省韓城市司馬遷祠景區(qū)的大門。往里走約500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高大巍峨的司馬遷青銅雕像,一卷竹簡執(zhí)于右手的他,舉首望著遠方。這就是漢武帝時曾任太史令、創(chuàng)下鴻篇巨制《史記》、被尊稱為史圣的司馬遷,這就是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的司馬遷。我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肅靜而莊重地瞻仰其偉岸形象,然后向他叩首禮拜。我坦白自己此刻的心理,我這么做是為了追念先賢,希冀千百年來彌漫在這里的人文精神給我以浸潤熏陶,渴望凝聚于此的司馬遷的偉大靈魂與浩然文膽給我以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動力,使一生與文字結(jié)緣且一直笨拙寫作著的我,筆下的文字能靈動起來、芬芳起來。
看了文字介紹方知,司馬遷的雕像高12米,寓意司馬遷所著《史記》為12本紀;重量26噸,折合52萬兩,寓意《史記》之52萬字。此尊雕像,其高度與重量,融進《史記》體例與文字之數(shù)量,多了幾分巧思,多了深長之意味。
進入司馬遷祠,望及那山下的芝水,郁郁密密的蓮花旺盛得看不見河底。傳說當年漢武帝曾在此河北岸采摘靈芝,興致勃勃的他,欣然之際就把陶渠水改名為芝水。誰能料到,因李陵案而勃然大怒的漢武帝,就因為司馬遷替李陵辯護了幾句,而讓他遭受了殘酷的宮刑。
不知所終的司馬遷從歷史的長空消失幾百年之后,西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就在這里,在漢武帝昔日采摘靈芝的芝水岸邊,在韓城這條唯一通往長安的古道旁,為司馬遷修廟立祠,這是給那個故去的漢武帝看,還是為了司馬遷無處安放的靈魂可以沿著這條古道順利地回到故鄉(xiāng)?殷濟是有心為之,還是無意為之?誰又能說得清呢?歷史煙云,詭譎多變,紛繁雜擾的進程中,就有了諸多讓人想去追尋、想去探究的謎團。
通往山頂祠院的司馬古道,行進中只覺又長又陡。
司馬遷祠墓建筑群由四座高臺組成,從山下到山頂,依崖就勢,層疊旋轉(zhuǎn)而上,遠遠望去,峻峭壁立,高聳凌云。腳下,是北宋時鋪設(shè)上去,相連四個高臺的99塊大石條臺階,層層上升。9在陽數(shù)中為最大,有至尊之意。99塊大石條臺階,意為司馬遷偉大的思想與不會磨滅的精神長留人間。想來古人一定是動了心思,是飽含一片尊情敬意在其中的。北宋時期修成的石條路沿用至今,已被踏磨得凹凸不平,但留史的英杰們,時日愈久,則愈發(fā)光彩照人,愈發(fā)神圣偉大,一如我來這里要朝拜的司馬遷。
在坑洼不平的石條路上,我用腳端輕輕叩擊了幾下,試欲聽聽歷史的回聲,這條記錄了歷史煙云的石條路,承受了風霜雨雪,亦見證了悲喜交集,其中的每一塊石條,想必都有久遠的不為人知的悠悠往事。
走在這石條路上,肅穆莊嚴之感油然而生,思緒也隨之飛動起來。司馬遷祠建成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其間會有多少達官貴人、名儒巨賈,還有像我們這樣的普通百姓專門踏上這條古道,一步步往上蹬著,把自己的力氣和汗水,把自己的話語和腳印留在了這里,同時也把自己對司馬遷的虔誠景仰之情留在了這里。
順著石條路登高前行,四座高臺前,分別立有一座宋代建筑結(jié)構(gòu)的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第二、第三座牌坊上,分別書有“高山仰止”“龍門才子故里”“史筆昭世”,最高的那一座牌坊內(nèi),修建有一座蒙古包形狀的磚砌八卦墓,此為司馬遷的衣冠冢。據(jù)說元世祖忽必烈曾把初建時的土冢,依民愿改建成了今天的模樣。墓頂有一柏,生有五枝,被稱為五子登科柏,盤虬勁直,蔥郁昂然,怒向蒼天。墓四周,刻有《周易》之八卦圖案,當是對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史學思想的詮釋。我圍繞著墓冢著意轉(zhuǎn)了三圈,之后,輕輕地摩挲著墓四周的八卦圖案,默默地向史圣表達最誠摯的敬意。墓碑上的“漢太史公墓”五個字,為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書。
墓前,是宋代建筑結(jié)構(gòu)的獻殿和寢宮,其內(nèi)供奉著司馬遷塑像。
在塑像前,一路上來,衣服已被汗水浸濕了的我,雙手合十,低頭閉目,向方臉長須、雙眉入鬢、氣宇軒昂的司馬遷塑像,深深地鞠了三個長躬。
眼前這位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與天文學家,他的人生路上,經(jīng)受了那么大的屈辱與不平,依然隱忍茍且地活著,是為了實現(xiàn)他和父親兩代人的夙愿。他不虛美,不隱惡,不為尊者諱,不為親者諱,以實錄的筆法完成了光輝的巨著《史記》,列中華二十四史之首,歷代人們對其尊崇有加,被魯迅先生稱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一部《史記》,僅從文學方面來說,司馬遷是我這個愛好文字的人心目中的文圣。讀《史記》,那一個個鮮活生動、歷經(jīng)千年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他們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還是那么真切、傳神,如同我們身邊的你我他一般?!妒酚洝分械恼Z言,簡練干凈而又豐潤淳樸,疏宕從容而又搖曳多姿,常令拙筆的我嘆其為天人!即使用上許多有著巨大力量與瑰麗色彩的詞語,也難以概括《史記》那無與倫比的博大與精妙!
在古柏參天、環(huán)境幽靜的獻殿與寢宮邊的小院內(nèi),我們稍作休息,與多年來在此巡祠守墓之人韓宏生進行了簡單敘話。他向我們介紹說,司馬遷10歲隨父到長安,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史官,他要求兒子繼承父業(yè),讓他誦古文,一讀10年;20歲時周游各地,遍訪史跡,廣集史料,去了孔子、劉邦、韓信的故地找感覺。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更有機會遍覽皇家“天下遺文古事”,為實現(xiàn)父親要他寫一部史書的遺愿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
公元前99年,漢武帝于未央宮主持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議題是通報、討論征戰(zhàn)到匈奴的5000將士全軍覆沒、大將李陵投降敵人一事。一臉憤怒而沮喪的漢武帝,嚇壞了文武大臣,他們跪于地上,有氣無聲,唯恐冒犯皇上。當時在做會議記錄的司馬遷卻偏偏不識相,竟然做了一個為李陵辯護的發(fā)言,說李陵“孤軍深入,身陷絕境”“別無他法”。結(jié)果,被定性為誣罔,按漢律規(guī)定當是死罪,但處理上有兩個選擇,一是交50萬罰金代死,二是受宮刑代死。作為一個清貧的太史令司馬遷,哪里有錢贖罪?然而看看自己瀝血數(shù)載的手稿,又思及父親的遺愿,他一咬牙便選擇了受宮刑代死。
司馬遷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是基于一個深刻的考慮,他認為光榮的建樹是會抵消恥辱的。“推倒一世豪杰,開拓萬古心胸”,對于激揚文字的書生而言,至高無上。他堅信自己的文采一定會傳世,寧可忍辱負重,“著成此書藏諸名山”。后來到了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獻出這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家絕唱,終于傳世不朽。
聽過守墓人老韓的敘述,我略有所思,移步登高放眼,那遠處的母親河在靜靜地向東流去。
韓城這塊土地,給了司馬遷以生命,司馬遷則以他的博學卓見、偉大品格,以他剛正不阿的史圣風骨與氣貫長虹的精神,給了這里永遠的盛名。這座城市和我走過的其他歷史名城一樣,史悠久,地氣壯,文脈雄,一草一木都生得豐茂健碩,都長得華姿挺秀。
風追司馬,品格永存。離開時,我回望了一眼司馬遷祠,心中感慨萬千。瞻拜司馬遷祠,豐富了我的精神,拓展了我的胸襟。作為一個喜好文字的人,我不由自豪地感覺與司馬遷走近了一回!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2022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