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英,徐 媛
(太原科技大學 交通與物流學院,太原 030024)
四輪轉向[1]控制技術(4WS)的誕生,極大地提升了汽車的操縱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很好地改善了傳統汽車低速轉向靈活性差,高速轉向穩(wěn)定性差等缺點。朱亞偉和陳真權[2-3]等在車輛二自由度動力學模型的基礎之上,分別設計了橫擺率反饋的后輪轉角控制器、基于車輪轉矩的模糊控制器,并驗證了控制器的有效性。該模型忽略了車輛行駛時產生的車身側傾及輪胎的非線性特性。喬建璐[4]建立了二自由度模型和三自由度模型,在階躍輸入下對二者進行了仿真對比分析,仿真結果表明:三自由度模型更接近車輛運動的實際情況。吉林大學于樹有[5]建立了包含橫向、橫擺和側傾的非線性三自由度車輛四輪轉向模型,通過前饋控制和反饋控制的組合,同時對前輪和后輪的轉向角進行控制,以滿足所需的側偏角和理想橫擺角速度的需求,驗證了控制器的有效性。任肖紅[6]在三自由度基礎上設計了分數階PID控制器,并在前輪角階躍輸入下,評價車輛的操縱穩(wěn)定性。仿真結果表明:高速時,該控制器使得響應時間和超調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聶家弘[7]采用了自適應MPC算法設計開發(fā)了四輪轉向軌跡跟蹤控制器,驗證了控制器的有效性。
以上的研究很好地證明了四輪轉向系統的優(yōu)越性,因此本文在二自由度4WS模型基礎上,考慮車身側傾和輪胎側偏特性,建立4WS三自由度非線性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搭建比例前饋控制器和改進的模糊PID控制器,并對其操縱穩(wěn)定性進行仿真對比分析。
四輪轉向車輛二自由度模型即自行車模型,為方便計算,近似地認為車輛只有側向運動和橫擺運動,如圖1所示。
圖1 二自由度車輛模型Fig.1 2-DOF vehicle model
二自由度模型的動力學方程為:
(1)
由于前后輪轉角較小,近似認為cosδf、cosδr均為1,則式(1)可簡化為式(2).
(2)
式中:m為整車質量;ωr為橫擺角速度;Iz為車身橫擺轉動慣量;Ff、Fr分別為前后輪總側偏力。
由于假設輪胎的側偏特性呈線性,所以輪胎側偏力計算如下:
(3)
式中:k1、k2分別為前后輪胎的側偏剛度。
將式(3)代入式(2)可得整車運動微分方程:
(4)
三自由度四輪轉向系統除了考慮了傳統二自由度的橫擺運動、側向運動外,還考慮了側傾運動。車輛在實際運動過程中,橫擺運動與側傾運動相互影響,它更符合車輛的實際情況。三自由度四輪轉向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三自由度模型Fig.2 3-DOF vehicle model
假設汽車縱向速度恒定不變、輪胎側偏特性呈線性且前后輪小轉角情況下,則三自由度模型的動力學方程為:
(5)
式中:Ix為簧載繞側傾軸的轉動慣量;Ixz為簧載的慣性積;df為車身側傾角引起的前輪側向偏移量;dr為車身側傾角引起的后輪側向偏移量。
將其化為狀態(tài)方程,可得:
(6)
式中:
.
當δr=0時,即為前輪轉向汽車。
輪胎力學特性是汽車操縱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重點,且輪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車的動力學特性,在操縱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在多種輪胎模型中,魔術公式模型采用同一公式即可表達輪胎的各項力學特性,具有擬合精度高的優(yōu)點[8]。因此,本文采用魔術公式輪胎模型進行模型的搭建,其形式如下。
Y1(x)=D2sin{C2arctan
[B2x-E(B2x-arctan(B0x))]}
(7)
式中:Y1(x)為側向力、縱向力、回正力矩;x為相應的側偏角或縱向滑移率;B2、C2、D2依次由輪胎的垂直載荷和外傾角來確定。
圖3是根據魔術公式建立的輪胎側向力學模型。
圖3 魔術公式輪胎模型Fig.3 Magic formula tire model
由魔術公式輪胎模型可得到輪胎的側向力學特性,如圖4所示。
圖4 魔術公式輪胎側向力學特性Fig.4 Magic formula tire lateral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由圖4可知,當側偏角在4°以內時,輪胎的側偏特性呈線性關系,隨著側偏角越來越大,斜率逐漸變小,直至為零。此時,側偏力達到一個穩(wěn)定值。
四輪轉向車輛是相對較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其非線性主要體現在輪胎上,所以模型的建立共分為輪胎模塊和車輛模塊。結合之前建立的三自由度模型和輪胎模型,搭建三自由度非線性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四輪轉向車輛三自由度非線性模型Fig.5 3-DOF nonlinear model of 4WS vehicles
令k=0,可以得出車輛由低速運動狀態(tài)變?yōu)楦咚龠\動狀態(tài)的臨界速度u=10.5 m/s,由圖6可知,當車速小于10.5 m/s時,k為負值,此時前后輪逆向轉動,當車速大于10.5 m/s時,k為正值,此時前后輪同向轉動。
圖6 k-u曲線圖Fig.6 k-u curve graph
根據上述算法在Simulink中建模,以前、后輪轉角δf、δr為輸入,質心側偏角β、橫擺角速度ωr、側向加速度ay為輸出,模型如圖7所示。
圖7 比例前饋控制的四輪轉向模型Fig.7 4WS model with proportional feed-forward control
模糊 PID 控制器是模糊控制與 PID 控制的結合,保留了兩種控制的優(yōu)點,并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參數進行調整[10]。選擇兩輸入類型,利用模糊規(guī)則庫對 PID 的參數進行修改調整。圖8為其控制原理圖。
圖8 模糊PID控制原理圖Fig.8 Fuzzy PID control principle diagram
根據上述算法在Simulink中建模,以E、EC為輸入,Δkp、Δki、ΔkD為輸出,模型如圖9所示。
圖9 模糊PID控制器Fig.9 Fuzzy PID controller
以三自由度非線性模型為被控對象,利用轉向盤角階躍試驗對兩種控制器分別進行低速(5 m/s)和高速(20 m/s)仿真分析,對比結果分別由圖10、圖11給出。
圖10 質心側偏角響應Fig.10 Core-of-mass side-slip response
圖11 橫擺角速度響應Fig.11 Yaw angular velocity response
由圖10可知,相較于傳統前輪轉向汽車,4WS 汽車的穩(wěn)態(tài)質心側偏角明顯降低,增強了汽車的低速機動性和高速穩(wěn)定性。其中低速時比例控制下的質心側偏角較低,而高速時改進的模糊 PID 控制下的質心側偏角基本為零,很好地提升了汽車高速行駛的穩(wěn)定性。
由圖11可知,在低速時,4WS 汽車橫擺角速度比前輪轉向控制的汽車明顯增大,提高了汽車的機動靈活性。其中,比例前饋控制的穩(wěn)態(tài)橫擺角速度比前輪轉向控制的汽車上升了66.7%,改進的模糊 PID 綜合控制比前輪控制的穩(wěn)態(tài)橫擺角速度上升了86.7%,降低了汽車的轉彎半徑。在高速行駛時,4WS 汽車的橫擺角速度略微減小,提高了汽車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其中比例前饋控制下的橫擺角速度下降幅度過大,增大了駕駛員駕駛的難度,而改進的模糊 PID 控制下的橫擺角速度與前輪轉向汽車的橫擺角速度更加接近,很好地保持了汽車原有的轉向感覺。
綜上所述,改進的模糊PID控制器可以有效地降低汽車的質心側偏角,大大地提高了汽車循跡能力和行駛穩(wěn)定性,達到了控制目的。
本文在傳統二自由度線性模型基礎上,考慮了側傾和輪胎側偏特性的影響,搭建完成了三自由度非線性模型,使汽車的運行情況更加接近于真實道路行駛狀況,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四輪轉向汽車操縱穩(wěn)定性。
設計了比例前饋控制器和改進的模糊PID控制器,并在三自由度非線性模型的基礎上進行階躍仿真實驗,評價車輛的操縱穩(wěn)定性。通過仿真分析可知,改進的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