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李紀高,劉瑞林,周 全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干燥綜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臨床以口干、眼干等外分泌腺受損為特點,常伴隨呼吸、血液、神經等系統受累,嚴重危害患者健康[1]。根據是否繼發(fā)于其他疾病,分為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pSS)和繼發(fā)性干燥綜合征(secondary Sj?gren’s syndrom,sSS)。目前,西醫(yī)尚無系統治療SS的方法,多為對癥治療或借鑒類似疾病治療[2]。中醫(yī)藥治療pSS具有獨特的療效優(yōu)勢[3],但目前pSS中醫(yī)辨證標準多年未更新,不能全面概括當下pSS臨床中醫(yī)證型。本研究采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應用因子分析探討pSS證候特點,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診于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門診及住院部的pSS患者。
1.2 納入標準 符合2016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歐洲抗風濕病聯盟制定的pSS分類標準;病歷資料完整,可以提取。
1.3 排除標準 處于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合并或繼發(fā)于其他結締組織疾病患者;合并頭頸部放射治療史、活動性丙型病毒肝炎、艾滋病、結節(jié)病、淀粉樣變性、移植物抗宿主病、IgG4相關性疾病的患者;病歷資料記錄不全者。
1.4 信息采集 參考《22個專業(yè)95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燥痹》[4]、《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yī)疾病部分》[5]、《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6]中對pSS或燥痹的描述,制定pSS患者信息調查表。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基于病歷系統填寫調查表。應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對出現頻率>3%的四診信息進行頻數分析,對出現頻率>5%的四診信息進行因子分析。由兩位具有副高職稱的風濕病專業(yè)醫(yī)師進行中醫(yī)證素提取和中醫(yī)證候辨證。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IBM SPSS 26.0統計軟件對中醫(yī)四診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描述性統計采用頻數、頻率表示。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因子旋轉選擇最大方差法。
2.1 四診信息描述及篩選 本研究納入346例pSS患者,男女比例為1∶16.3,平均年齡為(55.51±15.51)歲。篩選患者中醫(yī)四診信息,出現頻率>3%的癥狀共60個,出現頻率>5%的癥狀共43個。常見的癥狀為口干、眼干、失眠、關節(jié)疼痛等;常見舌象為舌紅、苔少;常見脈象為脈細數、脈虛細。見表1、表2、表3。
表1 346例pSS患者高頻癥狀分布情況
表2 346例pSS患者舌象布情況
表3 346例pSS患者脈象分布情況
2.2 因子分析 運用SPSS 26.0軟件對出現頻率大于5%的43個中醫(yī)四診信息進行分析,本研究樣本量與變量之比為8.05(346/43,>5),符合因子分析樣本量要求。Kaiser-Meyer-Olkin檢驗統計量=0.661(>0.5),自由度為903,近似χ2值為6 330.2,Bartlett球形檢驗P<0.001,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15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解釋率為69.87%。分析碎石圖曲線,第15個因子以下的特征根比較接近,第7個公因子以后的曲線趨向平坦。見表4、圖1。
表4 346例pSS患者四診信息因子分析的解釋總方差
圖1 346例pSS患者四診信息因子分析的碎石圖
因子旋轉后因子載荷得到重新分配,公因子負荷系數逐漸兩極化,各因子得到最大化區(qū)別。因子載荷絕對值越大其作用越大。本研究采用最大方差分析法旋轉,旋轉在24次迭代后收斂,提取絕對值>0.3的四診信息,參考《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第2部分·證候》《中醫(yī)診斷學》,由兩名具有副高級職稱的醫(yī)師對15個公因子所收納的四診信息進行辨證,歸納出公因子所指向的證素及病位。見表5。
表5 346例pSS患者15個公因子四診信息載荷值及證素病位歸納
表5中,F6、F9為pSS常見的干燥癥狀,F10為常見的飲食、睡眠問題,F13為常見的關節(jié)癥狀。F8中苔燥、苔少、裂紋舌、苔黃等舌象為pSS患者陰虛內熱、津液虧少之狀,裂紋舌為津虧至極之象。故將F6、F8、F9、F10、F13歸為“陰虛內熱證”。
F1中脈細數、裂紋舌等癥狀為陰虛內熱之狀,乏力、疲憊、脈虛細為久病傷氣的表現,F1與F13中怕冷與氣陰兩虛久病傷陽相關,F12中頭暈、心悸癥狀與氣血不足以充養(yǎng)臟器相關。故將F1、F12、F13歸納為“氣陰兩虛證”。
F2中咳嗽、咳痰、胸悶、氣喘癥狀病位指肺,苔膩、脈滑為痰濕證素,胸悶、咳嗽為痰濕阻滯上焦。F11中胸悶、脈滑為痰濕的表現,便溏為痰濕流注腸道,故將F2、F11歸納為“痰濕阻肺證”。
F3中舌紅、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面色晦暗、舌暗、舌瘀斑、細澀為血瘀表現,pSS患者津液代謝異常,影響氣血生成和氣機運行,存在因虛致瘀、因滯致瘀情況,故將F3歸納為“陰虛血瘀證”。
F4中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口黏膩、苔黃、脈滑數為濕熱證素,pSS患者津液代謝異常,水液聚為痰濕,日久化熱,成濕熱之邪。濕熱之邪停留脾胃,表現為反酸、惡心嘔吐。另外,脾胃為濕所困,則氣機運行不利、水谷運化失常,易出現F5中腹脹、腹痛、反酸等癥狀。故將F4、F5歸納為“陰虛濕熱證”。
F7中舌紅、舌紅絳為陰虛熱盛、熱迫營血之候;便秘為熱灼津液,津液虧少之象;皮膚紫癜為熱迫營血,血熱妄行所致。F14中“但熱不寒”為熱毒旺盛,機體正邪交爭之象,F15“腮腺腫大”為熱毒上攻頭目,蘊于局部之狀。F8中苔燥、裂紋舌等舌象亦為熱盛、熱迫營血的表現。故將F7、F8、F14、F15歸納為“陰虛熱毒證”。見表6。
表6 證型合并
通過回歸法得到346例pSS患者15個公因子得分,找出每位患者排名前3位的公因子,通過因子證素病位判定及證型歸納對患者進行辨證。以1號患者為例,其15個公因子得分依次為:F1=-0.6,F2=1.326,F3=-0.396,F4=-0.237,F5=-0.212,F6=0.647,F7=-0.699,F8=0.282,F9=-0.474,F10=-0.175,F11=-2.073,F12=-0.44,F13=-0.739,F14=-0.571,F15=-0.212,排名前3的因子分別為F2(1.326)、F6(0.647)、F8(0.282),主要證素為痰濕、陰虛、津虧,病位在肺,辨證為“痰濕阻肺證”。將346例患者根據此方法進行證型判斷,結果見表7。
表7 346例pSS患者排名前3位的公因子及證型判斷
最終得到346例患者證型分布規(guī)律為陰虛內熱證107例(30.92%)、氣陰兩虛證85例(24.57%)、陰虛血瘀證45例(13.01%)、痰濕阻肺證44例(12.72%)、陰虛濕熱證41例(11.85%)、陰虛熱毒證24例(6.94%)。
中醫(yī)古籍中無pSS具體記載,根據其口干、眼干、皮膚干燥等特點,可將其歸為“燥痹”范疇。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特色。目前,pSS常參考的中醫(yī)證型分類國家標準主要有3種,分別為1995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6],2008年《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yī)疾病部分》[5],2012年《22個專業(yè)95個病種·燥痹》[4]。隨著對pSS疾病認識的深入,醫(yī)者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也在不斷更新。如周彩云認為“玄府”在本病病機中有重要作用[7];馮興華辨證以臟腑和氣血陰陽為綱[8];朱良春提出“燥熱化毒”之說[9]。因此,現有標準已不能全面概括本病真實臨床證型,有必要進行相關研究。
本研究收集pSS患者的臨床四診信息,通過因子分析結合中醫(yī)辨證歸納總結出6個證候,分別為陰虛內熱證、氣陰兩虛證、陰虛血瘀證、痰濕阻肺證、陰虛濕熱證、陰虛熱毒證。
陰虛內熱證患者占30.92%,可見口干、眼干、咽干、鼻干、眠差、納呆、舌紅、裂紋舌、苔少或苔燥,苔黃等癥狀。胡琪等[10]研究表明,陰虛內熱證為pSS患者常見的證型,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费裕骸霸飫賱t干?!痹镄愿珊?,易耗傷津液,津液虧少不能滋潤形體百竅,故出現一系列干燥癥狀。加之pSS患者多為中老年女性,以陰虛體質為主,復感燥邪,易形成陰虛燥熱之候。同時,若陰不納陽,則夜臥不安;胃陰不足,應其“喜潤惡燥”之性,易出現胃腑“陽有余陰不足”的情況,致飲食受納受到影響。
氣陰兩虛證患者占24.57%,除干燥癥狀外,還可見乏力、疲憊、脈虛細等氣虛癥狀。這與梁紅等[11]研究結果接近。pSS患者燥邪旺盛,耗傷津液,日久則傷氣,或五臟六腑不被津液所養(yǎng),肺、脾等臟功能減退,氣血生化不足,不能上充頭目肢體則頭暈、乏力,不能滋養(yǎng)心脈則心悸。舌紅者燥熱稍勝,舌淡者脾、肺虧虛,脈虛細者正氣虧虛嚴重。
陰虛血瘀證患者占13.01%,除常見癥狀外,可見到面色晦暗、舌質暗、有瘀斑、脈細澀等癥狀。吳倩[12]對144例pSS證型進行研究,發(fā)現有57.64%的pSS患者可出現血瘀證型。朱秋爽等[13]、和秀麗等[14]均認為瘀血是pSS主要的病理因素之一,治療常用活血化瘀藥物。pSS患者久病氣、血、津、液虧虛,臟腑功能減退,機體津液代謝、氣血運行等功能減退,可因虛致瘀、因滯致瘀,或與痰、毒搏結形成瘀血。
痰濕阻肺證為本研究歸納的特有證型,占12.72%,除常見癥狀外,還可見到咳嗽、咳痰、胸悶等癥。研究[15]顯示,肺臟為pSS常見的受累部位,肺臟受累亦是pSS患者預后不良及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醫(yī)門法律·秋燥論》云:“草木菁英可掬,一乘金氣,忽焉改容,焦其上首”,提示燥邪易傷肺氣。脾肺共同承擔著津液輸布的重任,肺臟常累及脾臟,若兩者功能受損,則津液不能隨氣之宣降散布全身,皮膚、九竅不得滋養(yǎng)而干燥,同時津液停聚可變生痰飲,痰飲駐于肺臟則易成“痰濕阻肺”之證。
陰虛濕熱證患者占11.85%,除常見癥狀外,還可見口黏膩、苔膩、脈滑數等癥。胡建東等[16]研究發(fā)現,濕熱型pSS患者與陰虛內熱型pSS患者在體質量、飲食、臟器受累等方面存在差異。燥邪傷及脾陰,脾不運濕,水濕漸而化為病邪,日久化熱,逐漸成為濕熱之邪,隨氣機流注全身,阻滯氣血運行,加重病情。
陰虛熱毒證患者占6.94%,除常見癥狀外,還可見到舌紅絳、發(fā)熱、腮腺腫大、皮膚紫癜等熱邪旺盛的表現。劉健、張鳴鶴認為“燥毒”是pSS患者病機的一部分[17-18]。與陰虛內熱證相比,陰虛熱毒證熱象更加明顯?!稖夭≌凇ば赂星镌镎f》言燥邪:“綿延日久,病必入血分”,陰虛熱毒患者津液虧虛,燥熱與瘀血、痰濕、氣滯等病理產物搏結,內生熱毒,迫入營血,治療當注意清熱解毒涼血。
pSS病機錯綜復雜,陰虛內熱是其常見的證型,正氣旺盛者及熱邪甚者或為熱毒證。病程日久傷及臟腑可出現痰、濕、瘀、虛等病邪,逐漸演變?yōu)闅怅巸商?、陰虛濕熱、痰濕阻肺、陰虛血瘀等證候,臨床病機多錯綜復雜,多種證候或錯綜出現,臨床辨證當仔細。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基礎,當前有關pSS中醫(yī)辨證標準的研究數量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醫(yī)藥的推廣應用。本研究回顧性納入3年內就診的pSS患者,除歸納所得的6種證型,亦發(fā)現了其他證型,但由于樣本量不足,未能深入挖掘。此外,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可能存在氣候、地域等因素引起的偏倚,后期可擴大研究年限,聯合多家研究中心,分析5~10年或更久的臨床病歷資料;或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設計實驗,收集更完整的四診信息,從而得到更精準、更具有代表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