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鄒城市人民醫(yī)院胸外科,山東濟寧 273500
肺癌是臨床多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些年臨床發(fā)病率不斷增加,且肺癌到達晚期會產生肺癌腦轉移,致使患者死亡[1]。如今,臨床對肺癌腦轉移患者主要采用放化療,雖有一定臨床效果,但大部分化療物不能通過患者血腦屏障,且進行放化療的過程中會使患者產生不良反應,進而對患者病情的緩解產生一定影響,縮短患者的生存期[2-3]。伴隨醫(yī)療技術的逐漸增強,靶向藥物在肺癌腦轉移疾病的治療中有較好的效果,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少,能有效殺傷腫瘤細胞,減少患者治療中產生的不良情況,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4-5]。本研究選取2019 年4 月—2021年4月到鄒城市人民醫(yī)院診治的88例肺癌腦轉移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靶向治療與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肺癌腦轉移患者對其神經(jīng)功能、生活治療及不良事件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選取本院診治的88 例肺癌腦轉移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44 例,男23 例,女21例;年齡44~72歲,平均(57.97±6.15)歲。研究組患者44 例,男24 例,女20 例;年齡45~73 歲,平均(58.99±6.16)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確診為肺癌腦轉移者;符合放化療指征者;患者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近期應用其他治療方案患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資料不完整患者;中途退出患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放化療治療。具體放療操作實施過程中,以8 mV X 線對患者進行等中心水平的對穿照射,使用劑量40 Gy/20 f,每周2 f,堅持4 周。全身化療時,第1 天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紫杉醇(國藥準字H20058719)135~175 mg/m2,且第1~3 天靜脈滴注25 mg/m2順鉑(國藥準字H20040813)。根據(jù)患者病情,治療時間以3~4 周作為1 個治療周期,堅持3 個周期治療。研究組給予靶向與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其中放化療方式與對照組一致,給予患者口服靶向藥物凱美納(國藥準字H20110061)治療,3 次/d,125 mg/次,治療4周。
①觀察兩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腫瘤減少51%~100%,且1個月內沒有反彈的現(xiàn)象;有效:患者腫瘤減小15%~50%,且1 個月內無反彈現(xiàn)象;無效:患者腫瘤減小低于15%或病情更加嚴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通過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jīng)認知功能進行評估。總分0~30 分,其評分越低,代表患者神經(jīng)功能也越低。③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滿分100 分,其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④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包括皮疹、消化道反應、肝功能損害、骨髓抑制及脫發(fā)[6-7]。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5.45%比對照組81.82%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MMSE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27.87±3.26)分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MSE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MMSE評分對比[(±s),分]
組別研究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治療前21.01±2.82 21.34±2.69 0.562 0.576治療后27.87±3.26 24.56±2.28 5.519 0.001
治療后,研究組生活質量(90.87±5.42)分高于對照組(81.34±5.0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對比[(±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對比[(±s),分]
組別研究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治療前72.11±4.35 71.23±4.12 0.974 0.333治療后90.87±5.42 81.34±5.02 8.557 0.001
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55%比對照組20.45%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腫瘤細胞從淋巴系統(tǒng)或血流入侵到顱內,患者發(fā)生肺癌腦轉移可能會導致其顱內壓升高、偏癱[8]。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95.45%比對照組81.82%高(P<0.05)。本研究結果與陳煜[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97.62%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83.33%,說明靶向治療與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肺癌腦轉移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究其原因,可能是臨床上治療肺癌腦轉移患者的過程中,全腦放化療、糖皮質激素等發(fā)揮較大的作用,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期,提升臨床效果。給予患者放療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正常的腦組織和重要結構會受到照射的耐受量影響,致使機體腫瘤區(qū)的部分放射劑量不能殺滅腫瘤[10-11]。靶向藥物治療可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給予患者靶向藥物凱美納治療,該藥物屬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其所含的分子量相對較低,產生肺癌腦轉移患者血腦屏障會遭受破壞,可通過血腦屏障提升腦脊液內的藥物濃度,有效抑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形成,阻滯其傳導,阻斷患者體內腫瘤細胞的生長,發(fā)揮較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MMSE 評分相近(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本研究結果與張子倩等[12]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MMSE 評分相近;治療后6 個月,兩組患者均有一定改善,且觀察組MMSE 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靶向治療與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肺癌腦轉移可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肺癌腦轉移患者通常處在肺癌的晚期,且會對患者腦部神經(jīng)造成壓迫,進而影響其神經(jīng)認知功能。肺癌腦轉移屬于多發(fā)病灶,患者確診后常失去最佳手術治療時機,只能采取放化療等方法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臨床治療肺癌腦轉移最為有效的姑息性療法是放療,放療后能延長患者1~3 個月的生存期?;熓菍盒阅[瘤患者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肺癌腦轉移過程中會對血腦屏障造成破壞,放療到20~30 Gy時患者血腦屏障的開放通透性最大,此期間進行化療能使化療藥物的濃度提升。靶向治療可對致癌位點進行明確,此類藥物進入到人體后,選擇性地和致癌位點有效結合,殺死癌癥細胞,發(fā)揮對特異性的癌細胞進行抵抗的效果[13-15]。且該類藥物不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細胞,能降低長期放化療對正常細胞造成的毒性影響,聯(lián)合放化療共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靶向治療與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肺癌腦轉移可增強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相關原因,肺癌腦轉移患者給予放化療治療雖可對瘤病灶組織進行控制,但在長期實踐中發(fā)現(xiàn),化療在控制腦轉移瘤體的過程中由于血腦屏障結構影響,會減少腦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藥物的滲透性,治療效果有限。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55%比對照組20.45%低(P<0.05)。該結果與曹鴻鑫等[16]研究結果相似,L 組(全腦放療與靶向聯(lián)合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5.00%低于N 組(全腦放療和同步放化療)41.67%,說明靶向治療與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肺癌腦轉移可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靶向治療的安全性較高,且可延長患者生存率,預防患者并發(fā)復發(fā),防止出現(xiàn)遠處轉移。靶向治療與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肺癌腦轉移可提升患者臨床療效并控制病情發(fā)展,同時聯(lián)合用藥后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17]。
綜上所述,靶向治療與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肺癌腦轉移的臨床效果較好,可幫助患者改善神經(jīng)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