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迎鑫 (深圳市高級中學(xué))
世間名山多矣,若問出名的緣由,則各有各的說辭。泰山之雄華山之險(xiǎn)自不必多言,至于山西五臺山是佛教圣地,江西龍虎山為道教祖庭,亦在名山之列。泰山之雄只需看到那巨石上“五岳獨(dú)尊”“昂頭天外”的刻字便可想象,華山之險(xiǎn)在那鷂子翻身和百尺峽千尺幢的地名中即能領(lǐng)會(huì),五臺山、龍虎山自然是香煙渺渺、鐘鼓陣陣的整齊氣象。這些名山,尚給人留一些可想象的余地。然而“青城天下幽”,一個(gè)“幽”字,對于習(xí)慣了緊盯眼前生活的現(xiàn)代人而言,是想象不到的。更不必說杜甫的《丈人山》詩:“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比绾斡傻ぬ荻囊?,更無法想象。或許是層層石階引人入于古木森森白云杳杳的神仙宅第,也可能是步步凌空引人探索山遙水遠(yuǎn)巖穴奇絕的深幽洞府。但這樣大眾化的理解,已不可算作想象,只能說是一份空無頭緒的猜測罷了。與其空想,不如動(dòng)身,向山中去吧。
于是在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我逃脫嶺南的伏天來到蜀中,擺脫山外的酷暑入到山中又出得山來,終于獲得對青城山最直接的印象和感受。我是北方的游子,南國的旅客,四方的名山所見多矣,只有青城,占有獨(dú)一份的記憶,過去了數(shù)月,依舊無法割舍。未入青城山之前,我尚無法想象“幽”的景象,既入青城山之后,我就無法忘記“幽”的神韻。所謂古木森森白云杳杳、所謂山遙水遠(yuǎn)巖穴奇絕在這里并不凸顯,山不很高,水也不很深,經(jīng)過好幾處洞穴,都敞著口兒全無秘密可言。但這里的青綠卻與別處不同。北方諸山到了這個(gè)季節(jié),樹葉兒草葉兒雖綠,卻因?yàn)樯儆甓钢稽c(diǎn)子蔫兒黃,讓人一眼瞧上去便知其不健旺。若去嶺南的山中,則又嫌太過明艷,太陽熱辣辣地曬著,各色的花兒卻照舊開,樹木的嫩芽新葉,竟也透出紅色。但到了青城山,即使是三伏天,太陽也并不刺眼,又多雨水,樹木活潑潑地生長,卻不囂張。因?yàn)橛晁挽F氣的滋潤遮掩,樹干是潮黑的,樹葉子褪了嫩意,竟如山名,顯出青色來。加之剛剛擺脫嶺南和蜀中兩地的潮悶,體會(huì)著山里那沁入骨頭的清涼,漫山的青綠由眼及心,誰也不能不承認(rèn)這個(gè)“幽”字于青城山的適宜。
如果只有林木巖泉之美,“幽”字便徒有其形而無其神。青城山“幽”字傳神,還多虧了棲居山間的神仙。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座青城山,處處都是神仙蹤跡。杜甫到了這里,寫的也是“丈人祠西佳氣濃,緣云擬住最高峰。掃除白發(fā)黃精在,君看他時(shí)冰雪容”這樣的神仙氣象。時(shí)至今日,軒轅黃帝向?qū)幏庾釉L問的橋、張?zhí)鞄熍c鬼王立誓擲筆的槽、薛昌的浴丹池、杜光庭的讀書臺,已不知是幾千幾百年前的舊事,卻一項(xiàng)一項(xiàng)留有遺跡可尋。只可惜寧封子教授給軒轅黃帝的《龍蹻經(jīng)》早已不知失落何處,薛昌的煉丹法而今也沒有幾人精熟。幸好張?zhí)鞄熚羧盏氖难裕骸叭酥饔跁儯硇杏谝?,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戮”猶存于古籍。杜光庭的著作不僅流傳至今,還有許多人校注重印。在青城山高低曲折的狹窄山道上,我辨不出對面遇到的老者是神仙還是精怪,或者亦只是與我一般的凡人。但因?yàn)槟窃S多神仙的加持守候,似乎周身總有一種神仙洞府的靈氣流動(dòng),讓人雜念頓消心思清凈,如此也就不難理解人們?yōu)楹畏Q其為“第五洞天”。
青城山之所以為一座幽山,是因?yàn)樗且蛔缮?;也正因?yàn)樗且蛔纳?,所以成了一座仙山。大凡仙山,先得有仙家的氣度,青城山上的古木幽徑、崖谷清溪賦予了它這樣的氣度。然而仙山因仙而名,卻因人而興,只有仙家故事,總覺縹縹緲緲,距人太遠(yuǎn)。于是修上些尋仙、遇仙、問仙的亭臺橋閣,使得凡人也得到一點(diǎn)與仙人接觸交流的機(jī)會(huì)。仙人雖已跳脫俗世,但因無私之心也常常入凡塵中拯危救難。那隱居在青城山的李阿,不就“常乞于成都市,而所得隨復(fù)以拯貧窮者”么?還有從陜西跋涉而來在此采藥的孫思邈,不正為了救濟(jì)貧民編著他的藥典么?后世住在山上的道人,自然有避世不見的隱士,但更多的仍是帶有煙火氣的修行者。他們在宮觀旁墾出一點(diǎn)點(diǎn)土地,種上一些土豆、茄子,然后看著菜苗長起來,等著可以收獲了,日子也就一天天過去了。偶爾有山外來的人,問些拜神祈福的話,他們只是簡單回答:“要誠心呵?!比羰窍蛩麄儐柭罚麄冎更c(diǎn)了方向后還要加一句:“慢慢走呵,注意安全?!?/p>
但是如今這世上沾染俗氣的仙山太多。俗氣多了,人心便難以安靜,仙氣便要淡薄。那層層疊疊的宮殿樓臺,擁擁擠擠的膜拜頂禮,密密麻麻的香燭供品,哪怕是大慈大悲的神仙,面對這說出來或未說出來的嘈嘈切切大小心愿,恐怕也要失去普濟(jì)眾生的耐心。然而青城山的好處便是深幽清凈,入得山來便在林木巖泉之間藏匿了蹤影,一路上聽見登山人的說話聲、唱歌聲和拍掌聲,身影卻見得不多。人在山中,仿若棲息在大樹枝葉間的野鳥,偶或聽到幾聲清亮的啼鳴,欲觀鳥影,尋尋覓覓卻始終不見真容。不論山下多少塵心雜念,只在這山間走上一遭,便可熄滅許多無謂的欲火,消除滿身沾惹的野望。過了訪寧橋,去往祖師殿的山路邊,荒草遮掩下幾座道人的古丘荒墳,是仙人羽化后的殘跡。仙人何以要留下這一點(diǎn)殘跡,是為了供人憑吊嗎?不是,仙人只是愛這一片清幽林泉,登仙也不能割舍罷了。
從訪寧橋向上去往老君閣,一段險(xiǎn)路僅容一人行走,或許是山中霧氣太大,石砌的路面也濕漉漉的,退是不能的,便硬著頭皮向上走吧。只管走好腳下路的那一瞬間,將天地萬物都拋在腦后,這一具肉身似乎也已拋下,腿酸腳麻更不成為問題,在這一片清幽之中,到達(dá)無我之境。下山更比上山難,膝蓋早已不能打彎,只好勉強(qiáng)撐持。當(dāng)此之時(shí),我腦中老君閣高高在上的圣像與山道上攬客的滑竿師傅、月城湖那一片寬闊的碧水與擲筆槽從山巖上滲落的水滴、天然圖畫的諸峰疊翠與山間路上的高低石階,全都消除泯滅了仙圣與凡俗、龐闊與微小、自然與人工的界限,同處一片清幽世界而無任何芥蒂,也就真正體味到“大道無親”的妙意。
不僅眼底乾坤融為一體,在這清幽世界中,古時(shí)與今日的界限也得以消除。紀(jì)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中,詩人西川來到青城山尋覓杜甫曾經(jīng)的蹤跡。適逢大雨,詩人避雨檐下,便想到古人來到這里,也可能遇上雨天,也可能在“我”避雨的地方避雨。原本因大雨攪了行程內(nèi)心煩躁,而今卻覺得與古人距離拉近了許多。我入山時(shí),并沒有碰到落雨,只看見古常道觀外石壁上,抗日戰(zhàn)爭時(shí)期中國軍隊(duì)經(jīng)過此處的行軍題詞:“河山信美,當(dāng)以熱血保衛(wèi)之”。石壁早已苔痕斑斑,這些文字卻嵌鑿其間清晰可見,至今八十年,猶能引人大震驚大喟嘆。古往今來,青城山中自保有與前人對話的契機(jī)。人在古今之間既有同感,想我今日所記青城幽景,于千百年后,或亦有深契于心而援筆為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