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洪
梨園行講究多,有法無法,程式為法,“要投明師”的箴言,大家手摩心畫。出身科班,傳人紛紜,師承有序,林立的門派淵源有自,唱念做打,名不茍得,風頭自然強勁?,F(xiàn)如今高校歸屬和排名的浪頭奪人眼球,亦步亦趨,爭上游創(chuàng)一流,你方唱罷我登場,院系專業(yè)、教師弟子無不裹挾其中,名校名師名專業(yè),求知報考升學,學生都曉得看大勢論座次,以占先手并寄寓未來。
1983年高考成績公布后,填報志愿只寫了三所學校,想以財經、師范類學院打發(fā)了事,壓根兒沒瞄本省省城。彼一時,慨然稱大的高校還未遍地開花。發(fā)榜結果出乎意料,沒申請竟錄取,遼寧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學里把授課教師分成四級,藐予小子覺得新鮮。系內在職三位教授、二十幾名副教授,私下議論時,聞所未聞“民主教授”一詞,我得知教授高擎洲、副教授張毓茂先生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同一教研室共事。七年中,從本科時必修、選修課到研究生的專題班答辯會,聆聽請益于兩位前輩。教庭之外,他們作為東北地區(qū)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五位理事之一,承擔學術角色;又先后被選為民盟遼寧省委主委、省政協(xié)副主席,由親身所見所知發(fā)聲行事,書生意氣,義以為上。兩位老師最稱莫逆,經?;ハ啻蛉ざ簶?,開些善意的玩笑,抖抖包袱。高老師得知自己一位學生教授過毓茂師中學語文,笑呵呵不緊不慢地說,不小心你又小了一輩。張老師多年后告訴我,無論什么場合的會議,高師坐定后掏出煙卷兒,磕磕彈彈,淡定環(huán)顧,即知道上首諸位需要聽什么,這發(fā)言該怎么開口收尾??鬃铀^侍于君子之三愆,陪同德位在上者坐談,你這位導師從來不犯急躁、隱匿、盲目的毛病。反感徒具形式的慰老禮儀,不愿廟堂酬酢,不追時風榮光,高師志慮修己育人,不誹不謗,從無機心,不爭不求不慮不思子女工作安排、家庭住房等瑣事,個人檔案、工資關系一直放在學校,將教書思考的樂趣保持了終生,心心所在,篤行不倦。執(zhí)弟子禮的自己畢業(yè)走出校園,仍喜歡回師門求教,也呼朋喚友、攜妻帶子向老師表敬。更其經常的,是交流見聞,評說談天,祝壽拜年,住院陪護,二十年里可謂師生一家,親如父子了。
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名作名家,現(xiàn)代文學課堂內外的精彩片段,互為映照,我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時即篤定了考研目標和方向。帝制結束到新中國成立間的三十多年文學,那陣兒全國專職從事現(xiàn)代文學教學和研究的總共四千人。張老師為我們講授百余人的年級大課,也指點三兩弟子具體討論,還邀請昔日師長、室友同窗出關來沈做講座,使邊疆學子有機會領略王瑤、費振剛、張炯、孫紹振等名師風采。王瑤先生所操山西平遙普通話難懂之極,印象深刻倒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會會長自得其樂的呵呵笑聲,手托煙斗,一面講一面笑,高頻率“似喘似咳的笑”(女弟子趙園語),智者面目和氣。孫紹振圍繞其春風版《文學創(chuàng)作論》大談陳陳相因之弊,批評界從南到北流行的名詞猶如家家戶戶推門即見的大立柜。散文圈盛行的楊朔模式,他不愿附和,不敢茍同,不屑合流。出版社組稿人鄧蔭柯是作者當年的北大詩友,評價此書乃自成體系的一家之言。孫老師度量自己毫不留情,讀了舒婷詩歌,再反觀自身,中學時即萌發(fā)的作詩雅興當即罷手,就此擱筆。孤傲的才氣,謙退的智慧,當場聞見。理論與創(chuàng)作脫節(jié),只說不練,傳授寫作課的人,哪怕寫上一首兒歌讓大家欣賞也行啊,毓茂師調侃起來與知交老友遙相呼應。王瑤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學生們單一的思維,頗為懷疑其受教能力,“青年人在評論作品時有三多,一是愛國主義,二是人民性,三是局限性?!薄胺凑龑W生總是對的,你只有檢討權,沒有解釋權,而且是越解釋越糟糕?!苯┗舭宓膶W習,缺陷畸形的傳授,可想而知。知止知不足知束縛,高山前修吾不如,乃三省吾身之果。剖析自我,自欺自叛常常相伴,虛榮懶惰時時纏繞,尤其不能迷信自己,看來究竟我是誰,拋開自戀自怨何其難也。品評當年昵稱“孫猴子”的大學同伴,謝冕稱孫紹振是“一道奇美的風景”,張炯夸贊其為“絕頂聰明的才子”。毓茂師喜歡援引紹振好友對他的揶揄,“害怕別人咬了你的××”,嘻嘻哈哈的自嘲間,貌似刻薄的質問中,說難道易,刀刃向內,行己有恥,反躬自笑。紹振老師慧眼,東北摯友身上的幽默是草根式的,笑談里有真言,笑談間見至理。戲說中點撥著文學和人生的本來。
四十多年前,巴金主席屢次倡議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滬上王曉明等學者呼吁重寫文學史,高老師私下說道年輕時喜歡的蘆焚等作家在出版物中難覓蹤影,遼大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開始了《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的醞釀與寫作。課本里沒寫的,教材中回避的,講壇上不宜深說、語焉不詳?shù)?,在師生辯難發(fā)問間切榷往來。當時通行的三套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分別由王瑤、李何林、唐弢三位前輩撰寫主編。王先生由清華到北大,李先生先后在京津學府和北京魯迅博物館主持相關教研。唐先生供職于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孤島”創(chuàng)作時頗有“魯迅風”,20世紀30年代末曾于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文章修養(yǎng)》一書,八萬多字十幾個篇章,講解文章妙處何在,援引古今域外作品,言約意豐。該書時文部分引錄魯迅著作十幾處,名列亞軍季軍的同時代作家分別為巴金、蘆焚。幾十年來,現(xiàn)代與當代文學彼此張望逐漸合流。王德威主編《哈佛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將明清、近現(xiàn)代和當代連貫一體,從17世紀一直寫到21世紀初,溪流成了長河?,F(xiàn)代現(xiàn)代,真是個妙語好詞。
研究圖書文獻學的白化文先生尤為贊賞老師課堂內外一陣陣“神哨”,神聊海侃,看似野馬脫韁,那才是別處聽不來的思想火花的迸發(fā)呢,學養(yǎng)襟懷,聽閑扯漫談最為受益。語氣神態(tài)、表情動作,敏感話題點到為止,興會神交,教外別傳,成為師生間最深層的默契記憶。遙想林風眠指導畏手畏腳的學生時笑瞇瞇地說“亂畫嘛”,宗白華身體力行提醒弟子“放開膽子寫,不要怕”,平視眼光,平常心態(tài),平和面對消長進退,逐漸成為母校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區(qū)域“小氣候”。海峽兩岸對話中,一方不知張愛玲、林語堂,對方回避茅盾、郭沫若。我從1988年開始準備以張愛玲創(chuàng)作為題的碩士論文,由此系統(tǒng)瀏覽港臺參考資料,前往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叩問于吳福輝、陳子善老師。寬容開放的高先生勇于講解尚處禁區(qū)的作家作品,“俾作文立說者知所矜式”,章法在前,應知虛懷謙卑,南宋史學家洪邁所言極是。弟子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過程始終充滿各種差異,理性追尋真諦真性,而真知總是碎片,不確定不完整的碎片往往折射著機制靈光。碎片不可化約,它們同樣是經驗是記憶是個性化的生存,容納見證者參與者各種各樣的人,允其發(fā)聲,方能了然了悟。鼓勵同事選題撰寫評價胡風文藝思想的論文,為文化報事件中含冤飲恨的蕭軍大聲疾呼,主編洋洋大觀《東北現(xiàn)代文學大系》《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論》,在文化土層稀薄的邊疆大地深耕細耘,堪稱毓茂師一行精彩得意之筆,黃鐘大呂之聲。張師1956年念北大中文系二年級時即登門拜訪結識了作家蕭軍,進入新時期以來密切交往友誼彌深,擬編全集未成,為蕭公撰寫了幾十萬字的長篇傳記。高師抗戰(zhàn)期間輾轉流亡,由魯入川投考東北大學時,第一次讀到《八月的鄉(xiāng)村》,慷慨悲壯的內容使他警醒,攝人心魄的藝術令他振奮。兩人同一年當選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可惜蕭軍因病未能赴會。1983年9月,高師張師作為主要策劃者組織者,在遼西蕭軍家鄉(xiāng)舉辦了200余人參加的慶祝蕭軍同志創(chuàng)作生涯五十年學術討論會,高老師致開幕詞并作大會總結,馬加主席、毓茂老師等十幾位代表大會發(fā)言,四五天的密集交流成為關外文壇盛事。八年后蕭軍去世,“學院派”兩位代表又參與運籌主編了《蕭軍紀念集》。復旦大學賈植芳先生捧讀這本厚厚的大書,感慨“在延安出過事,后來在東北又鬧過事”的老友是一個很有分量的人,追懷文章也成了一本很有分量的書。賈先生弟子,同樣執(zhí)教復旦的郜元寶教授意味深長地道出了大家心聲:中國現(xiàn)代是有那么一點兒文藝復興和文化自由的氣象,也確實出了不少人才。通人碩德成群結隊而來,蔚為大觀。
民盟中賢長云集,我是從高擎洲和張毓茂兩位業(yè)師那里漸次了解的。高老師多次陪同費孝通主席來遼寧訪問調研,“南有黃山,北有千山”,社會學家對北國景色大加褒揚。張老師后來兼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界別宿儒長者故事,經他繪聲繪色轉述給身邊人。他稱呼年長自己近十歲的丁石孫為校長而不是主席、副委員長,丁先生1984至1989年間出任北大校長,此前先后在清北二校講授數(shù)學三十多年。在幾次民盟高等教育研討會和倡言科教興國時,丁老反思過去缺點,教學計劃訂得太死。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不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強求統(tǒng)一并提出過高的標準,往往會把事情搞糟。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拿出主意來。晚年活動不便“不良于行”,自覺“有話可說”的丁校長,在學生輩部下京城就醫(yī)時,坐著輪椅前往探望,執(zhí)弟子禮的毓茂師感愧交加。知識分子是站立起來獨立思考的人,季羨林引用德國哲人之言回首自身扭曲的經歷。1944年由中國民主同盟梁漱溟秘書長介紹入盟的經濟學家千家駒,從來言簡意賅,不遮不掩,沒有廢話。天文學家葉叔華一片赤誠,高聲激濁,直言疾呼。西南聯(lián)大時由聞一多介紹入盟,王瑤與學生個別接觸時愈加心存戒備,夸贊聞一多、朱自清兩位導師桃李滿天下,愧稱自己只是一個“毛桃”。同門師兄孫毅、編輯前賢俞曉群介紹引見民盟中央宣傳部筆鋒勁健之士,吳志實、張冠生,亦師亦友、著述頗豐的大手筆讓北疆出版獲益良多,我又向費老侄子費皖、女婿張榮華組稿成書了《我的叔叔費孝通》《人文類型·鄉(xiāng)土中國》兩三部作品。
言傳身教,親炙私淑,不敢謬妄自許。其實,恭敬閱讀應是最好的拜師與致謝。年輕時購買巴金《隨想錄》、梁漱溟《人心與人生》,多年后再觀費孝通對其評價,感觸頗深?!霸谖乙簧J識的人里,肯說真話,而且敢于把真話,怕口說無憑,用黑字印在紙上的實在不多。”“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唯上、唯書、唯經、唯典?”“我認識到他(梁先生)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辟M老85歲在南京師范大學座談時即席發(fā)言,自問自答: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說教育就是講做人的道理,教人怎么做人。如何做先生?“修德而后可講學”,身體力行恪盡厥責,篤學重教自為良師。為師、為學,大道何在?錢偉長撰文檢點,切中流弊要害。
中國民主同盟20世紀40年代在昆明成立第一個省域地方組織,創(chuàng)辦的《民主周刊》上刊載了眾位先哲的捫心詰問和睿智作答,云南人民出版社重新排印推出合刊本,方便了集中瀏覽,擷其精華。盟中央委員兼省支部主委,云南大學教授、文史系主任楚圖南1945年暢想戰(zhàn)后教育,“教育是傳遞人類的生活經濟,和尋求正確的知識,發(fā)現(xiàn)真理機關。而世界上的真理,只是一個?!崩罟珮阕x史有得,“吾輩追求真理,認識真理,抱著真理,為民族、人類服務,有什么疑惑呢?”“要使每個同學能做到自動、自學、自問的境界,我們以為要自動,學習興趣才能持久而堅強,要自學才能學到踏實而需要的學問,要自問才能真正考試出學習的進展?!甭勔欢嗳卧颇鲜≈Р砍N咝麄鞑恐魅?,1946年發(fā)表《民盟的性質與作風》袒露心聲,“這雙拿了一輩子粉筆的手,是可以隨時張開給你看的。你瞧,這雪白的一把粉筆灰,正是它的象征色……許許多多這樣的手團結起來,它可以團結更多更多的手?!薄捌缴钆卵潆姼?,年來唁電偏不少?!睎|北民主愛國先驅高崇民,新中國成立后榮任民盟中央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46年相繼失去李公樸、聞一多、陶行知諸位民主運動戰(zhàn)友,悼詩中他聲求氣應,“李聞而后又一陶,青年學習失啟導”“知君彌留有遺憾,前仆后繼在我曹”。二十多年不寫新詩的朱自清,奮筆疾書《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他是一個斗士,又是一個詩人和學者。朱自清聯(lián)合葉圣陶、吳晗等人共同編纂《聞一多全集》,“反動派消滅了他的肉體,咱們就得擁護他的精神永生”。同窗時從清華學校到異邦美國,再到國立青島大學共執(zhí)教鞭,老朋友梁實秋晚年滿貯感情追憶聞一多,說道老同學留學時就執(zhí)意不肯“向學術紀律低頭”,寧可不獲正式畢業(yè)資格,不聽勸,不補修。雖然自稱對他如何成為斗士,如何斗,和誰斗,斗到何種程度,斗出什么名堂“一概不知”。聞一多的莫逆之交,一輩子“志于教讀并將老于教讀”的潘光旦,感喟“百事模糊松懈”的傳統(tǒng),培養(yǎng)完整的人飽滿的人始終是其不墜之志,“教育一個人就得把人性的經緯諸端都教育到了,否則,結果是一個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師從潘光旦近四十年的費孝通,感慨于良師的錦心繡口、高聲疾呼,其通才教育主張厚重豐滿,盡管與流行的專業(yè)受訓、思想鉗制背離相左,盡管為此受到排擠批判,仍初衷不改。
中國民主同盟先驅張瀾先生1942年撰《四勉·一戒》之文自警自勵,“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知惡去惡,好善行善,行與知,不可相違也。向真棄偽,告別造作炫耀虛夸,智者仁心,“無妄之謂誠”“人須是一個真”,如此境界與品格實在是教育的當行本色當務之急?!罢妫兴谋旧?,不用彩飾?!薄懊廊绻姓鎭硖砑庸廨x,它就會顯得更美,更美多少倍?!鄙勘葋喌脑娫?,中西契合?!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認可陶行知的箴言不難,付諸實施絕非易事。不然何有魯迅對年輕人的吶喊:“將自己的真心話發(fā)表出來”“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希圣希賢是好事,凡人真人更應然,時事維艱,教育尤難,千家駒1949年3月寫就大作《假如陶行知還活著》,眺望新中國,“新中國是多么需要像行知先生這樣一位人民教育家??!”“行知先生將在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永遠地活著?!闭嫦嗾媲?,真實無妄,真學問,大見識,民盟先輩的理念與作為,值得我們永遠對其報以全部的敬意。
吾生有幸,在向學心切的80年代,曾蒙賢長教澤,及門受業(yè)于尊師?!皩W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避髯印秳駥W》,吾輩領教?!皫熞淹哉嬗械?,我除搜句百無功?!彪x開校門三十多年,白發(fā)門徒文字勞動接近尾聲,回向先師嘉懿言行,追慕無已。懵懂茫然間,學,有所得知不足無所缺,近是疑非,尋思漸悟,學似春冰積不高。魯鈍愚頑后學如我也者,難窺夫子之墻,不能成其萬一,景師德,報師恩,只有恒久感念師表前賢。道不遠人,唯愿踏實地,勤補拙,言意合,言實契,躬身前行走出榛莽蠻荒,沿路掬心香一瓣,不忘救贖,不敢自滿,為信為當,學而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