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麗 苗含雨 李 昕 閆 森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合作開展青少年教育是政府著力推進的事項之一,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的有力增長點,故本文將著重挖掘公共圖書館館校合作開展青少年教育的實踐進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進一步發(fā)展的建議。公共圖書館、中小學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分別發(fā)揮著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作用,兩者在目標訴求方面是基本一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國家支持公共圖書館加強與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聯(lián)合服務[1],以法律形式對館校合作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2018年6月頒布的《中小學圖書館(室)規(guī)程》指出,中小學圖書館應當積極與各類型圖書館開展館際合作,實現(xiàn)資源共享[2]。2021年3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鼓勵各地根據(jù)實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融合發(fā)展,面向中小學生設立課外教育基地[3]。2021年6月發(fā)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也指出要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和教育融合路徑,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進校園的常態(tài)化機制,通過設立課外教育基地、“四點半課堂”等形式,完善與中小學的雙向融合機制[4],這兩項政策在館校合作活動形式方面作出了一定的突破性指導。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5],要求學校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為圖書館發(fā)揮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間,也為館校合作的深化發(fā)展增強助力。近年來國家層面對于館校合作的討論和引導,無不指明館校合作是目前亟需推進的重要事項。
目前,館校合作的相關研究日漸豐富。學者們或針對館校合作中的某一方面,如對閱讀推廣[6]、人才培養(yǎng)[7]等進行分析,或通過案例總結館校合作的全面發(fā)展策略,如蘇州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下的館校合作[8];此外也有學者對其他國家如加拿大[9]、日本[10]、芬蘭[11-12]等國的館校合作優(yōu)秀經(jīng)驗進行了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研究主題局限,案例選擇缺乏代表性,研究主體缺乏對館、校、家的同步分析等問題?;诖耍疚囊怨矆D書館與中小學校合作開展的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為研究對象,盡力拓展研究范圍,通過訪問多個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網(wǎng)站以及實地調研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結合扎根理論方法進行研究,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本文通過官網(wǎng)查詢兼實地調研的方式,選擇我國東、中、西部的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共18個單位作為實踐進展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目前館校合作開展教育活動的形式主要有:①以學校為實施場域的合作,主要包括閱讀推廣、傳統(tǒng)文化教育、設立分館、資源支持、協(xié)助學校圖書館運營等;②以圖書館為實施場域的合作,主要包括志愿活動和體驗參觀。以學校為實施場域的合作更多地側重于知識文化資源的補充,而以圖書館為實施場域的合作則更多地側重于實踐技能的補充,兩者相得益彰。整體來看,我國館校合作起步較晚,目前整體發(fā)展水平不平衡,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做得較為出色,形式一般較為新穎、豐富且內容挖掘更為深刻,但是大部分地區(qū)的館校合作內容仍然較為局限,以閱讀推廣活動和講座活動為主,發(fā)展任務任重道遠。
在數(shù)據(jù)收集之前,研究者對于館校合作開展青少年教育的影響因素僅有模糊的猜測,且單純的調研分析報告并不能滿足對于實際問題的深入探究,同時館校合作涉及到“館”“校”“家”三方主體,在大量主體資料的基礎上,利用編碼方法逐步明確標簽進行分析是相對最優(yōu)選擇。因此,根據(jù)研究問題的特點,本文通過實地調研與訪談收集樣本,使用扎根理論對制約館校合作開展青少年教育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從實際觀察入手,在對原始資料進行概念提取與逐步聚攏實現(xiàn)范疇化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比較、調整、豐富直至飽和[13],從而得到更精確的揭示,并提出目前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和可行的解決建議。
本研究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對館校合作的主體進行調查。以館校合作開展青少年教育的影響因素為研究主題,在訪談地點的選擇上,力求覆蓋多地區(qū)、多層級的公共圖書館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小學校。研究者選擇ZT、ST、SR、GX、YT、TT、SY、HZ8個單位作為訪談樣本,其中,ZT、ST、SR位于省會城市的繁華地段,GX位于省會城市新設立城區(qū),YT、TT、SY位于縣城,HZ位于鄉(xiāng)村,這些地點具有差異性,形成一個有代表性的系統(tǒng)網(wǎng)絡。
本研究以面對面訪談為主,以線上訪談為輔,分別選擇館員、學校老師、學生以及家長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前將大致內容向訪談對象進行解釋,征得訪談對象同意后進行錄音并展開訪談;單個訪談對象的訪談時間依據(jù)訪談對象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訪談過程中,對訪談對象的職位結構、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加以控制,并根據(jù)訪談對象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問題使其更具針對性;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直至信息充足、飽和,最終得到20個訪談對象。
2.3.1 數(shù)據(jù)加工
本文的原始訪談語錄比較冗雜,不利于概念和范疇的直接提取。因此研究者在錄音和記錄的基礎上整理出電子版訪談語錄,又根據(jù)語義完整性、相對明確性的原則對原始語句進行抽取與合并,并在抽取、合并之后再次進行討論和核對,最終獲得語義較明晰的5 000字原始語料表。
2.3.2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對經(jīng)過整理后的原始語句進行概念提取,在進行概念化時不斷對各標簽比較整理,逐步聚攏實現(xiàn)范疇化的過程。本文在對原始語句進行概念化的過程中,為減少研究者的主觀臆斷對概念提取的影響,盡量采用如“資金”“政策”“公眾認知”等具有完整語義的語詞作為概念標簽,并據(jù)此對5 000字的原始語料逐句標注;最終呈現(xiàn)出大量且重復的概念標簽,對其內涵進行對比分析與加工整理后,具體范疇逐步清晰,如表1所示。
表1 開放式編碼
2.3.3 主軸編碼
本文主軸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比較的方法將具有相似屬性和相同主體的編碼鏈接在一起,如將“公眾認知”“時間因素”“參與積極性”“個體追求”四個明顯共同歸屬于“公眾”主體的范疇整合形成主范疇“公眾個體資本”,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對開放式編碼中不恰當?shù)姆懂犨M行進一步調整,兩者相互促進,最終實現(xiàn)對14個范疇在邏輯關系下的分類整合,確定影響?zhàn)^校合作開展青少年教育實踐進展的4個主范疇為:外部環(huán)境、內部環(huán)境、公眾個體資本和合作階段。
2.3.4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選擇核心范疇后, 不斷發(fā)展與核心范疇有關次類屬進而構建理論體系的過程。本文通過對給予標簽化的概念類屬進行整合與凝練,確定將“館校合作開展青少年教育的影響因素”作為核心范疇,即館校合作開展青少年教育的實踐進展受到外部環(huán)境、內部環(huán)境、公眾個體資本、合作階段的共同影響,并得到多組典型關系結構(見圖1)。
圖1 影響因素間的關系結構模型
根據(jù)編碼后的關系分析可以得出:首先,在各個影響因素中,外部環(huán)境中的資金因素和內部環(huán)境中的人員設置毫無疑問是影響?zhàn)^校合作實踐進展的最主要因素。其次,館校合作實踐進展是在內外環(huán)境、公眾個體資本、合作階段的共同影響下促成的。外部環(huán)境憑借資金、政策、社會等因素,具有與館校合作實踐進展密切聯(lián)結起來的可能性,并通過活動開展的質量和外部激勵動力等表現(xiàn)出來。內部環(huán)境也在這種聯(lián)結的建立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如館校內部對于館校合作的認知、人才數(shù)量和質量、專業(yè)部門的配置、場地和設備的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館校合作實踐進展的效果。公眾個體資本是影響實踐進展的自我因素,基于扎根理論的實地研究證實了公眾個人的認知、實踐、參與積極性、個體追求等因素對館校合作實踐進展產生的深刻影響。合作階段在館校合作中得到體現(xiàn),又反作用于館校合作實踐進展,尤其是合作后期階段的總結與反饋會影響到館校合作實踐進展的發(fā)展深度和可持續(xù)性。此外,外部環(huán)境與內部環(huán)境構成了公眾個體資本、館校合作階段的基礎,館校合作階段又成為影響內部環(huán)境的潛在因子。
法律政策是館校合作的首要保障,當前法律政策存在具體要求不清、執(zhí)行力薄弱的問題。一是政府政策對館校合作的定位較為模糊:目前國家層面和部分地區(qū)雖出臺了一些館校合作的相關政策,但大多地方政府還沒有建立完整的激勵和監(jiān)督機制,公共圖書館憑借自覺服務意識來開展相應工作。二是文旅和教育部門對政策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不夠充足[14],調研中的大部分館校都沒有收到過要求開展合作和如何開展合作的文件,在牽頭政策方面缺乏協(xié)調一致性和針對性。
館校雙方主動意識的缺失主要受服務觀念和教育理念的影響,這樣的思想意識影響了館校在合作方面的人財物配置。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公共圖書館仍然將“服務”作為業(yè)務的主要方面,還沒有將服務提升到“社會教育”的高度,因此在管理理念、物質獎勵、行政榮譽與職稱等方面還不夠重視館校合作,圖書館員對于參加館校合作缺乏一定的動力支持,特別是訪談中有些館員提到在缺乏一定活動補助的情況下,“有時候一個人還需要負責很多項工作”。對于學校而言,一方面由于外部政策環(huán)境中素質教育的落實依然任重道遠,部分學生家長也表示希望學生以學習為重,學校就難以主動與圖書館共同推行更多的拓展活動;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內部的人員設置缺乏專業(yè)人員,學校圖書館館員多由教師兼任,對于館校合作的認知水平普遍不高,部分學校負責人在訪談中表示甚至不清楚自身擁有開展館校合作的義務和權利。
資源配置是影響合作活動水平高低的關鍵性因素,主要包括外部資金因素、內部人員設置、內部場館三大方面,而國內眾多館校仍在資源配置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就資金而言,訪談中多數(shù)館校都認為“資金的重要性應當排在第一位”,而目前能為館校合作設置專項經(jīng)費的館校還很少。人員方面,館員和教師缺乏館校合作的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培訓活動開展較少,尤其是農村地區(qū)更為明顯。在場館方面,圖書館的日常服務空間需求與館校合作有所沖突,學校缺乏必需的放映、多媒體互動設備等,有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反映,“那個講座我們后面的都聽不清他們在說啥,喇叭聲音太小了”。
一是館校合作的開展形式較為局限,缺乏創(chuàng)新性。通過查找網(wǎng)絡資料和實地調研取證發(fā)現(xiàn),我國館校合作的主題仍相對集中于傳統(tǒng)的閱讀推廣活動,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鄉(xiāng)村地區(qū)的合作形式往往更為重復單調,調研中的鄉(xiāng)村學校學生只能被動重復地參加圖書館在學校開展的講座等活動,或接收圖書館捐贈的大眾類圖書。調研反映,多數(shù)學生主要以自身興趣考慮是否參與館校合作活動,那么這些重復且傳統(tǒng)的活動形式就難以對學生形成強有力的吸引力,進而影響活動效果。二是館校合作活動的具體內容深度不足。在形式已經(jīng)較為有限的前提下,許多館校并沒有人力、能力和物力深入挖掘出適合學生學習吸收的優(yōu)秀內容,往往只能對文化常識進行淺層次的解讀或對活動內容進行缺乏針對性的展示。
館校雙方由于專業(yè)人才和專業(yè)意識的缺失,較少進行或沒有進行充分溝通與反饋。活動前期階段對于館校合作的內容缺乏溝通,活動后期階段又對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缺乏反饋和解決,都可能會導致活動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間存在偏差,也可能會導致活動中的問題重復出現(xiàn),甚至有學校表示,“我覺得他們并不是很采納我們的意見”,把意見反饋到圖書館之后,圖書館也并沒有采取后續(xù)行動,在后期活動中仍然會出現(xiàn)相同的問題。這樣就無法形成館校合作的高效閉環(huán),影響到合作的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
公共圖書館和中小學校合作開展的教育活動不同于學校開展的學校教育活動,也不同于公共圖書館日常提供的服務活動,它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體,兼融了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教育目的。因此,這類教育活動需要綜合考慮學校教育(中小學校)與社會教育(公共圖書館)的契合點,那么就涉及到文化與教育政府部門、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校、學生及家長等多主體訴求如何契合的問題,尤其是要以法律政策要求為基礎。在前期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筆者針對館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政策引領是館校合作發(fā)展的強力保障,有助于引導館校雙方積極主動地開展館校合作,同時為館校合作提供清晰明確的實施標準。首先,公共圖書館和中小學校的主管部門應共同制定合作開展活動的標準,為館校合作提供明確的操作指導,這有利于提升館、校對合作的重視和作業(yè)水準,并為兩者在實踐中的合作機制建設建立良好的基礎。其次,應當推進雙方主管部門進行有效對話,制定協(xié)調發(fā)展的合作機制[14],推動館校合作有序性、持續(xù)性發(fā)展。
主動意識是擴大館校合作活動的輻射范圍、提升館校合作活動質量的重要前提條件。一是公共圖書館應當重視“社會教育職能”的建設,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將社會教育視作其重要職能和神圣使命,主動開展有效的人才建設和專業(yè)培訓,并發(fā)揮好自身的資源與空間優(yōu)勢,積極與中小學合作開展社會教育,滿足青少年的素質提升需要。二是各地區(qū)教育部門應當及時更新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社會知識和社會技能教育,將課堂拓展到社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fā)揮好校外活動場所在課后服務中的作用。學校也要積極主動借助圖書館豐富的資源,與其聯(lián)合開展素質教育活動,使“雙減”政策全面落實,共同推動館校合作效果的提升。
優(yōu)化資源配置是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保障館校合作效果的重點工作,主要涉及內部人員設置、場館以及外部資金三方面。對于館校雙方普遍關注的資金問題,政府可以適當設置館校合作專項資金進行支持;館校也可以吸引企業(yè)等社會力量參與,綜合提供物質保障。其次,館校合作歸根結底需要依靠“人”來完成。館校合作的人才資源有賴于館、校的共同建設,人才需要具備公共圖書館、教育方面的雙素養(yǎng),因此可以協(xié)商建立相應的人才交流、培訓、建設機制,促進人才在館校合作方面的知識拓展、經(jīng)驗增長。而對于空間配置,一是挖掘、改造既有空間資源,打造適宜館校合作的服務空間;二是對于資源匱乏的鄉(xiāng)村地區(qū),圖書館可以運用購買、租借、調撥等方式準備好活動開展所需要的設備和資源,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跨區(qū)域合作幫扶。
學生興趣對于館校合作活動的效果有著直接影響,館校合作教育活動不同于按部就班的教育活動,它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社會知識、拓展學生視野,因此這樣的活動是否符合學生興趣就至關重要。首先,應關注學生興趣??赏ㄟ^館校共建的渠道收集意見,從而構建關于學生興趣的畫像,提供能夠滿足學生最大程度需求的創(chuàng)新活動,即使是鄉(xiāng)村地區(qū),也可以通過一定的簡單調查訪問獲取學生喜好來進行創(chuàng)新。此外,活動內容作為館校合作中最核心的層面之一,館校雙方應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本地有限的資源中進行選擇性的深入挖掘,重點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和較高價值的活動資源。如蘇州市圖書館組織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分別深入學習關于圖書和圖書館運行的不同內容;信陽市圖書館在館內邀請非遺傳承人展演皮影戲、泥叫吹、剪紙、烙畫等一批豫南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根據(jù)受眾特點盡可能深入挖掘活動內容、提升活動效果的優(yōu)秀典范。
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反饋機制,是提高館校合作效能以及實現(xiàn)可持續(xù)性合作的重要一環(huán)。在館校合作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公共圖書館如何回應中小學校的意見反饋是更為重要的,因為中小學校事實上掌握著雙方合作的主動權,公共圖書館是較為被動的一方。因此,公共圖書館在合作過程中,可以建立相對專職的館校合作職能部門,更加積極地注意中小學校的意見與建議,及時進行反饋、調整。在前期階段的溝通中,由公共圖書館及時了解學校教學課程和學校教育進度,以學校教育為本、以社會教育為體,來確定活動內容。在后期階段的反饋中,學校要盡可能敏銳地捕捉實際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反饋到圖書館,督促圖書館在將來的活動中進行調整,穩(wěn)步提升館校合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