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姜湧
(1.重慶能源職業(yè)學院)(2.重慶師范大學)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表現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幼兒教育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故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成為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調研發(fā)現,目前諸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美術教師缺乏科學的兒童觀,導致教學模式相對守舊、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美術課程設置未考慮到與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相關內容銜接等諸多問題,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闡述。
其一,教師缺少童趣的眼光,不具備科學的兒童觀。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美術教師諸多來自美術專業(yè),但缺乏學前教育相關知識的涉獵,甚至對幼兒園的教學毫無所知,因此老師們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了技能上,而忽略了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教學特點。同時,學前教育專業(yè)絕大部分學生沒有美術基礎,由于美術教師的專業(yè)屬性,在教學中不經意就會以美術專業(yè)的標準要求學生,同時亦會以成人繪畫的方式完成兒童美術教學,無疑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沒有達到“學前化”的職業(yè)需要。
其二,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多采用直接臨摹。通過先前技能檢查可見,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沒有美術基礎,即便有美術基礎的學生,基礎也較為薄弱,同時美術基本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繪畫,量的累積才能到質的改變,然而在有限的周學時內,想要從零基礎跨越到自由創(chuàng)作的程度,實屬困難。往往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師會提供大量素材給學生參考,導致學生過于依賴素材,缺乏主動思考,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作為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導致他們在幼兒美術活動中亦使用同樣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幼兒只能學習到簡單的模仿,大大地阻礙幼兒的思維發(fā)散,同時也會喪失對美術創(chuàng)作的興趣以及阻礙兒童美術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其三,重技能輕理論。學前教育美術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美術板塊的技能技巧,讓其可以勝任幼兒教師崗位的能力需求。鑒于實用性的目的要求,目前學前教育美術課程主要是兒童畫與手工制作。美術欣賞亦屬于美術課程的分支,旨在提升學生的美術理論素養(yǎng)及審美能力,培養(yǎng)其認識美、感受美的能力。美術欣賞諸多為理論課程,但就目前而言,學前教育藝術領域板塊基本上都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現狀,諸多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尚未清楚地認識到藝術欣賞的重要性,或是明白其重要性,但在實際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活動中重視程度體現不足,以致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問題。
其四,技法、材料單一,缺乏材料的綜合利用。兒童美術課程種類繁多,其中包含簡筆畫、刮畫、油畫棒、拓印畫、超輕黏土、紙藝等,雖然包含的課程種類諸多,但每個課程都是獨立的,以致學生僅知道單一材料的特性,而缺少探索各種材料之間巧妙結合的表現形式,會導致在后續(xù)的過程中教學單一,就難以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五,課程評價標準單一。這里說的課程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美術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他們大多都用美術專業(yè)的要求去評價學生的作品,會以造型生動準確、構圖完整和諧、色彩搭配協(xié)調、畫面富有美感作為評價標準,然而對于沒有繪畫基礎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幼師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幼師會不自覺地用成人的眼光評價幼兒作品,以“像不像”或是“好不好”諸如此類的言語來作為評價標準,若總是如此,繪畫就會變成從由眼睛到手的一個過程,而缺失“心”的參與,從而抹殺掉幼兒為之珍貴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育觀與兒童觀在陳鶴琴先生認為兩者是相互交融的,以科學性、審美性和實用性三者共同構成美術教育理論體系。以優(yōu)質的心理學知識作為支撐,以符合實際的兒童觀作為指導,審美的藝術觀為指向標,結合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的、可實施的兒童美術教育思想。
通過美術教育家對兒童美術作品大量的分析,并結合兒童在美術活動中的表現,可見兒童在繪畫活動中根據年齡、生理與心理的發(fā)展會出現階段性共同特征,可劃分為涂鴉階段、象征階段、圖式階段等,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美術水平發(fā)展特點規(guī)劃教學內容(可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若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才能夠將幼兒的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表現力和審美能力充分挖掘出來。幼兒美術教育是一個綜合復雜的教育過程,對啟蒙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起著關鍵性作用,可見組織專業(yè)兒童美術教育團隊的必要性。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總是呆板的,老師始終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講述,這樣的學習只會讓學生成為“書呆子”。鑒于此,可采納陳鶴琴所述“活教育”的觀點,也就是讓孩子們親身去自然與社會中探索,通過他們親身觀察的過程,最終反饋其所獲得的經驗與知識。需要說明的一點,“活教育”教學并非舍棄書本,而是提醒我們教育本就是源于生活,而書中所訴乃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是能夠得以印證的,這也能夠反映出兒童的身心以及生活特點。
以此可通過帶幼兒到戶外寫生的方式,讓幼兒感受真正意義上的“活教育”,通過幼兒的戶外寫生,可見針對同一個物象寫生但其所表現出來的作品各有不同(圖1),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能夠看見幼兒觀察、分析、理解、概括事物的能力。當然在高職院校中,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貫穿戶外的課程,如此學生才知道未來走向幼兒教師崗位后,應如何正確地去“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這也是《3-6歲兒童學習發(fā)展指南》所要求的。
圖1
同時高職院校應與幼兒園建立“雙向互換”機制,高職院校定期派送美術教師深入幼兒園聽幼兒教師上課,并為幼兒上美術課,在課堂中了解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此對幼兒美術教學有清晰的認知,明晰幼兒園需要什么樣的幼兒教師。此外可以請幼兒園一線教師到高職院校上課,將一線的實際案例引入課堂中,讓學生了解到幼兒園的美術活動是怎么樣的。高職院校教師與幼兒園一線教師的資源相互融合,最終實現校企課程連接。當然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也應安排去幼兒園實習,這可以讓學生直接獲取幼兒所發(fā)出的信息,也可以挖掘其自身特長,探索自己未來的學習重點方向。
兒童作品表現形式是多元的,材料也是豐富多彩的,比如通常在表現兒童線描時,諸多時候我們會選擇素描紙與黑色勾線筆,但實際上我們可以替換不同的材料,如我們可以將素描紙?zhí)鎿Q成盤子、風箏、雞蛋殼等等,或用高光筆在黑色卡紙上進行繪制;當然彩色工具亦不必限制在油畫棒和水彩筆,如丙烯、水彩、色粉、水墨等都可以融入到畫面中;再如可利用水油不相容的原理,可以將油畫棒與水粉有機結合,用油畫棒表現出前景物象,再以水粉薄涂的方式將顏料覆蓋在油畫棒所繪之處,畫面將呈現出油畫棒所繪處不會被水粉所覆蓋的效果(圖2);再如水彩筆與水的結合,水彩筆畫完后,用棉簽蘸水暈開,就會呈現沒有規(guī)則隨機而成的自然美的畫面效果(圖3);再如吹塑紙版畫,其質地柔軟,相較而言更適合幼兒,用鉛筆在紙面上進行劃動就能出現較深的凹痕,再在吹塑紙上涂上水粉顏料,就能在紙上拓印出吹塑紙上所表現的圖案(圖4),最終畫面呈現出色彩濃郁、豐富多樣的效果。
圖2
圖3
圖4
當學生解決了基礎造型及技法的基礎上,就可以以想象畫、命題畫、科幻畫、故事畫等形式作為兒童畫創(chuàng)作的主題。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鼓勵學生以兒童的視覺嘗試用天馬行空的思維大膽想象,同時采用不同的材料來進行綜合應用。所以兒童畫的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都是基于先解決學生的基礎造型問題以及掌握不同材料的屬性后,再打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富有童心,最終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美術欣賞理論課程的融入
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欣賞應與專業(yè)緊密結合,以多元的形式開展美術欣賞課程,提高教學質量。譬如欣賞各國經典藝術品或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術品,因此歸納整理教學內容成為一項至為重要的任務。此外,需要教師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打破總是被學生認為是枯燥乏味的理論課,譬如對話式教學的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或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美術館講解員,讓學生主動去了解相關藝術品,同時在課上進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也應該有效地利用互聯網,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網絡資源,帶領他們鑒賞世界各國的藝術作品,激發(fā)對美術欣賞的興趣。相信通過老師的努力,學生對美術理論知識定會有一定的了解,也逐漸能夠感受到美術欣賞的樂趣。
在美術技能課程教學過程中,可采納板塊化的教學模式,融入美術欣賞教學內容,做好技能與理論之間的平衡關系。譬如在陶藝手工課中,課堂前部分時間可以講述關于中外陶器的溯源,隨之實訓之余讓學生領略陶藝的造型美、紋樣美;在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學中,可展示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實際案例,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其審美眼光,讓學生了解就目前而言較好的幼兒園是如何進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為后續(xù)的實訓奠定基礎。
高職教師在科學兒童觀的指導下,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打破以往固有的思維模式,嘗試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作。對于學生的作品,教師可參照兒童繪畫的標準進行評價,其中至為重要的是作品要富有童趣,讓學生大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也為作為幼兒教師如何科學地評價幼兒的作品奠定基礎。同時學生也應該明白作品評價的重要意義,兒童始終是作為幼兒美術活動中的主體,我們應該始終站在孩子的角度,用童心去感受幼兒的美術作品,聆聽他們所表現的畫面內容,保護好幼兒最為本質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
兒童美術在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教學內容中占據一席之地,高職教師在科學的兒童觀指導下,需要掌握學齡前兒童的審美及認知特點,同時也應結合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技能基礎,采取豐富靈活的教學方式,再結合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學內容,既能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同時也能滿足幼兒教師的職業(y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