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晶,陳小磚,鐘霆緩,童基偉
(廣東省深圳市中醫(yī)院筋傷科,廣東 深圳 518109)
椎動脈型頸椎?。–SA)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頸椎病,是由于各種力學和動力學因素使得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縮而引起的。臨床上針對CSA常采用擴張血管類藥物或者手術等方式進行治療,但由于該病多數(shù)是由于椎節(jié)不穩(wěn)所引起,常規(guī)治療無法解決。CSA屬中醫(yī)“眩暈”的范疇,是由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疲乏內傷、痰瘀阻滯所致,治療應遵循祛痰化瘀,滋肝補腎的原則[1]。針灸是用針刺激人體穴位,通過經(jīng)絡傳導來調節(jié)氣、血、臟腑的功能。推拿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按、拿等手法,刺激經(jīng)絡、穴位或人體的特定部位,可以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本研究用推拿手法聯(lián)合針刺治療CSA,觀察對腦血流的影響,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CSA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1~75歲,平均(52.35±9.23)歲;病程2個月~6年,平均(3.68±0.58)年。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32~74歲,平均(51.85±8.96)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3.28±0.4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西醫(yī)參考《頸椎病康復指南》[3]中CSA的診斷標準,中醫(yī)參考《頸椎病病因病機與中醫(yī)分型》[4]中“眩暈”的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類型的頸椎?。虎诎橛墟i骨下動脈缺血綜合癥;③伴有嚴重精神障礙性疾?。虎馨橛袊乐貍魅拘约膊?;⑤妊娠或哺乳期。
兩組均給予針刺?;颊呷「┡P位或端坐位,基本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用酒精對百會、四神聰、完骨、暈聽、天柱、風池、頸夾脊等穴位進行消毒,以0.35mm×40mm的毫針針刺以上穴位,留針25min,拔針后按壓30 s,2日1次。
觀察組加用推拿手法,患者采取端坐姿勢,以雙手中指按壓風池穴,力量以患者耐受為準,當患者感到穴位有酸脹感時,保持此力度逆時針揉捏,同時用右手拇指順時針和逆時針揉搓百會穴100次左右。然后采用一指禪法以拇指的偏鋒為焦點,從印堂穴揉捏至百會穴,并采用提拿、揉捏等手法對頸部和肩部肌肉進行推拿。雙手拇指置于兩側風池穴,其余四肢置于下頜,將患者頭部從輕到重緩慢旋轉30°~40°,重復2~3次。每次持續(xù)25~30min,日1次。
14d為一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癥狀評分:采用四級評分法[5]對癥狀進行評分,主要包括頭痛、眩暈、肩頸痛及惡心嘔吐,每個癥狀0~3分,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腦血流動力學:采用經(jīng)顱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動指數(shù)(PI)、椎動脈-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TMFV)及阻力指數(shù)(RI)進行檢測。
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6]對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社會關系、心理狀態(tài)、生理功能及物質生活4個條目,每個條目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頭痛 眩暈 肩頸痛 惡心嘔吐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75±0.14 1.54±0.09* 2.84±0.12 1.72±0.10* 2.67±0.23 1.69±0.19* 2.59±0.21 1.31±0.11*觀察組 40 2.74±0.13 0.67±0.04* 2.83±0.13 0.85±0.09* 2.63±0.20 0.76±0.09* 2.60±0.22 0.52±0.06*t 0.331 55.868 0.357 40.899 0.830 27.977 0.208 39.87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PSV(cm/s) TMFV(cm/s) PI R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52.42±5.37 56.38±4.23* 20.21±2.31 23.65±2.28* 1.40±0.15 0.97±0.11* 0.82±0.12 0.61±0.07*觀察組 40 52.51±5.39 63.52±3.67* 20.64±2.42 28.75±2.30* 1.42±0.17 0.65±0.08* 0.84±0.10 0.49±0.06*t 0.075 8.064 0.813 9.960 0.558 14.880 0.810 8.23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社會關系 心理狀態(tài) 生理功能 物質生活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60.86±6.69 71.65±7.21* 62.56±6.41 72.79±7.14* 61.78±6.83 70.34±7.02* 64.39±6.96 73.44±7.63*觀察組 40 60.79±6.57 83.45±8.13* 62.48±6.38 84.45±8.21* 61.79±6.84 81.65±8.77* 64.41±6.87 84.66±8.78*t 0.047 6.868 0.056 6.778 0.007 6.368 0.013 6.10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CSA是僅次于神經(jīng)根型的頸椎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及偏頭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7]。
CSA屬中醫(yī)“眩暈”的范疇。是由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疲乏內傷、痰瘀阻滯所致,治療應遵循祛痰化瘀,滋肝補腎的原則。推拿可以完全放松頸肩肌肉,疏通經(jīng)絡,同時按摩風池等穴位,可糾正頸椎結構異常,促進頸椎氣血正常運轉,改善頸部疼痛[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推拿手法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CSA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TMFV、PSV、PI及RI是臨床上診斷CSA的常用檢查指標,通過TMFV、PSV可判斷椎動脈疾病患者腦供血狀態(tài),PI、RI可反映椎動脈疾病患者的癥狀生理狀態(tài)和椎動脈彈性[9]。推拿通過一定的機械刺激、按壓、握持、揉捏等技術刺激頸、頭、肩相關穴位,可調整關節(jié)結構,消除炎性水腫,緩解血管壓迫,并通過神經(jīng)反射機制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腦部的血流量,擴張腦部血管,穩(wěn)定病情[10]。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SV、TMFV高于對照組,PI、RI低于對照組,表明推拿手法聯(lián)合針刺治療能有效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管的阻力,改善腦部供血。
推拿手法聯(lián)合針刺治療CSA療效較好,可改善臨床癥狀和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