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能,賀競哲,宋莎麗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yī)院骨一科,河南 安陽 455000)
神經根型頸椎?。–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臨床常見頸椎病類型,主要表現為頸部疼痛、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等,發(fā)病率較高,在所有頸椎病中占60%~70%,多發(fā)于40~60歲群體,近年發(fā)病率升高,且受學習、工作等因素影響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CSR臨床治療手段較多,復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為臨床常用方式,可一定程度上緩解CSR疼痛癥狀,但單一療法治療周期較長[2]。針刀療法結合現代手術與傳統(tǒng)針灸,對病變部位進行切割、剝離,有利于促進頸椎動態(tài)力學、頸部血液循環(huán)恢復[3]。本研究觀察小針刀療法聯(lián)合復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療CSR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共114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CSR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藥物組、針刀組各38例。藥物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38~63歲,平均(50.74±5.62)歲;病程11~23個月,平均(17.84±2.48)個月;病變累及部位為左側上肢13例,右側上肢10例,雙側上肢15例。針刀組男18例,女20例;年齡39~62歲,平均(50.50±5.27)歲;病程11~24個月,平均(18.26±2.69)個月;病變累及部位為左側上肢13例,右側上肢12例,雙側上肢13例。觀察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38~64歲,平均(51.18±5.85)歲;病程12~24個月,平均(18.03±2.57)個月;病變累及部位為左側上肢14例,右側上肢14例,雙側上肢10例。3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符合CSR相關診斷標準[4];②頸項肩背部存在疼痛、麻木等癥狀;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研究并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除CSR外存在其他類型頸椎異常病變;②伴有嚴重臟器病變;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④分娩不足1年、妊娠期或備孕期女性;⑤伴有認知功能、精神障礙;⑥對治療方法不耐受,無法配合完成治療。
藥物組:給予復方倍他米松(MSD Merck Sharp& Dohme AG,批準文號J20140160)局部注射。取健側臥位或仰臥位,定位標記體表壓痛點及病變橫突部位;將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與0.9%氯化鈉溶液8mL、利多卡因(萬邦德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13022621)1mL混合,在病變橫突部位垂直緩慢推注,注意針尖不移動,且需深抵病變部位,注射完畢采用無菌敷料敷于注射部位。
針刀組:給予小針刀療法。取健側臥位或仰臥位,標記頸椎壓痛點及橫突體表定位點,用利多卡因1mL進行逐層麻醉,采用江蘇華友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漢章4號小針刀,將小針刀于皮面垂直刺入深抵韌帶、肌肉,行松解剝離術。頸肩部進刀按四步進針刀規(guī)程,縱行松解。松解棘突點時,行縱行切割,針刀線與肌纖維走向平行,垂直刺入深抵棘突;之后調整方向,行橫行切割,將刀口線調整至與棘突連線垂直,于棘突上下緣切割。出針點采用無菌敷料壓迫,術畢待患者靜臥至無異常即可離開,囑其避免劇烈活動。
觀察組:給予小針刀療法聯(lián)合復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療。局部注射方法同藥物組,注射2min后進行小針刀療法,操作同針刀組。
頸肩部疼痛、麻木等癥狀消失,肢體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頸肩部疼痛、麻木等癥狀顯著改善,肢體功能顯著恢復為有效。頸肩部疼痛、麻木等癥狀及肢體功能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NDI(頸部功能障礙指數量表)評估頸椎功能,計分0~50分,得分越低頸椎功能越好。采用CASCS(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評估癥狀改善情況,包括主觀癥狀、臨床癥狀、適應能力三部分,分別計分18分、73分、9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輕。
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評估疼痛程度,計分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集3mL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因子水平。
3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3組療效比較 例(%)
3組NDI評分及CASC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3組NDI評分及CASCS評分對比 (分,±s )
表2 3組NDI評分及CASCS評分對比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NDI評分 CASCS評分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藥物組 38 30.68±3.69 18.44±2.68*51.72±4.45 68.32±3.09*針刀組 38 30.85±3.80 17.86±2.73*53.01±4.31 73.13±2.95*觀察組 38 31.64±3.74 10.92±1.45*52.54±4.06 80.74±2.80*F 0.712 119.249 0.915 171.356 P 0.493 <0.001 0.404 <0.001
3組VAS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3組VAS評分比較 (分,±s )
表3 3組VAS評分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藥物組 38 7.03±1.15 2.81±0.90*針刀組 38 6.86±1.18 3.02±1.02*觀察組 38 6.97±1.06 2.23±0.82*F 0.221 7.566 P 0.802 <0.001
3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4。
表4 3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ng/mL,±s)
表4 3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ng/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TNF-α IL-6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藥物組 38 3.81±0.58 2.46±0.53*238.35±35.35 144.47±26.55*針刀組 38 3.76±0.62 2.42±0.49*243.64±36.20 141.27±23.94*觀察組 38 3.85±0.56 1.77±0.42*240.28±35.91 102.34±21.32*F 0.224 24.525 0.212 36.197 P 0.800 <0.001 0.809 <0.001
CSR為神經根功能障礙綜合征,其發(fā)病主要為頸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松動移位、損傷退變、鉤錐關節(jié)骨刺等因素引發(fā)突出、膨脹,壓迫、刺激頸椎神經,造成神經根相對應部位、上肢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患者正常生活[5]。現階段臨床治療CSR主要采用抗炎止痛藥、理筋推拿、針灸、手術、中藥、針刀等多種方式[6]。
復方倍他米松包括倍他米松、二丙酸倍他米松成分,其中倍他米松起效迅速,二丙酸倍他米松作用具有可持續(xù)性,兩種成分共同作用,可有效抑制免疫物質、炎癥介質釋放,從根本上緩解神經根水腫、充血,以改善疼痛癥狀[7]。局部注射的給藥方式可使復方倍他米松直達病灶,快速擴散發(fā)揮作用,促進炎癥物質吸收,調節(jié)頸神經根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環(huán)境,緩解CSR患者周圍充血、水腫等癥狀[8]。小針刀療法是結合中醫(yī)傳統(tǒng)針刺與西醫(yī)外科手術的特殊治療方式,根據中醫(yī)針法理論,發(fā)揮通氣利血、疏經通絡、止痛化瘀的作用[9]。此外小針刀療法根據西醫(yī)手術理論,切割、剝離頸肩粘連局部軟組織,緩解肌肉痙攣,減小神經根壓迫[10]。同時,小針刀療法可促進炎性物質吸收及相關組織生物力學平衡,改善頸神經根周圍血循環(huán)[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針刀組,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NDI評分、VAS評分低于藥物組、針刀組,CASCS評分高于藥物組、針刀組;可見小針刀療法聯(lián)合復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應用于CSR療效顯著。
TNF-α、IL-6是促炎細胞因子,相關研究顯示,TNF-α參與CSR疼痛調控,在病變組織內異常高表達;IL-6可介導多種炎癥因子釋放,加重局部炎癥反應[12]。本研究發(fā)現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TNF-α、IL-6水平均低于藥物組、針刀組;提示小針刀療法聯(lián)合復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有利于減輕CSR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小針刀療法聯(lián)合復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療CSR療效較好,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提高頸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