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瓊,趙 芬
(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yī)院/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慢性濕疹(Chronic eczema,CE)是慢性瘙癢過敏性疾病,常伴有劇烈瘙癢,局部皮膚抓破后糜爛出現(xiàn)繼發(fā)感染,病程遷延難愈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嚴重者出現(xiàn)失眠,失眠又會加重癥狀導致惡性循環(huán)[1]。目前西藥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不理想[2]。中醫(yī)治療療效滿意[3]。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CE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治療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18~57歲,平均(35.28±9.56)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2.96±0.51)年。對照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19~55歲,平均(35.14±9.49)歲;病程1~4年,平均(2.91±0.5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診斷標準:西醫(yī)參照《皮膚性病學》[4]診斷標準。急性或亞急性濕疹病史,濕疹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明顯,皮損部位浸潤明顯,表面粗糙呈苔蘚樣變;伴有丘皰疹、抓痕、痂皮;陣發(fā)性瘙癢且反復發(fā)作,病程遷延數(shù)月至數(shù)年。中醫(yī)參考《濕疹(濕瘡)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5]血虛風燥型。皮損干燥粗糙、苔蘚樣變、抓痕,嚴重瘙癢,口干,舌紅苔薄,脈細數(shù)。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近1周無抗組胺藥物、激素使用;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皮損面積超過體表總面積10%;②皮疹伴有細菌或真菌感染;③伴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④伴精神障礙、不屬血虛風燥證。
兩組均戒煙戒酒,禁止食用刺激性和致敏性食物,避免接觸致敏物。氯雷他定(拜耳醫(yī)藥(上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410)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尤卓爾軟膏(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95)擦拭患處。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研究組加用養(yǎng)血祛濕湯。生地20g,黃芪10g,當歸10g,制首烏15g,麥冬10g,白芍12g,桑寄生10g,防風10g,荊芥10g,陳皮10g,丹參10g,茯苓10g,夜交藤15g,秦艽10g,雞血藤10g,全蝎3g,甘草6g,蜈蚣1條。每日1劑,分2次煎服。藥渣煎成湯劑外洗后再用尤卓爾軟膏擦拭患處。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采用EASI評價皮膚嚴重程度,包括紅斑、丘疹、表皮剝脫、苔蘚樣變,每項0~3分,總分0~12分,分值越高皮損越嚴重。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瘙癢程度,0~10分分別代表無瘙癢、難以忍受瘙癢。患者根據(jù)自我的感受標注直線的位置,分值越高說明瘙癢越明顯。
采用皮膚病生活質量(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DLQI)進行評價,包括生理癥狀、心理感覺、日常社會活動、人際交往及職業(yè)限制、家庭生活、治療情況,每項0~3分,總分0~30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高越差。
隨訪治療結束后3~6個月,EASI評分大于治療后的EASI評分說明復發(fā)。
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皮損和瘙癢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大于等于70%。有效:皮損和瘙癢好轉,療效指數(shù)50%~69%。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療效指數(shù)為治療前后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shù)(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評分差值除治療前EASI評分[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皮損、瘙癢程度和生活質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皮損、瘙癢程度和生活質量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皮損、瘙癢程度和生活質量比較 (分,±s)
組別 例 EASI VAS DLQ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0 11.54±1.86 4.37±1.29 6.58±2.43 1.41±1.02 15.74±4.38 6.21±2.07對照組 40 11.20±1.83 6.49±1.70 6.50±2.42 3.79±1.48 15.80±4.42 9.39±2.15 t 0.824 6.283 0.148 8.374 0.061 6.379 P 0.412 0.000 0.883 0.000 0.952 0.000
研究組復發(fā)7例(17.50%),對照組復發(fā)19例(47.50%),研究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χ2=8.214,P=0.004)。
CE因急性、亞急性濕疹發(fā)展導致,少數(shù)自發(fā)病開始表現(xiàn)為慢性病程。內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炎癥過敏性皮膚病,病理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免疫環(huán)境遺傳與CE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關系密切。氯雷他定為抗組胺藥,阻斷外周組胺H1受體,抑制組胺和白三烯的釋放,達到控制變態(tài)反應的目的[7]。丁酸氫化可的松是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長期使用導致肌表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繼發(fā)感染,限制了長期應用。
CE屬中醫(yī)“濕瘡”、“浸淫瘡”范疇。與外受六淫之邪、臟腑功能失調、飲食不當、情志不調有關[8]。主因為先天稟賦不足,臟腑功能失調,衛(wèi)外不固,易受濕熱風邪侵襲。血虛風燥型病機為氣血不足,血虛化燥生風,肌膚失養(yǎng)。治療以養(yǎng)血祛風為主[9]。養(yǎng)血祛濕湯中生地清熱生津,黃芪補中益氣,當歸活血補血,制首烏補益肝腎,麥冬養(yǎng)陰清心,白芍涼血消腫,桑寄生除風濕通經絡,防風解表祛風,荊芥散邪解肌,陳皮理氣健脾,丹參活血化瘀,茯苓滲濕利水,夜交藤同絡祛風,秦艽消腫止血,雞血藤活血補血、活絡通經,全蝎痛風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蜈蚣息風止痙。藥理研究證實,生地促進造血,增加細胞免疫的功能,抗炎。黃芪可增強免疫,抗炎。當歸可抗血小板聚集。制首烏可促進骨髓造血的恢復,增強免疫功能。麥冬可增強免疫功能,擴張動靜脈的管徑,改善血流狀態(tài)。白芍可抗炎,增強免疫。桑寄生可抗炎鎮(zhèn)痛。防風可調節(jié)免疫,多糖可刺激巨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增強免疫功能[10]。荊芥可解熱鎮(zhèn)痛,增強免疫。陳皮可抗氧化,抗炎。丹參可抗炎,改善微循環(huán),抗氧化。茯苓可增強免疫功能。夜交藤可鎮(zhèn)靜催眠,抗炎,抗氧化。秦艽可抗炎抗過敏。雞血藤可刺激骨髓細胞增殖,抗氧化,增強免疫功能。全蝎可抗血栓形成,抗炎。甘草可抗變態(tài)反應,抑制磷酸酶的活性,阻斷花生四烯酸的水平抗炎。蜈蚣可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鎮(zhèn)痛抗炎。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CE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