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和
(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南曹鄉(xiāng)衛(wèi)生院內科,河南 鄭州 450061)
反流性食管炎指十二指腸液、胃酸非正常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潰瘍、糜爛等癥狀。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病率逐年升高,發(fā)病時患者伴有反胃、燒心等癥狀[1]。常用奧美拉唑、莫沙必利等藥物治療。奧美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莫沙必利能有效促進胃腸道蠕動。中醫(yī)認為反流性食管炎與胃氣上逆、脾胃氣機失調有關,加味補中益氣湯有和胃止痛、抑酸降逆之效。本研究用加味補中益氣湯輔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2例,均為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6例。對照組男17例,女19例;年齡24~47歲,平均(31.66±2.21)歲;病程1~5年,平均(2.12±0.57)年;內鏡分級為Ia級10例,Ib級9例,II級7例,III級1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25~48歲,平均(32.12±2.36)歲;病程1~4年,平均(2.25±0.51)年;內鏡分級為Ia級9例,Ib級7例,II級11例,III級9例;兩組基線資料(內鏡分級、性別、年齡、病程)均衡可比(P>0.05)。
中醫(yī)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2]反流性食管炎診斷標準。主癥為反酸、胃脘部燒灼不適、疼痛,泛吐清涎;次癥為大便不暢,食少納差、神疲乏力、胃脘痞滿。脈弦或澀,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紅。主癥至少符合3項,或主癥符合2項及次癥至少符合1項,結合脈、舌可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
西醫(yī)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進展》[3]反流性食管炎診斷標準。典型癥狀為反流、燒心,非典型癥狀為背痛、脹滿、噯氣、咽部有異物感等,且經胃鏡檢查食管黏膜有病理樣改變,胃鏡檢查0級為正常(可有組織學改變),Ⅰa級為點狀或條狀發(fā)紅、糜爛<2處,Ⅰb級為點狀或條狀發(fā)紅、糜爛≥2處,Ⅱ級為有條狀發(fā)紅、糜爛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Ⅲ級為廣泛發(fā)紅、糜爛、融合且呈全周性融合≥75%。
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胃鏡檢查Ⅰa~Ⅲ級。排除伴有嚴重胃潰瘍,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先天性食管畸形,意識模糊不能配合研究,對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煙酒、巧克力、咖啡,少食多餐,控制體重??诜W美拉唑(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394),莫沙必利(上海新黃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52)。奧美拉唑20mg,1日1次;莫沙必利5mg,1日3次。持續(xù)治療8周。
治療組加用加味補中益氣湯。旋覆花20g,炙黃芪20g,煅烏賊骨20g,炙甘草12g,炒白術12g,黨參12g,枳殼12g,浙貝12g,法半夏10g,柴胡10g,當歸6g,陳皮6g,升麻6g,大棗6枚,蒲公英6g,黃連5g,生姜3片。水煎400mL,早晚溫服各200mL。持續(xù)治療8周。
胃腸動力(胃動素、胃泌素)變化。胃鏡下食管黏膜改善情況,鏡下分級為0級、Ia級、Ib級、Ⅱ級、Ⅲ級,并依次記為0、1、2、3、4分。
胃痛、反流、燒心等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積分0分為痊愈。胃痛、反流、燒心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積分減少2分為顯效。胃痛、反流、燒心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胃鏡檢查積分減少1分為有效。未達“有效”標準甚至加重為無效。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兩組治療后隨訪6個月復發(f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隨訪6個月復發(fā)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動力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動力指標比較 (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動力指標比較 (ng/L,±s)
組別 例 胃泌素 胃動素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6 163.61±22.31 104.23±25.31 450.88±76.32 182.77±46.62對照組 36 163.51±21.89 140.22±26.32 450.33±75.97 287.46±55.31 t 0.019 5.914 0.031 8.684 P 0.985 <0.001 0.976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下食管黏膜計分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下食管黏膜計分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下食管黏膜計分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6 3.26±0.52 1.01±0.45對照組 36 3.24±0.49 2.12±0.41 t 0.168 10.940 P 0.867 <0.001
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病機制復雜,主要與胃及十二指腸功能失常、反流屏障破壞等因素有關,在多種病因作用下,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異常,使十二指腸液、胃內食物、胃液流入食管,損傷食管黏膜。目前,常用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促進胃動力的方法治療反流性食管炎[4]。莫沙必利屬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作用于消化系統(tǒng),促進胃動力,通過興奮5-羥色胺受體,促進乙酰膽堿釋放,增加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增強胃部收縮力、增加十二指腸及胃的協(xié)調性,進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奧美拉唑口服后特異性分布于胃黏膜壁細胞的分泌小管中,通過不可逆性結合H+,K+-ATP酶的巰基,進而抑制胃酸分泌最后步驟,對各種問題引起的強酸均有抑制作用,但西醫(yī)治療對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5]。
反流性食管炎屬中醫(yī)“反酸”、“胃痛”、“食管癉”等范疇。病因多與飲食不節(jié)、七情失調、外感六淫有關。六淫即燥、暑、風、寒、濕、火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其六淫可單獨致病,亦可相兼為?。?]。《丹溪心法·吞酸》說“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明代戴原禮亦云“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郁遏,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故說明濕熱聚集于胃則發(fā)此病。治療應以健脾養(yǎng)胃,疏肝行氣為主。加味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性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固表、托毒排膿之效;旋覆花微溫,歸胃、肺、大腸經,有和胃降逆之效;煅烏賊骨性溫,歸腎、脾經,有收斂抑酸之效;蒲公英、炙甘草、黨參、炒白術、法半夏、浙貝母為臣藥。黨參性平,有補肺氣,健脾胃之效;炒白術性溫,歸脾胃經,有燥濕利水、補氣健脾之功;當歸性溫,歸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枳殼微寒,歸脾、胃經,有行滯消積,理氣寬胸之效;陳皮性溫,歸肺經,有燥濕化痰,理氣健脾之效。藥理研究證明,半夏能促進黏膜修復、抑制胃液分泌,調節(jié)胃腸功能。浙貝母能增強小腸收縮及蠕動。蒲公英能抗炎消腫,減輕炎癥反應,修復破損食管黏膜。柴胡具有抗消化道潰瘍、保肝利膽等作用[7-8]。
加味補中益氣湯輔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效果較好,且能降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