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軼娜 祝新宇
信息行為是信息時代人類最基本的社會行為,為保證信息行為的健康有序、規(guī)范合法,人們在信息活動中應遵守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整個信息活動中的道德,是調節(jié)信息創(chuàng)造者、信息服務者、信息使用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信息道德是信息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是人們在信息社會數字化生存的必備素養(yǎng)。對于作為“數字原住民”的中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他們成長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生不僅是當今時代信息活動的參與者,也將是未來時代信息活動的主導者。信息道德教育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引導中小學生遵循信息倫理道德準則、規(guī)范自身信息行為并合理、安全、負責任地開展信息活動。智能社會的發(fā)展對人們的信息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中小學生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不僅要立足現在,更需要著眼未來。為此,審視當前中小學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基本情況,厘清智能時代中小學生信息道德的主要框架,探索教育實踐中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全國范圍內可供選擇的《信息技術》教材有多個版本,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編制和使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教材。本研究從中選取了兩個版本的《信息技術》教材進行信息道德內容的專題分析。教材A共6冊,小學4冊、初中2冊。教材B共13冊,小學8冊、初中5冊。教材選擇的標準為:必須為當前相關省份推薦、正在省內推廣使用的教材,以保證教材分析的現實性、實踐性;必須為涵蓋小學和初中兩個學段的體系化的教材,以保證教材分析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
研究發(fā)現,就調研的兩套樣本教材來看,教材中信息道德內容的基本情況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從篇章占比看,信息道德內容點的數量相對較少,兩個版本的教材分別僅有9.26%和7.14%的課包含信息道德內容。從呈現形式看,信息道德內容點的呈現形式較為單一,其中相當一部分并不作為教學內容,而是以知識鏈接/閱讀材料等擴展學習資料呈現,版本A的12條信息道德內容條目中有11條為閱讀材料,版本B雖然以教學內容出現的信息道德內容條目占到了總數量的61.54%,但缺乏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分析。從具體內容看,信息道德的具體內容以尊重知識產權、慎重網絡交友、注意網絡安全為主,智能時代的倫理道德涉及較少。教材B一課為《人工智能安全與倫理》,主要介紹人工智能發(fā)展帶來的問題、人工智能開發(fā)原則等,更側重于從人工智能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者的角度談倫理,使用智能技術中應遵循的倫理道德卻未提及,而這對于當前主要作為人工智能使用者的中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通過對一年級上冊至九年級下冊共18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調研發(fā)現:從篇章占比看,在18冊教材共70個單元208課中,有4個單元中的4課與信息道德相關;從具體內容看,信息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正確對待網絡游戲、慎重網絡交友、遵守互聯網規(guī)則、注意信息安全、謹防網絡沉迷與網絡詐騙等。
從教材分析的視角看,當前中小學生信息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信息道德教育內容的局限性、間斷性與中小學生日益廣泛、深入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應用實踐之間存在脫節(jié)與偏差。信息道德教育內容以一般的信息時代道德為主,智能時代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體現較少,教材中涵蓋的信息道德內容難以對中小學生當前乃至將來的信息活動予以清晰、明確的價值引領。信息道德教育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或零散分布,或在某一兩課集中呈現,未能達成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全程融合、持續(xù)滲透,難以實現良好道德的培養(yǎng)。
每一位開展信息活動的個體都必須遵守信息道德,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信息道德應該成為第一信息素養(yǎng)。信息道德的最基本層面是對相關信息法律的學習與遵守。雖然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催生出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并存的信息社會,虛擬現實、自然語言理解、圖像及語音識別等智能技術實現的實時交互更是勾勒出一個比單純的網絡空間更加逼真的虛擬世界,但虛擬世界不是法外之地,即使在虛擬空間,也必須遵守法律。2017年,我國發(f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要求建設人工智能法律法規(guī)、倫理規(guī)范和政策體系。這一層面的信息道德培養(yǎng)需要使中小學生增強信息法律意識,豐富法律知識,特別是人工智能相關法律法規(guī),培養(yǎng)遵紀守法的觀念,養(yǎng)成在信息活動中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學法、懂法、守法,自覺地以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信息行為,謹防信息犯罪。
信息道德培養(yǎng)的第二層面是安全,即明白如何安全地進行信息活動。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大數據的數據化、標準化和智能化。人工智能時代人們面臨的數據安全問題更加嚴峻。一方面是對具有潛在危險的信息活動的自我保護與抵制,即被動地應對。比如,對信息繭房、思維鈍化等智能時代的潛在危機的了解與防御、對不良信息的判斷與抵制等。另一方面是以負責的態(tài)度自覺選擇安全、健康的信息行為與方式,即主動地自我約束。比如,負責任地傳播信息,不復制、不傳播、更不制作妨礙社會治安和污染社會環(huán)境的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未經授權不對數據、信息進行訪問、披露、破壞、篡改、刪除和非法使用,遵循人工智能發(fā)展道德規(guī)范,使用、設計、創(chuàng)造可信賴的人工智能等。
信息道德培養(yǎng)的第三層面是禮儀,即不僅要守法、安全地開展信息活動,還需要在信息活動中充分體現文明禮儀,這是在守法、安全基礎上對個人信息行為的更高要求。信息道德培養(yǎng)要使學生了解并盡可能禮貌地實施信息行為,這些文明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信息時代的延伸,比如,誠信、友善等在信息行為中同樣適宜。
前三個層面主要是從個人信息行為角度出發(fā),對信息道德進行分層。但人作為社會性的存在,還有很多信息行為是與他人及社會密切相關的,還需特別注意信息道德的第四個層面——責任,即對社會與他人的責任感。比如,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道德信念和遠大的道德理想,使中小學生能在信息活動中自覺擔負起維護國家安全、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神圣職責,從事信息活動時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維護網絡安全、大數據安全,培養(yǎng)與他人的協作精神以及從人機協同到人機共生的信心與責任感等。
信息道德貫穿信息活動始終。對信息道德四個層面的劃分從縱向上對信息道德涵蓋的內容進行了初步界定,但在每一個具體的層面應該遵守哪些道德,還需要對信息行為進行進一步劃分。決定信息行為的關鍵前提是信息行為發(fā)起者的身份、角色,個體承擔不同的角色,就會對應發(fā)起不同的行為,進而受到不同信息道德的約束?;诖?,按照信息活動的基本流程,將信息行為發(fā)起者的角色定義為獲得者、使用者、管理者和創(chuàng)造者四類,以此對信息道德的框架進行第二個維度的構建。四個角色分別對應個體在獲取、使用、管理以及創(chuàng)造各類信息、服務、技術等過程中的身份,以此來界定信息行為以及信息道德。比如,獲得過程中要注意獲得的合法性,不侵犯數據安全與隱私,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保護隱私,防止數據泄露,尊重知識產權,維護信息與數據安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安全存儲與傳播,創(chuàng)造過程中要注意智能開發(fā)倫理,維護社會網絡安全,秉承技術向善基本原則等。
信息道德是道德的一種。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四種基本心理成分,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在以上四個層面以及四個角色劃分的信息道德中,也對應包含以上四個基本要素。信息道德認知是對信息道德規(guī)范及意義的理解,對信息相關法律的了解、應遵守信息道德規(guī)范的認知、人工智能倫理風險的認識等屬于道德認知范疇。信息道德情感是在基于信息道德認知對信息行為進行評價判斷時獲得的情感體驗。當信息行為符合信息道德的評價標準時,道德情感將表現為積極的情緒反應,并進一步促進道德意志和行為的形成與強化。信息道德意志是在依照信息道德認知開展信息行為過程中的決心和意志。信息道德行為是信息道德在個體上的外在行為表現。以上四個要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信息道德缺一不可的必備要素。對中小學生進行信息道德培養(yǎng),既要讓中小學生充分地知曉信息道德知識,也要注意陶冶中小學生的信息道德情感、培養(yǎng)信息道德意志,并最終落實到健康的信息行為上。
四個層面從他律到自律、個體行為到社會行為的角度對信息道德進行了第一步分層,四個角色從獲得、使用、管理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信息道德進行了第二步細分,四個要素從道德本質出發(fā)對信息道德進行了第三步界定,本框架力圖通過以上三個維度為中小學生信息道德的內涵界定及內容范圍提供一個分析工具。(見圖1)三個維度之間是三維立體的結構,以法律層面為例,在信息道德相關法律層面,中小學生需要了解作為獲得者、使用者、管理者與創(chuàng)造者應該遵循的法律規(guī)范,在每一項法律規(guī)范的學習中又應從知、情、意、行等四個要素出發(fā)進行培養(yǎng)。智能時代的中小學生信息道德培養(yǎng),特別要注意隱私侵犯、繭房剝奪、評價定勢、潛能遮蔽、智能依賴、情感忽視等智能時代的倫理風險。
2021年9月25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yè)委員會發(f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guī)范》,將倫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針對人工智能管理、研發(fā)、供應、使用等活動提出了增進人類福祉、促進公平公正、保護隱私安全、確??煽乜尚?、強化責任擔當、提升倫理素養(yǎng)等六項基本倫理要求。這一規(guī)范的發(fā)布,為從事人工智能相關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相關機構提供了倫理指引。當前,面向中小學生開展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各個版本《信息技術》教材中信息道德內容參差不齊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尚未形成對信息時代乃至智能時代究竟應該培養(yǎng)中小學生哪些信息道德的統(tǒng)一認識。為了避免《信息技術》教材中信息道德內容編排的隨意性、片面性、低質重復性等問題,國家層面需要組織專業(yè)人員充分考慮智能時代發(fā)展對中小學生當前及未來學習、生活的要求與挑戰(zhàn),充分研究不同角色發(fā)起的不同信息行為,充分認識信息道德四要素的核心內容,對智能時代中小學生信息道德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一份充分體現智能時代特征的中小學生信息道德內容的體系標準,為信息技術教材編制、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中小學生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作。為了將中小學生信息道德教育做到實處,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家庭等多方之間需要達成共識,管理者、教師、家長需要高度重視并積極落實信息道德教育。智能產品與技術服務在中小學生中的日益普及,對智能時代中小學生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提出了迫切要求。從學校層面看,智能時代深入推進信息道德教育工作的途徑是信息道德教育工作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一是信息道德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道德水平與開展信息道德教育的意識,鼓勵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重視信息道德教育的融入與滲透。二是信息道德教育與班級、學校日常管理的融合,通過隊、團主題活動的開展,將信息道德教育融入學校校風校紀建設,實現信息道德教育的常規(guī)化開展。信息道德教育不只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德育課程的教育任務,而是整個學校教育的任務,只有將信息道德教育貫穿于、融入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實現信息道德常態(tài)化、日?;慕逃c培養(yǎng),才能跟得上中小學生對智能產品與服務日益廣泛與深入的使用要求。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是一種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不僅需要增強中小學生的信息道德認知,還要激發(fā)情感、鍛煉意志、養(yǎng)成習慣。雖然自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以來,信息道德培養(yǎng)就是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和教學目標之一,但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當前信息技術課程重技術操作、輕倫理道德的情況還比較明顯,在調研的23本教材中,有6本書都在教學生技術操作,不包含任何信息道德的內容。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課程教學的變革,首先要堅持將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目標作為每節(jié)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之一,以保證將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貫穿信息技術課程的始終,并以教學目標來指導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其次要探索信息道德培養(yǎng)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良好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絕對不可能通過枯燥的教學、簡單的記憶實現,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無形地進行信息道德素養(yǎng)教育,比起脫離具體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泛泛而說的教育形式更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師需要克服以單純的、枯燥的說教為主的課程教學方式,發(fā)現學生的關注點、興趣點,遵循中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生活實踐,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多貼合實際的案例剖析、活動研討、討論交流等實踐機會,讓中小學生真實地、鮮活地學習信息道德,激發(fā)情感共鳴,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