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萍 劉慧珍 劉梅
1揚州市職業(yè)大學醫(yī)學院護理系,江蘇揚州 225000;2南京鼓樓醫(yī)院集團儀征醫(yī)院,江蘇揚州 211900
心肌病(CM)是由于心室結構改變以及心肌功能受損導致心臟功能發(fā)生進行性障礙病變的一種心血管內科疾病,按醫(yī)學病理可分為擴張型、限制型和肥厚型等五種類型,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心血管栓塞以及心力衰竭等〔1〕。該病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研究表明與病毒感染、藥物中毒、代謝異常、自身免疫反應低下、遺傳等因素有關〔2〕。根據不完全數據統(tǒng)計〔3〕,心肌病確診病例正逐年增加,且病死率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質量和安全。目前臨床治療尚無特效治療手段,多以藥物治療緩解癥狀為主〔4〕。隨著藥物治療的廣泛運用,DDM患者臨床癥狀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患者病情仍不可避免地進行性發(fā)展為心力衰竭晚期〔5〕。近年來,隨著我國介入治療的迅速發(fā)展,三腔起搏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心肌終末期心力衰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6〕。因此,為了更好地配合新治療手段的治療效果,臨床護理方面需要進行科學探索,使患者獲取更好的治療效果。循證護理(EBN)是一種以醫(yī)護人員在護理活動過程中結合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以及患者愿望三者相結合,以獲取證據為依據,遵照循證醫(yī)學理論而形成的新型護理模式〔7〕?;诖?,我院將循證護理應用于三腔起搏器治療心肌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現將報道詳述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該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三腔起搏器治療心肌病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心肌病臨床診斷標準并確診;接受三腔起搏器治療;心功能分級:Ⅱ~Ⅳ級;無意識障礙,可以進行正常的溝通和交流;知情本研究并同意參與。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肝腦腎等重要臟器疾?。挥芯窦膊∈?,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依從性差,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齡50~70歲,平均(53.43±3.42)歲;病程2~15年,平均(4.52±2.32)年。觀察組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齡51~69歲,平均(52.56±4.26)歲;病程1~16年,平均(5.25±1.50)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常規(guī)入院宣教、用藥指導、生活護理指導以及運動鍛煉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干預,具體方案實施如下:
1.3.1成立循證護理干預小組 選取1名資歷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內科護士長為小組長以及8名護理責任心強、護理技能過硬的責任護士組成循證護理干預小組,要求小組成員具備高資歷、豐富經驗且具有文獻檢索能力以及臨床科學研究的能力。由護士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以循證理論為基礎的相關知識培訓、考核,充分了解該疾病的相關護理知識,提高參與人員循證護理意識。通過進行文獻檢索篩選,對資料數據進行整理整合,開會討論制定出一套具有針對性、可實施性的循證護理方案。每周進行一次小組討論,歸納總結臨床護理實施中取得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措施,不斷完善方案。
1.3.2循證護理方案 循證護理通過對患者的認知行為、飲食、情緒、用藥、健康指導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護理,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具體方案如下:①認知行為存在錯誤理念和不良行為習慣:認知行為干預對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或理念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通過針對患者不同的家庭、社會、文化背景,使用不同的干預方式讓患者了解DDM相關疾病知識、治療方法、三腔起搏器相關內容、臨床預后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糾正患者錯誤理念,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戒酒,激發(fā)患者主觀能動性,提高其依從性;②飲食方面:相關研究表明,全面科學的飲食指導是保證患者康復效果的關鍵所在。因此根據患者身體指標情況,計算出患者每日所需營養(yǎng)要求,合理計劃蛋白質、熱量、脂肪等攝入量;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遵循低鹽、低脂、低熱量、高纖維的原則飲食;③心理問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可有效促進患者獲取良好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因此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對患者情況的了解,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正確認識疾?。煌瑫r指導患者家屬對其給予支持和鼓勵,盡可能多地進行陪護,強化社會支持,大大增強其自信心;營造舒適、安靜的住院環(huán)境,使其有良好的睡眠,放松精神;可運用音樂療法,引導患者傾聽舒緩音樂放松身心,體會音樂中美好意境,回憶愉快體驗,緩解負性情緒;④用藥問題:不當的用藥影響治療效果,繼而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因此通過圖文、視頻等形式向患者講解該疾病的誘因、發(fā)病機制、治療藥物的應用及三腔起搏器注意事項等內容,加強患者自我監(jiān)護能力;向患者詳細介紹藥物的使用方法和用量,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患者進行用藥治療和定期監(jiān)督,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⑤健康鍛煉問題:定期進行鍛煉活動,可增強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康復。因此鼓勵患者進行步行鍛煉,初期可2~3 min/次,每日2~3次,循序漸進,可延長至5~10 min/次;穩(wěn)定后,根據患者個人喜好,可選擇打太極、慢跑等有氧運動,量力而行,運動時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70%為宜。
①對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臨床轉歸情況進行比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將其臨床治療護理效果分為病情好轉、病情穩(wěn)定、并發(fā)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絞痛)、惡化等情況。②采用Zung制定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不良情緒情況進行比較,其中SAS包括精神性焦慮、軀體性焦慮2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0~4級評分。SDS包括認知、睡眠等5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用Likert 3級評分法,得分≥45/50分,判定為患有焦慮、抑郁癥狀。得分越低,焦慮和抑郁程度越輕。③采用MLHFQ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分比較,該量表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四個領域,共21個條目,采用六級評分法(0~5分),總分為0~105分。得分越低,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轉歸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干預后的臨床轉歸情況比較〔n(%)〕
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不良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的不良情緒情況比較(分,
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分,
CM是由于心肌機械、心電活動功能障礙導致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栓塞死亡的一種異質性心肌疾病,可局限于心臟,也可延伸全身系統(tǒng)發(fā)生病變,是誘發(fā)致死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之一〔8〕。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心血管栓塞以及心力衰竭等。CM發(fā)病原因與病毒感染、代謝異常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9〕。目前臨床醫(yī)學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多以藥物治療緩解癥狀。但長期的病痛折磨、藥物副作用以及長期服藥帶來的經濟壓力等,造成患者產生嚴重的焦慮、抑郁心理負擔〔10〕。根據文獻表明〔11〕,不良情緒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臨床轉歸都產生了不良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介入治療的不斷發(fā)展,臨床采用植入三腔起搏器,使患者左右心室同時除極、同步收縮,從而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12〕?,F代醫(yī)學認為〔13〕,在疾病護理過程中應充分以患者為中心,實現全方面改善,提高患者康復效果,從而達到全面康復。因此,針對三腔起搏器治療心肌病患者開展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達到良好預后都具有重要意義。
EBN是一種針對護理中的問題,結合有效科學理論成果和臨床實踐,以獲取證據為依據,遵照循證醫(yī)學理論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25〕。該模式始于20世紀末發(fā)展形成的循證醫(yī)學,主要基于以證據的實踐為核心思想,強調始終把患者置于醫(yī)療護理中最主要的位置,以尋找來源于研究的外部證據,在獲得了準確的臨床依據的前提下,作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護理計劃〔15〕。實施該護理計劃,通過自評、同行評議、評審等方式監(jiān)測臨床證據的實施效果,不僅找出患者的主要臨床問題,應用最佳最新的科學證據作出對患者的診治決策,而且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觀察力、判斷能力和自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16〕。
本研究將循證護理應用于三腔起搏器治療心肌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通過成立循證護理干預小組,自制患者查檢表對患者情況進行調查、整理分析,并以循證護理已定方案進行護理實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不良情緒,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轉歸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的不良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由此可以看出,循證護理干預可顯著提升三腔起搏器治療心肌病患者的臨床轉歸效果,緩解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干預可顯著提升三腔起搏器治療心肌病患者的臨床轉歸效果,緩解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為患者獲取良好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和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