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波,王睿瓊,王 昊,王一佼
(1.北京市羊坊店醫(yī)院,北京 100038;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濟南 250355;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4.北京市和平里醫(yī)院,北京 100013)
失眠在一般人群中的發(fā)病率很高,并具有慢性化、易復發(fā)的特點,當發(fā)作頻率大于每周3 次,病程大于3 個月時稱為慢性失眠,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大量臨床報道中醫(yī)藥治療失眠療效顯著,安全且不良反應小,但對失眠的療效判定以主觀睡眠為主,缺乏有力的客觀數據。本研究采用健康大數據智能手表連續(xù)性采集睡眠客觀數據,從主客觀兩個角度評估分析中醫(yī)藥治療對慢性失眠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 2020 年 10 月— 2022 年 5月期間就診患者。將67 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3 例,男16 例,女17 例,年齡 25~78 歲,年齡平均(51.24± 14.26)歲,病程3~24 個月;實驗組34 例,男18 例,女16 例,年齡25~78歲,年齡平均(49.18±12.27)歲,病程3~24個月。2 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12 版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癥部分》[2-3]制定:入睡困難,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則徹夜難眠,每周發(fā)作>3 次,連續(xù)12 周以上;常伴心煩多夢、頭暈頭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癥狀。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滿足慢性失眠診斷標準;2)年齡20~80 歲之間;3)自愿參加臨床研究并征得同意者。排除標準:1)年齡<20 歲,或>80 歲;2)器質性軀體疾病導致的繼發(fā)性失眠;3)精神障礙等所致失眠。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頭頸部推拿手法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自然放松,通過一指禪推法,自患者印堂推至神庭,從印堂沿眉弓向兩側推至太陽3~6 次。取百會、安眠、風池等重點穴位進行按揉 6~10 次。推拿患者頭頂、后枕部,順勢自上而下拿捏頸項部軟組織3~6次。每周1 次,治療2 周。
1.4.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益氣化氣養(yǎng)血湯加減,處方如下:生黃芪15~30 g,當歸15~30 g,黨參10~15 g,香附10~15 g,萊菔子10~15 g,大腹皮10~15 g,蒼術10~30 g,生炒白術各10~15 g,炒酸棗仁15~45 g,山萸肉15~30 g,丹參10~15 g,地龍10~15 g,土鱉蟲10~15 g,生龍骨15~30 g(先煎),生牡蠣15~30 g(先煎)。代煎藥,每次200 mL,早晚各1 次,服用2 周。
1.5 觀察指標 1)中醫(yī)癥狀改善積分,將入睡好轉、多夢好轉、早醒好轉以及睡眠質量好轉等,按照改善程度進行0~2 分3 級計分,0 分代表基本沒有改善甚至加重,1 分代表輕微改善,2 分代表有較大改善,總體好轉為該4 項的累計總分;2)客觀睡眠指標:治療前后智能手表的睡眠分析報告。儀器:健康大數據智能手表(生產商:深圳市翎盟科技有限公司,型號:W4M-S)。通過患者連續(xù)佩戴手表24 h 以上采集數據。分析指標包括:睡眠總時間(XST)、睡眠深度(XVLA)、多夢易醒(XSB)等。XST 是測定用戶累計睡眠時間的指標,正常范圍為≥5.9;XVLA是測定用戶睡眠深度的指標,正常范圍為≥16;XSB是測定用戶多夢易醒的指標,正常范圍為≤11,即XST、XVLA 越大,XSB 越小代表總體睡眠更佳。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對計量資料采用正態(tài)性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改善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改善積分比較( ) 分
表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改善積分比較( )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2.2 2 組治療前睡眠報告客觀數據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睡眠報告客觀數據比較( )
表2 2 組治療前睡眠報告客觀數據比較( )
2.3 2 組治療睡眠報告客觀數據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治療睡眠報告客觀數據比較( )
表3 2 組治療睡眠報告客觀數據比較( )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4 2 組治療前后睡眠差異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治療前后睡眠差異比較( )
表4 2 組治療前后睡眠差異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中醫(yī)將“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等歸為失眠?!毒霸廊珪げ幻隆分赋觯骸安幻伦C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不足耳?!庇醒芯匡@示,病位證素按頻率由高至低為心、腎、肝、脾、胃及膽,病性證素為氣虛、氣滯、陽虛、陰虛、熱、濕及血瘀。虛實夾雜、以虛為主是成人慢性失眠的病機特點[4-6]。名老中醫(yī)治療失眠補益以氣血為主、養(yǎng)心補血安神、重鎮(zhèn)安神、健脾化痰[7]。
益氣化氣養(yǎng)血法加減方,方中諸藥,因證施量。氣虛心神不寧重用益氣養(yǎng)血之生黃芪、當歸、黨參,安神斂氣之炒酸棗仁、山萸肉,活血通絡之丹參、地龍、土鱉蟲;脾虛中焦不和重用化氣行氣之香附、萊菔子、大腹皮,健脾祛濕之蒼術、生炒白術;虛火上擾重用潛陽安神之生龍骨、生牡蠣。具體臨證,圓機活法。依病程長短、病勢輕重,因病施量。有報道酸棗仁是失眠癥治療的高頻用藥[8]古今醫(yī)家喜用之,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酸棗仁中含皂苷、黃酮和多種生物堿具有鎮(zhèn)靜、催眠和抗焦慮作用[9-11]。導師仝小林教授常用劑量為15~60 g,頑固性失眠可用至120~180 g[12-13]。
推拿手法作用于太陽、安眠、百會等頭頸部腧穴,發(fā)揮腧穴近治作用,祛邪舒筋通絡,調節(jié)頭部氣血,使腦竅得血濡養(yǎng)則神安[14]。綜觀慢性失眠的中醫(yī)治療,單獨采用中藥、針灸或推拿等,亦有聯(lián)合使用,構建融合中醫(yī)特色的失眠慢病管理平臺[15-16]。本研究采用中藥聯(lián)合推拿治療,在癥狀積分,主客觀睡眠指標等方面,優(yōu)于單獨推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利用睡眠檢測智能手表,采用主觀及客觀測評相結合的方法來評價療效?!吨袊甙Y診斷與治療指南》 建議將主觀測評作為臨床評估失眠的主要標準,客觀測評作為輔助方法及用來觀察睡眠結構變化和臨床研究。本研究主觀指標與客觀數據具有一定一致性,提示研究者以智能手表的方式進行長時程的動態(tài)采集,亦可探索中醫(yī)藥治療的客觀化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