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移動互聯網時代,如同阿里、騰訊一般縱橫捭闔的寡頭很難再出現,在綜合性的巨頭都已經成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的情況下,深耕一兩個領域、保持“小而美”,或者掘金阿里騰訊尚未布局的領域成了最明智的選擇。
時勢造英雄,隨著直播興起、Z世代逐漸掌握話語權,突然之間,好像任何亞文化都能在線上找到追隨者。這是一個造神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基于興趣淘金者總會找到新的財富密鑰。
而新一代的創(chuàng)業(yè)者正是伴隨著互聯網而成長的一代,有著更本能的直覺。如果說移動互聯時代,平臺需要滿足用戶“千人千面”的需求,那么到了最近幾年,創(chuàng)業(yè)者則需要能夠響應用戶“一人千面”的訴求,虛擬人和更廣闊的元宇宙概念應運而生。
李佳琦成為淘寶流量的代表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爭奪的熱點風口,早一步或晚一步時機都不對。
2016年是直播繼往開來的一年,這一年,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玩家都殺進直播這個大賽道,而字節(jié)跳動和快手這些短視頻玩家在直播的帶動下,開始有了各自不同的路徑。
只有阿里淘系做了一件當時不被人看好,但之后卻影響深遠的事情——把直播引入電商帶貨。
其實在淘寶做直播電商之前,蘑菇街早就第一個吃螃蟹,率先進入這一賽道,形成了一個“直播+內容+電商”的平臺。不過蘑菇街雖然起了個大早,但卻趕了個晚集。原因只有一點,蘑菇街做直播更多的是平均用力,沒有形成頭部主播的示范效應。
而淘寶卻花大力氣找到了一個能“出圈”的網紅主播——李佳琦。
2016年年初,拿到阿里系資本湖畔山南天使投資的美ONE,響應淘寶直播,提出了“BA網紅化”戰(zhàn)略,即將專柜導購(Beauty Adviser)打造成帶貨“網紅”。在熱錢的加持下,美ONE開始與歐萊雅合作,選拔了包括李佳琦在內的200多名BA進行培訓。三個月后,其他人都退出回到線下做導購,只有李佳琦選擇繼續(xù)留下做直播。
在只剩下李佳琦一個IP的情況下,美ONE自然把所有資源都給了他。甚至還在淘寶直播為他爭取了三天的流量推薦,要知道那時候薇婭、張大奕都已經小有名氣。
經過三天直播,李佳琦直播間粉絲迅速漲至5000人,此后,巨大的流量匯聚成洪流,一舉將李佳琦托舉成現象級網紅,直播電商也注定將成為電商進化史中的一個轉折點。
潮玩概念火爆捧紅了泡泡瑪特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市場經歷了從供給稀缺到極大豐富化的轉變,消費行為也從物質主義向精神時代進化。追求自我表達和圈層化認同的消費群體捧紅了一個新的商業(yè)概念——“新消費”。
在所有新消費品牌中,有一類比較特殊,它們原本是亞文化群體的小眾消費,但由于充分借助網絡傳播和模式創(chuàng)新,在極垂直的領域形成了忠誠的粉絲社區(qū)。
泡泡瑪特便是其中之一。
不過在2016年以前,泡泡瑪特的創(chuàng)始人王寧拿著這種“有精神體驗的零售”概念去融資卻屢屢碰壁。
這也難怪,在起步階段,泡泡瑪特只是一個潮品集合店,售賣一些第三方雜貨,包括化妝品、飾品、衣服等,王寧并沒有找到真正的聚焦點。其次,2012年“雙十一”剛剛嶄露頭角,電商三國殺價格戰(zhàn)不休,投資人更關注的仍然是電商行業(yè),少有重視零售項目的人。
但這種艱難反而讓王寧能潛心思考泡泡瑪特的核心能力,尋找突破點。更重要的是,由于沒有大規(guī)模融資,沒有媒體宣傳,等找到風口爆發(fā)時反而能更上一層樓。因為根本沒有競爭對手。
2016年,泡泡瑪特開啟轉型之路,王寧和團隊開始自主研發(fā)、運營潮玩IP,最早開發(fā)的Molly系列成了泡泡瑪特的招牌IP,直到2021年,仍為泡泡瑪特貢獻了近16%的收入。
除了風口找對之外,王寧還在銷售策略方面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中國文娛賽道發(fā)展過程中的許多參與者一樣,王寧也有一個迪士尼夢。他曾在上市當年表示要將泡泡瑪特打造成“國內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業(yè)”,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鼎盛時期的盛大,如今泡泡瑪特市值較最高位已跌去近七成,不知道王寧的夢是否還有機會成真。
虛擬人被視為“元宇宙”概念的落地
當移動互聯網增長見頂時,從業(yè)者選擇把對下一輪流量的渴求寄托于高度仿真和沉浸式體驗,一個概念模糊卻又無比宏大的風口突然風靡。
元宇宙,一個可以稱作互聯網發(fā)展史上最科幻的投資概念,在現實社會被新冠疫情割裂的2021年走俏。元宇宙是“metaverse”的直譯,最早出現在科幻小說《雪崩》里,這一概念對應的場景倒是多次在影視作品中出現,在現實世界實現又是一種什么體驗?
實際上,根本沒有人能說清楚到底什么是元宇宙,況且每一塊關聯領域估值體系截然不同,邏輯無法互通。更沒有人能明確用戶抵達虛擬世界的時間,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50年后。
自這股興發(fā)于美股的風吹到中國資本市場,被A股市場和創(chuàng)投圈炒熱后,除了XR、游戲等與之相關的行業(yè)再度火熱外,虛擬人也被視為“元宇宙”概念的重要落地。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以“虛擬偶像”之名出道、號稱擁有某類技能的虛擬人,紛紛以演出、代言、帶貨的方式進入市場。直到字節(jié)跳動旗下虛擬女團A-SOUL的“塌房”,才讓看客意識到,“原來所謂的虛擬偶像不過是一個皮套”。
現在看來,制造虛擬人的技術依然分散在各領域。影視、游戲行業(yè)擅長視覺塑造,人工智能行業(yè)需攻關自然語言合成與理解。想要從“皮囊”到“靈魂”,虛擬人還需要繼續(xù)“脫虛向實”,朝底層技術無限靠攏,而不是被一個概念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