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可,張晴晴,余文靜,薛楊央,汪 會,徐慧琴
放射治療是膠質(zhì)瘤術(shù)后的主要治療方法,然而,由于膠質(zhì)瘤高度缺氧和巨大異質(zhì)性常導致預后不良[1]。研究[2]表明,放射增敏劑是解決腫瘤放療耐受的有效手段之一。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在腫瘤診斷、分期及療效評價中應(yīng)用廣泛,目前采用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進行分析,但SUV是半定量指標,易受到注射時間、患者體質(zhì)量、血糖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全身動態(tài)18F-脫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 FDG) PET/CT Patlak顯像具有傳統(tǒng)顯像無法獲得的FDG代謝的動力學信息,并且一次成像可生成多種類型PET圖像,如Patlak斜率Ki圖,Ki值代表FDG絕對攝取率,F(xiàn)DG絕對定量化有助于準確評估腫瘤治療效果,從而制定最佳治療方案以延長患者壽命[3-4]。本研究擬通過建立大鼠C6膠質(zhì)瘤模型,采用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對其進行放射增敏治療,探討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評價大鼠C6膠質(zhì)瘤放療增敏早期療效的價值。
1.1 細胞株與實驗試劑大鼠C6膠質(zhì)瘤細胞由安徽醫(yī)科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核醫(yī)學教研室提供;Dulbecco 改良 Eagle 培養(yǎng)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高糖培養(yǎng)基、胎牛血清、0.25%胰酶、磷酸鹽緩沖液均購自美國Gibco公司;齊墩果酸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腫瘤增殖指數(shù)Ki-67及葡萄糖轉(zhuǎn)運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 GLUT-1)免疫組化試劑購自華安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
1.2 實驗動物24只雄性大鼠,SPF級,(4~5)周齡,體質(zhì)量(170~230) g,購自浙江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許可證編號:SCXK(浙)2019-0001;所有實驗動物方案均獲安徽醫(yī)科大學動物實驗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批號:LLSC20211059。
1.3 實驗儀器VitalBeam直線加速器購自美國瓦里安公司;Biograph Vision PET/CT購自德國Siemens公司;18F-FDG購自江蘇南京江原安迪科正電子研究發(fā)展有限公司,放化純度>95%。
1.4 細胞培養(yǎng)與大鼠C6膠質(zhì)瘤模型建立大鼠C6膠質(zhì)瘤細胞于37 ℃、5%CO2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養(yǎng)基,隔天換液,通常傳至2~3代。取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的C6膠質(zhì)瘤細胞,待細胞貼滿培養(yǎng)瓶底80%時用0.25%胰酶消化制成2.0×107/ml單細胞懸液,用1 ml無菌注射器抽取0.2 ml細胞懸液接種于大鼠右后肢皮下,記錄接種時間,約2周左右接種部位瘤體直徑≥1 cm時用于動物實驗。
1.5 實驗分組及處理將24只荷C6膠質(zhì)瘤大鼠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以下4組,每組6只: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灌服,2 ml/d/只,共7 d;OA組,給予20 mg/ml的OA生理鹽水懸濁液灌服,2 ml/d/只,共7 d;單純放療組,采用美國VARIAN Vitalbeam醫(yī)用直線加速器進行放療,照射采用6 Mev電子線,照射野10 cm×10 cm,源皮距100 cm,劑量率2 Gy/min,分次照射劑量4 Gy,隔日1次,共3次,累計照射劑量12 Gy;OA+放療組,放療前7 d每日給予OA生理鹽水懸濁液灌服,劑量同OA組,7 d完成所有給藥,隨后使用與單純放療組相同的參數(shù)進行放射治療。
1.6 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放療前及放療后48 h采用德國Siemens公司Biograph Vision PET/CT對四組荷C6膠質(zhì)瘤大鼠行75 min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見圖1。大鼠顯像前夜禁食6 h,可自由飲水。用異氟烷麻醉大鼠并俯臥位固定于PET/CT檢查床上,先進行用于PET數(shù)據(jù)衰減校正的5 s低劑量CT采集(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60 mA,螺距5.0 mm),再移動檢查床于PET視野內(nèi),經(jīng)大鼠尾靜脈彈丸式注射活度為37 MBq的18F-FDG,同時開始以心臟為中心的6 min動態(tài)單床PET采集,隨后在75 min內(nèi)進行18次連續(xù)進床全身PET掃描。采集完成后,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order subsets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OSEM)對原始動態(tài)PET數(shù)據(jù)(共46幀圖)進行重建(參數(shù):迭代4、子集5,矩陣為128×128)。在重建好的PET圖像中勾畫左心室感興趣體積(volume of interest, VOI),并將勾畫好的左心室VOI復制映射到同一斷層所有幀中,生成左心室時間-活度曲線(tumor time activity curve,TAC)。左心室TAC曲線作為輸入函數(shù)用于Patlak模型分析并獲得Ki圖像,動態(tài)PET圖像最后一幀作為測量SUV的圖像用于靜態(tài)分析,在SUV圖像中勾畫每只荷瘤大鼠的腫瘤感興趣區(qū)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并將ROI復制到Ki圖中,測量每只荷瘤大鼠右后肢腫瘤SUVmax及Ki值。4組荷瘤大鼠腫瘤體積由PET/CT系統(tǒng)自帶軟件True D計算測量。
圖1 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流程圖
1.7 病理學檢查顯像完成后,迅速取出腫瘤組織,用體積分數(shù)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4 μm切片行Ki-67及GLUT-1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在高倍視野下(×400),從每張切片隨機選擇5個視野進行拍照分析,計算每個視野100個細胞中的陽性細胞百分比。
2.1 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結(jié)果接種2周左右,24只大鼠右后肢均可見類圓形瘤體組織,接種成功率100%。18F-FDG PET/CT顯像荷瘤大鼠右后肢均可見不同程度放射性攝取增高灶,少數(shù)腫瘤放射性分布欠均勻。治療前,4組SUVmax、Ki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SUVmax=0.909,P>0.05;FKi=0.858,P>0.05);治療后48 h,4組之間SUVmax、Ki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SUVmax=68.547,P<0.01;FKi=200.648,P<0.01),對照組、OA組的SUVmax、Ki值較治療前升高(tSUVmax=-10.697,P<0.01、tKi=-17.516,P<0.01;tSUVmax=-19.321,P<0.01、tKi=-9.887,P<0.01),放療組、OA+放療組的SUVmax、Ki值較治療前下降(tSUVmax=5.629,P<0.01、tKi=6.916,P<0.01;tSUVmax=7.241,P<0.01、tKi=10.490,P<0.01)。治療后放療組、OA+放療組的SUVmax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233,P=0.246),而OA+放療組的Ki值較放療組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51,P<0.05),見表1、圖2。治療前4組腫瘤體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507,P>0.05)。治療后48 h,4組腫瘤體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32.386,P<0.01),對照組、OA組腫瘤體積較治療前明顯增大,放療組、OA+放療組腫瘤體積增長緩慢,而放療組、OA+放療組腫瘤體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07,P>0.05),見表1。
圖2 治療后48 h 4組大鼠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圖A:對照組;B:OA組;C:單純放療組;D:OA+放療組
表1 各組大鼠治療前后腫瘤SUVmax、Ki值及腫瘤體積變化
2.2 免疫組化結(jié)果鏡下觀察,Ki-67陽性表達于細胞核,部分表達于細胞質(zhì)中,4組陽性細胞百分比分別為(59.19±4.27)%、(60.14±5.24)%、(40.76±3.61)%和(31.77±3.87)%,OA+放療組陽性細胞百分比低于其他3組(F=63.887,t=11.657、10.662、4.161,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GLUT-1陽性表達于細胞膜,部分表達于細胞質(zhì)中,4組陽性細胞百分比分別為(74.53±5.66)%、(75.40±5.07)%、(53.21±9.11)%和(41.87±4.45)%,OA+放療組陽性細胞百分比顯著低于其他3組(F=40.720,t=11.116、12.173、2.743,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3。
圖3 各組荷C6膠質(zhì)瘤大鼠腫瘤組織Ki-67及GLUT-1免疫組織化結(jié)果EnVision ×400
2.3 Ki-67及GLUT-1表達與Ki值之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Pearson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顯示Ki-67及GLUT-1表達與Ki值均呈正相關(guān)(rKi-67=0.931,P<0.01;rGLUT-1=0.936,P<0.01),見圖4。
圖4 Ki值與Ki-67及GLUT-1表達相關(guān)性分析A:Ki值與Ki-67表達相關(guān)分析圖;B:Ki值與GLUT-1表達相關(guān)分析圖
2.4 Kaplan-Meier法分析荷瘤鼠生存情況對照組、OA組、單純放療組、OA+放療組的生存時間分別為(43.00±7.97)天、(44.83±6.21)天、(52.00±3.10)天及(57.67±3.27)天,Kaplan-Meier法分析顯示各組間生存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817,P<0.01),見圖5。
圖5 Kaplan-Meier法分析4組荷瘤鼠生存率
惡性腫瘤的診斷及早期療效評價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guān),準確的療效評估對患者來說至關(guān)重要。PET/CT廣泛用于監(jiān)測腫瘤組織代謝、增殖、乏氧及凋亡等情況,可特異性地從分子水平反映腫瘤治療效果[5]。在臨床實踐中,PET/CT檢查是將采集的數(shù)據(jù)在采集時間范圍內(nèi)取平均值以生成傳統(tǒng)的靜態(tài)PET圖像,并以SUV為指標進行量化,然而SUV是對示蹤劑劑量及患者體重進行歸一化,并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注射示蹤劑至掃描的間隔時間,目前SUV仍存在很大的可變性[6]。
示蹤劑在組織中分布的動態(tài)過程可以反映關(guān)于組織代謝特性非常有用的信息,因此,本實驗引入了動態(tài)PET成像技術(shù),允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掃描有限的軸向視野,并采用穩(wěn)定的Patlak圖形分析法,從而提取重要的示蹤劑動力學參數(shù),即攝取率Ki,它代表示蹤劑絕對代謝率,避免了時間依賴性,能夠?qū)Σ≡钸M行更準確的分析[7]。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關(guān)注PET/CT靜態(tài)顯像,而采用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評估OA放射增敏早期療效的研究目前國內(nèi)外尚未見報道。本實驗對大鼠C6膠質(zhì)瘤行放射治療,使用放射增敏劑OA,采用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評估OA對荷C6膠質(zhì)瘤大鼠放療增敏的早期療效,觀察并記錄各組荷瘤鼠的生存時間。結(jié)果顯示,OA聯(lián)合放療可抑制腫瘤生長,延長荷瘤鼠的生存時間,然而,在治療后48 h,OA聯(lián)合放療組腫瘤體積較治療前并沒有縮小,且與放療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是由于治療后的腫瘤體積受到死細胞清除率、局部結(jié)構(gòu)破壞及周圍組織水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8],因此腫瘤體積并不是評價OA放射增敏早期療效的敏感指標。動態(tài)PET/CT Patlak顯像結(jié)果顯示,放療組和OA聯(lián)合放療組的SUVmax及Ki值較放療前均下降,說明放療后,腫瘤細胞活性受到抑制,因此腫瘤病灶的放射性攝取下降,而兩組的SUVmax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兩組的Ki值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說明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在檢測OA治療后腫瘤活性早期變化方面比傳統(tǒng)PET/CT靜態(tài)顯像更敏感。
Ki-67是目前廣泛應(yīng)用的一種細胞增殖標志物,表達于細胞周期的S、G1、G2、M期,G0期不表達,Ki-67表達與細胞增殖活性密切相關(guān),可以反映腫瘤細胞增殖及預后情況[9-10]。Glut-1是葡萄糖轉(zhuǎn)運蛋白家族中的一種,是細胞攝取葡萄糖的主要載體,可促進葡萄糖轉(zhuǎn)運,腫瘤細胞由于無氧酵解水平的增加,導致Glut-1在惡性腫瘤細胞中有更高水平的表達[11]。本實驗中,放療組與OA聯(lián)合放療組中Ki-67及Glut-1的表達低于對照組,而OA聯(lián)合放療組的表達更低,提示放射治療后,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及代謝活性均降低,而使用放射增敏劑的OA聯(lián)合放療組對放射治療更敏感。此外,本研究將全身動態(tài)PET/CT結(jié)果與免疫組化結(jié)果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發(fā)現(xiàn)動態(tài)PET/CT Ki值與Ki-67及Glut-1表達呈明顯正相關(guān),進一步驗證了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可以反映OA治療后腫瘤細胞增殖活性及代謝活性的早期變化。
綜上所述,OA對大鼠C6膠質(zhì)瘤有放射增敏作用,全身動態(tài)18F-FDG PET/CT Patlak顯像可以通過反映腫瘤細胞增殖活性及代謝活性的早期變化,評估大鼠C6膠質(zhì)瘤放療增敏的早期療效,比傳統(tǒng)PET/CT靜態(tài)顯像更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