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秀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中醫(yī)院婦產科 寧都 342800)
慢性盆腔炎(CPID)是女性常見病及多發(fā)病之一,指發(fā)生于女性內生殖器、盆腔腹膜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的慢性炎癥疾病,由內源性及外源性病原體感染所致,發(fā)病機制復雜,普遍認為與流產、婦科手術、性衛(wèi)生不良、下生殖道感染等密切相關,患者多表現出下腹部疼痛、月經紊亂及腰骶脹痛等癥狀,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西醫(yī)治療CPID 以抗生素為主,常用藥為阿奇霉素,該藥物對多種病原體如生殖器支原體等均具有抗菌活性,可對細菌蛋白質合成產生抑制作用,以起到快速殺菌作用,但大劑量或長期用藥可引起較多不良反應,進而影響療效[2~4]。CPID 可歸屬于中醫(yī)學“婦人腹痛、帶下”等范疇,病機在于氣血瘀滯、濕熱侵襲等,治療應以清熱祛濕、活血化瘀等為原則,多給予消癥解毒飲內服[5~6]。本研究探討應用消癥解毒飲聯合阿奇霉素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yī)院于2019 年5 月至2021年5 月收治的66 例CPID 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盆腔炎性疾病診治規(guī)范》中CPID 診斷標準[7],經超聲檢查確診;(2)中醫(yī)辨證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瘀毒內結證標準;(3)已婚或有性生活史;(4)影像學檢查及病歷等資料完整;(5)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近期服用其他抗生素或中藥治療者;(2)不愿參與本研究者;(3)合并滴蟲性陰道炎、子宮腺肌病、細菌性陰道病及盆腔結核等其他婦科疾病者;(4)中途退出者;(5)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6)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7)合并宮頸癌變、卵巢腫瘤者;(8)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將患者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33 例)與治療組(33 例)。對照組年齡25~49歲,平均(38.29±3.24)歲;病程6 個月至5 年,平均(3.28±1.41)年;婚姻狀況:已婚24 例,未婚9 例。治療組年齡24~51 歲,平均(38.35±3.18)歲;病程6 個月至6 年,平均(3.44±1.39)年;婚姻狀況:已婚21例,未婚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奇霉素片(國藥準字H20103507)口服治療,0.5 g/次,每日1 次,連續(xù)治療21 d。治療組給予阿奇霉素聯合消癥解毒飲治療,阿奇霉素用法、用量與對照組一致。消癥解毒飲組成:川芎9 g,赤芍10 g,益母草15 g,三棱9 g,丹參15 g,紅藤10 g,莪術9 g,香附9 g,澤蘭12 g,紅花10 g,蒲黃9 g,桂枝10 g,細辛3 g,鬼箭羽12 g,石見穿10 g,車前子10 g,甘草6 g。瘀血嚴重者加制乳香9 g,炒沒藥9 g;痰多者加瓜蔞20 g,膽星8 g;便秘嚴重者加生大黃6 g;疼痛嚴重者加川楝子15 g;熱毒嚴重者加連翹15 g,蒲公英9 g,馬鞭草12 g;脾虛嚴重者加炙黃芪20 g,炒黨參15 g。將藥物加入水中煎煮成湯劑,每日1 劑,早晚2 次分服,每次150 ml,連續(xù)治療21 d。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療效標準判斷患者臨床療效:腰骶脹痛、下腹疼痛及白帶異常等癥狀消失,婦科、理化等檢查結果均正常,停藥1 個月未見復發(fā),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減少>95%為治愈;腰骶脹痛、下腹疼痛及白帶異常等癥狀明顯改善,各項檢查結果趨于正常,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減少70%~95%為顯效;腰骶脹痛、下腹疼痛及白帶異常等癥狀有所好轉,各項檢查結果有所改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減少30%~69%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致炎因子水平:于治療前1 d、治療后1 個月采集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經離心處理(轉速3 000 r/min,時間5 min)后取上清液保存于-80℃環(huán)境中待檢。采用酶標儀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白細胞介素-21(IL-21)、干擾素-γ(IFN-γ)、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CAM-1)、外周血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水平。(3)卵巢血流動力學:于治療前1 d、治療后1 個月測定患者卵巢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卵巢動脈搏動指數(PI)、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數(RI)。(4)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嗜睡、乏力、食欲下降及惡心嘔吐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數資料分別用(±s)、%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72.7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卵巢血流動力學對比 治療組治療后1個月PI、PSV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RI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卵巢血流動力學對比(±s)
表2 兩組卵巢血流動力學對比(±s)
時間 組別 n PI PSV(m/s) RI治療前1 d 對照組治療組33 33 t P治療后1 個月對照組治療組33 33 t P 0.93±0.12 0.95±0.11 0.706 0.483 0.97±0.11 1.03±0.12 2.117 0.038 11.62±1.15 11.58±1.21 0.138 0.891 12.45±1.55 14.06±1.58 4.179 0.000 0.92±0.11 0.93±0.12 0.353 0.725 0.77±0.12 0.65±0.16 3.447 0.001
2.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組治療后1 個月IL-21、IFN-γ、VCAM-1、GM-CSF 及MCP-1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s)
時間 組別 n IL-21(ng/ml) IFN-γ(ng/L) VCAM-1(pg/ml) GM-CSF(pg/ml) MCP-1(pg/ml)治療前1 d 對照組治療組33 33 t P治療后1 個月對照組治療組33 33 t P 821.26±86.26 819.54±90.15 0.079 0.937 698.45±73.59 603.45±65.51 5.539 0.000 41.55±2.42 41.39±2.38 0.271 0.787 20.67±2.65 13.54±2.12 12.069 0.000 565.15±15.65 565.29±15.24 0.037 0.971 484.26±135.26 421.23±90.12 2.228 0.029 28.66±3.26 28.72±3.31 0.074 0.941 26.39±2.77 21.16±2.49 8.066 0.000 360.99±36.51 360.75±36.75 0.027 0.979 277.54±28.36 211.26±16.42 11.619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治療組不良反 應發(fā)生率(6.06%)低于對照組(30.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CPID 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是發(fā)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盆腔腹膜等部位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多給予抗生素治療。阿奇霉素是一種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對多種病原體如厭氧菌、衣原體及支原體等均具有抗菌活性,可起到快速殺菌效果,同時可對細菌蛋白質合成產生抑制作用,半衰期長,且吸收好,具有安全性高、抗菌譜廣等優(yōu)勢。但大劑量用藥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且長期使用可導致耐藥、腸道菌群失調等,療效仍不夠理想[9~12]。
CPID 可歸屬于中醫(yī)學“帶下病、癥瘕、熱入血室”等范疇,《婦人大全良方》中對該病病機有記載:“婦人小腹疼痛者……因風虛而動,與血相擊,故痛也。”《諸病源候論》也有該病相關描述:“若經水未盡而合陰陽,即令婦人血脈孿急,小腹重急支滿?!北静《嘁驓鈾C不暢、氣血失調、寒濕凝滯等所致,病位涉及肝、腎及胞宮等臟器,治療應以疏肝解郁、通絡止痛及活血祛瘀等為原則,多給予消癥解毒飲治療。本研究中研究組采用消癥解毒飲聯合阿奇霉素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72.73%);治療組治療后1 個月PI、PSV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RI 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06%)低于對照組(30.30%),提示聯合治療CPID 可提高療效,促進患者卵巢血流動力學改善,并減少不良反應。分析原因,消癥解毒飲藥物組成中包括益母草、黃芪、甘草、丹參等,其中益母草可消水行血、祛瘀生新,善治水瘀互結之證;川芎、紅花及莪術等藥物配伍,可起到活血祛瘀、通絡止痛及補血和血功效,養(yǎng)血與祛瘀同施,使活血而無耗血之虞;香附氣平而不寒,可起到理氣寬中、疏肝解郁及調經止痛等作用;桂枝與細辛配伍可內溫臟腑、外溫經脈;石見穿可起到消癥散結、清熱解毒等功效;鬼箭羽善破瘀散結,可行氣止痛;甘草有調和諸藥功效,全方配伍共奏消癥通絡、行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功,使血瘀行、氣滯通、熱毒消,諸癥自愈。大量研究證實,消癥解毒飲中益母草、澤蘭、紅藤、三棱、丹參等藥物均具有促進子宮收縮作用,不僅可起到消炎、抗菌效果,還可抗凝、鎮(zhèn)痛,對血液循環(huán)產生促進作用,以達到改善血流動力學的目的。此外,消癥解毒飲方劑中各藥物藥性均較為溫和,可避免不良反應發(fā)生[13~15]。現代研究表明,CPID 患者病理呈慢性炎性改變,其發(fā)生、發(fā)展均與致炎因子所介導的炎性反應有關[16~18]。GM-CSF 屬于多肽類激素樣造血生長因子,由內皮細胞合成及釋放,可對白細胞產生激活效應,加劇炎性反應。VCAM-1 大量存在于內皮細胞,早期表達可對內皮細胞及白細胞黏附產生介導作用;MCP-1 是一種前致炎因子,可對內皮細胞產生誘導作用大量表達黏附因子,進而加重炎癥反應。IL-21 是一種促炎癥反應因子,IFN-γ 由機體感染后淋巴細胞分泌,以上因子均參與CPID 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且在患者機體中呈高表達狀態(tài)[19]。本研究發(fā)現,治療組治療后1 個月IL-21、IFN-γ、VCAM-1、GM-CSF 及MCP-1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消癥解毒飲與阿奇霉素聯合治療,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分析原因,消癥解毒飲中黃芪含有大量黃芪苷新絡合物,可促進機體免疫力提高,而益母草具有抗炎作用,提高機體抗感染力;川楝子具有較強抗真菌作用,而香附、黨參等可對多種致病性真菌產生抑制作用,藥物聯用可提高抗炎效果,以下調IL-21、IFN-γ、VCAM-1、GM-CSF 及MCP-1 等因子表達,同時可在調節(jié)免疫作用下減輕機體組織損傷,對JAK/STAT 信號通路異常變化產生抑制作用,促進Th1/Th2 細胞平衡恢復[20~21]。
綜上所述,采用消癥解毒飲與阿奇霉素聯合治療CPID,可有效提高療效,改善血流動力學,并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