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黎明
在新聞媒介的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作為新聞媒體的記者應該成為“人文記者”?!叭宋挠浾摺辈粌H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新聞敏銳性、,還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質。因此,將新聞編輯人員的人文素養(yǎng)融入到新聞報道中,已為許多記者所認同。隨著新聞日益趨于同質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看到了在新聞編輯工作中存在著片面追求“新聞傳播效果”的現實情況。鑒于此,記者要自覺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要充分發(fā)揮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做到對人的尊重。所以,在社會文明的進程中,新聞編輯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在新聞媒介中,編輯是媒介工作方針的具體實施者,通過版面、標題、圖片、文字等,形成一種特有的傳播形式,使受眾能夠通過這種媒介來了解社會。所以,要使新聞媒介變得更為大眾所接受,關鍵是編輯所使用的語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因此,編輯常常被稱作是新聞傳播的“靈魂”,總體而言,編輯素養(yǎng)包括政治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學識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長期以來,編輯更注重政治理論、經驗、學識等專業(yè)素養(yǎng),相對忽視人文素養(yǎng)。
新聞編輯的人文素養(yǎng)可以歸結為編輯所具有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底蘊,而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本、以人為先的價值觀念。人文素養(yǎng)包含著一個編輯的人文理想、價值觀、使命感等,融合了一個編輯在文化建設的積累和實踐中對于民族、國家和人類命運的關注和思考。而人文素養(yǎng)不僅表現在編輯的精神、意志、思想、情感上,還表現在編輯策劃、組稿、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中。例如,一個編輯缺乏人文素養(yǎng),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其編輯工作就會很被動。而實際上,編輯在人文素養(yǎng)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滿懷人文關懷,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從事編輯工作,要敢于擔當起人文理想建構的重任,敢于為公眾利益而直面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弊病,在作為新聞人的底色中迸發(fā)出人文精神的光芒,從而形成超乎尋常的影響力。
除了一線記者的采訪之外,編輯的后期創(chuàng)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采寫一般的新聞作品,經過編輯的修改,可以變得更順暢。但缺乏人文素養(yǎng)的編輯,難以創(chuàng)作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新聞作品。比如:一名記者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目睹一輛摩托車與一輛轎車發(fā)生碰撞,而那輛摩托車剛好被撞倒了,摩托車司機則被送進了醫(yī)院,地上到處都是鮮血。這位新聞工作者拍攝了一組圖片,然后把它寫成一條短訊轉交給了編輯部。然后,編輯就發(fā)了一張車禍現場的照片,標題是《摩托車在街上玩倒轉》。第二天,這位記者收到了很多群眾的來電,但讀者卻不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編輯專門修改過的“得意之作”。所以,編輯的新聞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一篇文章的質量,而編輯是否具有人文素養(yǎng)也會對新聞報道產生一定的影響。編輯是新聞報道呈現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也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只有具備人文素養(yǎng)的新聞編輯,才能使新聞報道有效地呈現社會輿論、社情民意,關注每一個社會個體,尊重新聞事件的真實性。
新聞工作者是社會信息收集和傳播的主要參與者,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和廣闊的視野。通過自身工作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和進步,有效地抑制“放大鏡”的傳播效果,防止輿論偏離,維護新聞主體的合法權利。與此同時,我國新聞傳媒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各大傳媒組織的競爭日趨激烈,新興傳媒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速率大大提高。由此可見,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水平可以讓新聞工作者更好地捕捉到新聞的關注點,并通過對其進行深度挖掘,提高其新聞價值。
作為社會信息收集和傳播的主要參與者,新聞傳媒具有引導輿論導向的作用,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缺少人文素養(yǎng),就意味著編輯記者難以承擔起社會賦予他們的重任,也就是缺少了承擔責任的意識,因此,記者在新聞采訪中也是如此。他們往往盲目地追求新聞的熱度,或者對社會新聞進行大肆渲染,用暴力、色情等方式來吸引觀眾的眼球,甚至歪曲事實、制造虛假新聞,對社會的風氣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只有加強新聞工作者的人文素養(yǎng),才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并逐漸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新聞事件。同時,具有較高人文素養(yǎng)的記者在對新聞事實進行報道、挖掘時,往往會從中立、客觀的視角進行報道,要有效地控制“放大鏡”的傳播效果,避免新聞事件在報道后出現偏差。另外,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的記者,對于負面新聞的認知會更加清晰,通常會降低這類消極新聞事件的影響,緩解這些負面新聞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媒體競爭愈演愈烈,新聞工作者為滿足觀眾的需要,不斷地收集“高熱度”新聞信息,然而,這些社會熱點的新聞事件卻常常受到限制,這就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媒體矩陣融合,經常會有記者第一時間發(fā)布熱點新聞。一些實力不強的媒體,想要博取更多的關注,尤其是在娛樂新聞報道中,一些媒體喜歡捕風捉影,無中生有,同時也影響了社會風氣。因此,提高新聞記者的人文素養(yǎng),有助于記者從宏觀的視角,掌握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邏輯思維鏈條,從而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掘出新聞事件的潛在價值。通過對其進行邏輯上的放大,使其具有更高的新聞價值,進而引起社會的重視,并帶來社會效益。即便是在熱門話題聚集的時候,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也會讓記者掌握到更多的信息,從而推斷出最有可能的利益相關者,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層次發(fā)掘,為受眾呈現準確、客觀、全面、真實的新聞報道內容。
作為社會信息收集和傳播信息的一個關鍵角色,記者的社會責任不僅在于及時、有效地傳播相關信息,而且要著眼于整個社會,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如果一個新聞記者的文化素養(yǎng)不夠,那么他就難以將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準確地呈現。新聞采編人員擁有的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就會對社會的發(fā)展更加關注,所以他們才能在新聞報道的時候,找到一個可以深入挖掘的突破口,從而基于新聞價值觀的引領,展開深度的新聞調查。盡管從理論上講,新聞報道應當具有客觀性,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新聞報道往往會受到其記者自身的認知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尤其是對新聞進行深度挖掘的過程中。具有高品質的人文素養(yǎng)的記者,在分析問題時,會從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基于自己的主觀感受去陳述新聞事實,而是通過對事件的邏輯推理進行真實報道。
要提高新聞媒體編輯人員的人文素養(yǎng),首先要培養(yǎng)新聞編輯記者的正確的新聞價值觀。目前,有些新聞院校開設了“新聞道德”和“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的專業(yè)課程,對于專業(yè)院校的學生而言,新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就當前從事記者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而言,許多媒體只重視記者的采編工作技能的提升。在當今激烈的行業(yè)競爭中,作為一家有擔當的傳媒機構,在準確呈現新聞事件時,還應將其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而記者要善于從聽眾和被采訪者的角度去采訪和傳播新聞事實,特別是在災難性、救助性事故時,要充分顧及當事人或者家屬的感受,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不能一味強調畫面、場景等傳播效果。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用最具感染力的圖片和最感人的語言去吸引大眾,這是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除了這些,記者還需要有一種設身處地的思維模式。在采訪中,更要注意尊重被訪談對象,而編輯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受眾的關注度,而忽略了當事人的感受和處境,在撰寫標題的時候,刻意夸大所謂的“新聞焦點”來博取眼球。如果新聞編輯能設身處地為大眾著想,尊重受眾群體,尊重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就能寫出具有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新聞報道,讓新聞具有人文情懷,引起受眾的共鳴。
為避免在新聞傳媒活動中出現侵犯被采訪對象的人身權利的情況,我國新聞主管單位除了要完善相關的法規(guī)外,各級新聞媒體單位也要重視對其現有的新聞記者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建立完善的職業(yè)監(jiān)督規(guī)范體系。媒體的新聞報道并非也不可能“有聞必錄”,其是一種取舍與選擇的過程。媒體機構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把關口”。從這一點上說,無論是在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新聞素材的有效篩選對新聞采寫、編輯、報道的良性循環(huán)都是不可或缺的。除了要強化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操守,還要經常組織新聞工作者開展交流與研討。在選擇新聞報道事件時,要有正確的、積極的選擇方向,要謹慎地選擇新聞報道的內容,要嚴格地監(jiān)管和審查新聞的傳播途徑。禁止和防止某些新聞媒體為了博取新聞頭條、盲目地追求“眼球經濟”而出現一些違規(guī)操作行為,杜絕新聞報道、媒介傳播的隨意性和虛假性。
可以在新聞傳媒行業(yè)內建立起一套以新聞從業(yè)人員為對象的信用評價體系,既是對編輯記者的一種激勵,也是對新聞記者的一種警示和引導,還要不斷完善問責機制。在新聞媒體行業(yè)中,通過對該單位的編輯記者進行獎勵與懲罰并行的管理機制,可以有效提升新聞工作的質量;同時對違反職業(yè)道德的不良事件,要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教育,建立誠信檔案,定期進行考評,對有不良表現的媒體從業(yè)人員給予相應的懲處。及時建立起一個面向公眾的監(jiān)督和舉報機構,拓寬信息反饋渠道,助力媒體及時發(fā)現不足之處,妥善處理問題,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新聞編輯、記者應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在追求新聞稿件質量與社會效益的今天,媒體行業(yè)始終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任。傳媒技術所引發(fā)的傳媒形態(tài)的變革,使得新聞的傳播更加便捷,但新媒體的沖擊也對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新聞行業(yè)之間要加強相互間的溝通、交流,行業(yè)內部也可以建立定期互訪,互相學習,提高技術水平,增進思想和知識的交流活動。這對提升記者的新聞媒介素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媒體工作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媒體在信息開放、共享的時代,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適應性,向一專多能的方向發(fā)展,掌握更多、更新的新聞采編技術和資訊傳播技術,在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時期,及時捕捉、整合相關新聞素材,從而打造出優(yōu)質的新聞作品。通過舉辦新聞采編職業(yè)、技術等方面的文化交流活動,培養(yǎng)編輯、記者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從而形成良性的新聞輿論生態(tài)。
在新媒體環(huán)境的影響下,傳統(tǒng)媒體要想生存、發(fā)展,就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這就要求新聞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必須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增強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作為占據主流媒體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媒體,更要充分尊重受眾群體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價值觀,做到“以誠為本”“以人為本”,并積極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同時,在當今時代,媒體人的審美水平也要進一步提高,有利于新聞內容的多樣化呈現。
總之,加強新聞工作者的人文素養(yǎng),有助于增強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更好地把握新聞熱點事件,促進其對新聞事實的深入挖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新聞編輯應該多花些時間來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技能提升上,并不斷積累相關知識,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從而提高新聞采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