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廷林,艾力麥爾旦·艾尼瓦爾,汝 悅,圖瑪熱·阿里木,地力努爾·克然木,蘇慶玲,古 麗,王 玲
干槽癥又名牙槽骨炎,一般發(fā)生在下頜第三磨牙拔除術后,發(fā)作時疼痛劇烈,止痛藥物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并導致拔牙創(chuàng)延遲愈合[1]。其治療是在徹底清除牙槽窩感染物后放置藥物敷料(如抗菌劑、局部麻醉劑和止痛藥等),從而達到緩解疼痛并促進拔牙創(chuàng)愈合的目的[2]。臨床上通常在徹底清創(chuàng)后于牙槽窩填塞碘仿紗條,一周后取出待牙槽窩自然愈合。但這一方案也存在緩解疼痛較慢、拔牙創(chuàng)愈合時間相對較長等問題[3]。
濃縮生長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作為新一代血小板濃縮物,其內部含有多種關鍵細胞生長因子及纖維蛋白,這些生長因子能夠抑制炎癥分子的表達和促進軟硬組織的再生,而纖維蛋白可作為創(chuàng)傷愈合早期的生物支架[4]。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主要成分為鹽酸二甲胺四環(huán)素,其在牙槽骨周圍能夠較長時間地維持血藥濃度[5]。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治療干槽癥的方法研究較多,而對CGF和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聯(lián)合治療干槽癥的研究還不多見。本研究將CGF及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聯(lián)合治療干槽癥,并與傳統(tǒng)敷料碘仿紗條結果進行比較,旨在評估其治療干槽癥的臨床療效。
1.1.1 研究對象 參考相關文獻并使用G*power 軟件計算樣本量、5%的精度水平、95%的置信水平和80%的研究功效,最終得出總樣本量為40例。選取2021年3月—9月就診于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頜面外科門診被診斷為干槽癥的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34.9歲。這些患者在拔除下頜磨牙后的2~3 d發(fā)生鎮(zhèn)痛藥無法緩解的劇烈放射性疼痛,伴或不伴有口臭,牙槽窩空虛程度不一。有關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此研究已報相關倫理委員會并得到批準(倫理審批號:210723-07)。排除標準:18歲以下且55歲以上的患者;懷孕或哺乳期的女性;未簽署知情同意且患有全身性系統(tǒng)性疾病的患者;拍片發(fā)現(xiàn)存在牙齒碎片殘留、骨碎片的患者和患有上頜干槽癥的患者。由一名不參與此研究的專業(yè)人員對所有患者進行編號(1~40號),抽中奇數(shù)號者被分配到A組(CGF+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組20例),抽中偶數(shù)號被分配到B組(碘仿紗條組20例),所有患者按約定的時間復診。手術嚴格遵循外科無菌原則,均由同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專業(yè)外科醫(yī)生操作。對觀察指標收集者、統(tǒng)計結果分析者進行設盲,以控制偏倚。
1.1.2 治療器械及材料 刮匙,一次性口腔器械盤,0.9%的氯化鈉溶液,3%雙氧水,1 mL注射器,碘仿紗條(飄安集團,中國),醫(yī)用紗布,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廣州市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未添加抗凝劑的5 mL無菌離心管,Medifuge 離心加速機(Silfradent公司,意大利)。
1.2.1 術前檢查 口內檢查:口腔衛(wèi)生狀況,牙槽窩是否存在腐敗壞死物,牙齦炎癥、腫脹及出血等情況。影像學檢查:根尖片示牙槽窩,排除牙齒碎片及骨碎片殘留患者。
1.2.2 治療流程 測量牙齦指數(shù)后在局部麻醉下刮除拔牙窩內壞死組織,用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沖洗,用干棉球擦干牙槽窩后測量牙槽窩的容量。A組:采集患者的靜脈全血10 mL注入2個未添加抗凝劑的5 mL無菌離心管中,隨即放入Medifuge 離心加速機(Silfradent公司,意大利)中,按預定程序制取CGF后放置紗布上輕壓去除部分水分[6]。在牙槽窩的骨壁上均勻注射鹽酸米諾軟膏0.2 mL,后將CGF放入牙槽窩的中央,交叉褥式縫合固定。B組:牙槽窩內放入碘仿紗條。兩組在治療期間均未服用任何抗生素及鎮(zhèn)痛藥。
1.3.1 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疼痛程度(1~10分),用一根長10 cm的直尺,每1 cm代表1個疼痛分值,“0”分代表無明顯疼痛,“10”分即患者無法忍受,疼痛程度最高;患者選擇能夠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明顯[7],在治療當天(第0天)及治療后第1、4、7 和 14 天記錄測量值。
1.3.2 牙齦指數(shù)(gingial index,GI) 參照牙周病學牙齦指數(shù)測量方法,評估牙齦炎癥程度(0~3分),在第0、1、4、7和14天記錄測量值。牙齦健康:GI=0分;牙齦輕度炎癥:GI=1分;牙齦中度炎癥:GI=2分;牙齦重度炎癥:GI=3分。
1.3.3 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GT) 評估拔牙窩內新生肉芽組織的量(0~4分)。具體測量方法為[8]在治療第0天,徹底清創(chuàng)和沖洗拔牙窩后,用干棉球擦干牙槽窩,然后快速用裝有生理鹽水的注射器注滿牙槽窩,然后將溶液抽回空的1 mL注射器中,生理鹽水量即為牙槽窩的容量,重復測量三次。取平均值,即為牙槽窩容量(socket volume, SV)。如果兩次測量數(shù)值差異大于0.1 mL,則重新進行測量。在第4、7、14、21天的復診中,由同一位研究者運用以上方法測量SVt值(t=4、7、14、21)。為避免造成測量結果偏差,每次測量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牙槽窩內的殘渣。設ΔSV值=SV-SVt。當ΔSV=0 mL時,GT=0分;當0 mL<ΔSV≤1/4SV,GT=1分;當1/4SV<ΔSV≤1/2SV,GT=2分;當1/2SV<ΔSV≤3/4SV,GT=3分;當3/4SV<ΔSV≤SV,GT=4分。典型病例見圖1。
A1:48拔除后干槽癥行CGF+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A2:48干槽癥CGF+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14 d后,肉芽組織占牙槽窩容量的3/4,測量后記錄為3分;B1:48拔除后干槽癥行碘仿紗條治療;B2:48干槽癥碘仿紗條治療7 d后,肉芽組織占牙槽窩容量的1/4,記錄為1分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本實驗設計為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設計,包括分組因素和時間因素兩部分,故針對各時間點或各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法進行分析,若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則采用Bonferroni法進行治療后兩兩比較。并且,若分組因素和時間因素存在交互效應,則逐一分析各因素的單獨效應;若不存在交互效應,則說明兩因素作用效果相互獨立,進行主效應分析即可,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分析共納入40人,A、B組分別為20人。性別上,A組男女各占50%,B組男女分別占55.0%和45.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年齡上,A組平均(36.75±9.72)歲,B組(33.10±10.44)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牙位上,A組下頜第一、二磨牙和第三磨牙各占25%和75%,B組下頜第一、二磨牙和第三磨牙各占20%和8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綜上,兩組基線信息均衡可比,見表1。
表1 A組和B組年齡和性別及牙位統(tǒng)計分析表
在術后的第1天,A、B兩組的平均疼痛值分別為4.70和 6.05。而術后第4、7和14天的平均疼痛值在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術后第4、7和14天,A組的平均疼痛評分為2.15、0.75和0.05,而B組的平均疼痛評分為3.40、1.55和0.45。盡管兩組患者在術后第1天均測量到劇烈疼痛,但兩組之后的平均疼痛評分存在顯著差異,其中A組疼痛緩解更快、更好。見圖2。
圖2 A組和B組在第1、4、7和14天VAS平均分對比圖
在術后第1、4、7和14天對牙齦炎癥進行評估。術后的第1天,A組的牙齦炎癥平均值為1.75,B組為2.00。在術后第4、7和14天,A組的平均得分為0.55、0.15和0.10,B組的平均得分為1.00、0.45和0.40,術后第4、7和14天牙齦炎癥的平均值在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在控制牙齦炎癥方面效果良好,見圖3。
圖3 A組和B組在第1、4、7和14天GI平均分對比圖
在術后第4、7、14和21天對拔牙窩新生的肉芽組織進行評估。術后第4天A組和B組患者肉芽組織均分分別為1.20和0.65。術后第7、14和21天,A組的平均值為2.20、3.30和3.70,而B組的平均值為1.70、2.85和2.95。兩組數(shù)據(jù)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比碘仿紗條更能夠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見圖4。
圖4 A組和B組在第4、7、14和21天GT均分對比圖
干槽癥的發(fā)病原因被認為是多因素的,可能與拔牙創(chuàng)感染、手術創(chuàng)傷過大和血凝塊纖維蛋白溶解等原因有關,而拔牙創(chuàng)感染可能為主要原因[9]。其發(fā)作時表現(xiàn)為疼痛劇烈及拔牙創(chuàng)愈合延遲,故評估治療干槽癥臨床效果應主要從疼痛緩解及拔牙創(chuàng)的愈合等方面評價[5]。目前干槽癥的常規(guī)處理是徹底清除拔牙創(chuàng)后填碘仿紗條敷料,但碘仿紗條無法吸收,會增加患者復診次數(shù),且存在緩解疼痛較慢、拔牙創(chuàng)的愈合時間相對較長等問題[3,5]。國內外學者已經(jīng)研究出較多碘仿紗條敷料的替代療法,如濃縮血小板制品、局部抗生素藥物等。
CGF內含有纖維蛋白基質和多種生長因子,可激活血管新生,能有效誘導和加速軟硬組織的再生,縮短愈合時間[4,10],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因此在口腔領域運用越來越廣泛,如牙周、黏膜、牙體牙髓、頜面部整形美容和頜面外科等領域,并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有研究表明,CGF能刺激成骨細胞增殖,使成骨細胞分化速度明顯提高,能有效加快骨愈合進程[11-13]。有研究發(fā)現(xiàn),引導骨再生技術(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和CGF聯(lián)合應用時能夠促進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的重建,增加新骨形成[14]。此外,有學者也證明了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治療干槽癥的有效性[15-16]。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是一種緩釋劑,能夠較長時間地維持牙槽骨周圍的局部血藥濃度且滲透性強[17]。孫湘釗等[5]報道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作為可吸收膏劑能有效抑制殘留在牙槽窩內的致病菌,止疼效果更為突出。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梭桿菌屬、普氏菌屬、微單胞菌屬等可能在干槽癥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而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對上述致病菌都有明顯的抑制及殺滅作用[18-19]。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較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與傳統(tǒng)的碘仿紗條敷料治療干槽癥的臨床療效,觀察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干槽癥的臨床效果是否優(yōu)于碘仿紗條,希望對臨床治療干槽癥提供新的參考。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治療的當天兩組的VAS均分分別為8.45和8.50,接受治療后14 d VAS均分為分別為0.05和0.45。值得注意的是,為確保A組患者術后CGF的固位,在牙槽窩放入CGF后,對拔牙創(chuàng)行交叉褥式縫合,理論上這會增加患者疼痛感和不適感,對疼痛評分會有一定的影響,使得實際VAS均分大于理論VAS均分。GI均分分別從2.50和2.40降至0.10和0.40,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A組和B組患者的疼痛癥狀和拔牙創(chuàng)炎癥都逐漸緩解。但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的疼痛強度及炎癥降低更多、效果更明顯,這可能歸因于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共同作用于感染的牙槽窩骨壁和周圍牙齦組織,激活血管生成和減少炎癥,從而顯著降低疼痛和炎癥。雖然碘仿紗條所含成分也有抑菌及降低疼痛效果,但治療效果顯示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降低疼痛和炎癥臨床效果更好。
肉芽組織作為拔牙創(chuàng)愈合的評價指標[20],能夠客觀地比較兩種不同治療方法促進拔牙創(chuàng)愈合的臨床效果。但如何正確測量肉芽組織的量是一個難題,若只靠研究者肉眼觀察,可能產(chǎn)生的誤差較大,所以本研究將肉芽組織進行量化。研究結果顯示,在術后第21天,A組比B組患者肉芽組織生成的更快更多,它與VAS和GI呈反向關系,表明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更能促進拔牙創(chuàng)愈合。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臨床療效之間存在顯著差異,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能更好地緩解疼痛、控制炎癥和促進拔牙窩肉芽組織的形成(P<0.05)?;谶@些結果,使用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干槽癥的效果是良好的。而本研究設計的缺點,是沒有納入CGF組和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組,無法更精確地評價CGF和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單獨應用于干槽癥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表明CGF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治療干槽癥患者,能夠明顯減輕疼痛及控制炎癥,且能夠更好地促進拔牙創(chuàng)的愈合,是一種針對干槽癥的有效治療方法。雖然本研究收納病例數(shù)較少,觀察時間相對較短,但可為臨床治療干槽癥提供新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