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志和
董必武
又到“七一”建黨紀念日,我們不由得想起101 年前那個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徐劍所著長篇報告文學《天曉——1921》,生動地記述了黨的一大13 位參會者的思想和活動以及生命歷程,其中寫到晚清秀才、黨的一大代表何叔衡,說他“一生皆在道上,赴時代這場大考”。黨的一大代表董必武也是如此,他留下的1300 余首詩作,可以說是趕考的“詩”卷。
1916 年,董必武寫了一首七絕《寄回四叔董素懷代家書》,這是他鮮見的早年詩作。詩曰:
重違庭訓走天涯,
不為功名不為家。
旋轉乾坤終有日,
神州遍種自由花。
董必武,1886 年3 月5 日誕生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一個教書先生家庭。他17 歲開始人生第一次趕考,繼父親、四叔之后,考中秀才。他19 歲又投考新學,進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董家希望他光宗耀祖,可董必武在求學期間受到劉靜庵等革命黨人的影響,萌生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正在黃州教書的董必武奔赴武昌,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他先后加入孫中山領導和創(chuàng)立的同盟會和中華革命黨,由晚清秀才成為民主主義革命者,走上為復興民族、挽救國家而奮斗的道路。
1915 年,董必武因策動反袁(世凱)的軍事活動,兩次被捕,出獄后繼續(xù)堅持斗爭。他在《寄回四叔董素懷代家書》這首詩中表示,自己再次違背家規(guī)庭訓從事革命活動。這是董必武赴時代大考的第一份“詩”卷。
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仍舊黑暗,董必武很是苦悶,便重新探求救國救民之路。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他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著作。他與李漢俊等人討論俄國革命和布爾什維主義,認定中國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須走列寧的道路”。從此,董必武信奉馬克思主義,從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楣伯a(chǎn)主義者。
董必武踏上時代大考的新征途。1920 年,他和陳潭秋等共同創(chuàng)建武漢共產(chǎn)主義組織。1921 年,他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后,董必武領導了武漢工人運動和湖北農(nóng)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后發(fā)表聯(lián)名宣言,怒斥蔣介石的反革命行徑;進入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擔任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最高法院院長等職;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后,擔任中央黨校校長。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董必武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和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主要領導人之一,長期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工作。1943 年,董必武作七律《重慶辦事處五周年紀念》:
七年猶作抗倭謀,
五載渝城強滯留。
乍暖乍寒更氣候,
忽張忽弛度春秋。
曾聞宋國驅狂狗,
莫訝韓生笑沐猴。
學得毛公雙字訣,
擠鉆如意更何求?
重慶辦事處,即我們黨領導的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全面抗戰(zhàn)已經(jīng)七年,董必武隨同周恩來到重慶已經(jīng)五年。我們黨一直在堅持抗戰(zhàn),團結社會各階層抗日力量,謀求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勝利。然而,蔣介石集團卻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重慶的政治氣氛“乍暖乍寒”,國共關系“忽張忽弛”。董必武借用歷史故事,無情地揭露了國民黨特務橫行無忌的惡行和蔣介石集團假抗日真反共的本質。
身處艱難與險惡的環(huán)境,怎樣應對復雜的斗爭?董必武的經(jīng)驗是:學好毛澤東的雙字訣——“擠鉆”。毛澤東曾教導干部,學習沒有時間就“擠”,學不進去就“鉆”。董必武牢記領袖的話,堅持以“擠”的方法、“鉆”的精神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擦亮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武器。他始終堅持學習,86 歲時還說,“馬列至言皆妙道,細思越讀越分明”,因此保持著一路趕考、永遠進取的原動力。
這個時期(包括抗戰(zhàn)勝利后轉赴南京期間),董必武寫下許多詩篇,不僅記錄了與國民黨展開的針鋒相對的斗爭,也反映了在時代大考中面臨的考驗?!吨貞c辦事處五周年紀念》 可謂其這一時期趕考的代表“詩”卷。
1949 年10 月1 日,董必武參加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職務,為黨、國家和人民嘔心瀝血、辛勤工作。
1975 年3 月5 日,是董必武的90 虛歲生日。這天,他雖然病勢沉重,但還是振奮精神,寫下七律《九十初度》:
九十光陰瞬息過,
吾生多難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親歷,
一代新規(guī)要漸磨。
徹底革心兼革面,
隨人治嶺與治河。
遵從馬列無不勝,
深信前途會伐柯。
董必武勤于自省,作過多首自壽詩,以這種方式檢討自己?!毒攀醵取肥撬麑ψ约焊锩簧母爬偨Y。
“一生歲月幾推遷”(董必武《七三初度》)。董必武從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洪流,幾十年來經(jīng)歷無數(shù)艱辛。他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振興,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但董必武還是覺得自己對黨和人民貢獻得不夠。
董必武曾身逢五朝(指清朝、民國初元、袁世凱篡國、北洋軍閥割據(jù)、蔣介石篡權——董必武自注),深知這些政權的黑暗腐敗。他從切身經(jīng)歷中意識到,新中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新時代的鮮明特點,將在實踐中逐漸完善。
趕考永遠在路上。作為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董必武從不居功自傲,也從未放松自我革命,而是堅持加強思想修養(yǎng),“徹底革心兼革面”,以更好地為黨和人民工作。他九十高齡仍壯心不已,要繼續(xù)跟隨領袖和人民一起治山治水,改造祖國河山。
“遵從馬列無不勝”,董必武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得出這一重要結論。他深信,只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社會主義中國就如旭日東升,前途似錦。
1975 年4 月2 日,董必武與世長辭,《九十初度》成為其生前最后一首詩作,也成為他一生趕考的最后一份“詩”卷。
董必武的“詩”卷,生動地記錄了其不斷趕考的革命生涯,也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我們黨的奮斗歷程,是一部珍貴的革命傳統(tǒng)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