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照萍 孫 帥 劉國峰
(遼油寶石花醫(yī)院,遼寧 盤錦 12401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呼吸內(nèi)科疾病之一[1]。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包括發(fā)熱、流涕、咽痛、咳嗽等,部分患者合并細菌感染。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往往全身癥狀嚴重,且癥狀持續(xù)時間更久,咽喉部癥狀明顯加重[2-3]。免疫功能較低者容易發(fā)生上呼吸道感染,若病情控制不佳,感染下行轉(zhuǎn)移可導致肺部炎癥,給老年患者的治療帶來較大困難[4]。臨床治療主要包括抗感染及對癥治療,但往往療程較長,且療效欠佳[5]。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該藥具有抗病毒、抗細菌的雙重作用,可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療[6]。為此,我院展開相關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7]:年齡≥60周歲;體溫≥37.3℃;符合急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依據(jù)(發(fā)燒,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等),急性扁桃體炎患者。排除標準:對抗生素過敏者;下呼吸道感染者;非呼吸系統(tǒng)感染引起的發(fā)熱者;妊娠期、哺乳期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186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93例。對照組男性58例,女性35例;年齡61~85歲,平均(72.69±7.58)歲;病程5~30 h,平均(18.73±5.28)h。觀察組男性61例,女性32例;年齡62~89歲,平均(73.18±7.73)歲;病程 5~32 h,平均(19.10±5.45)h。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解熱鎮(zhèn)痛治療[8],口服頭孢呋辛酯膠囊(深圳致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401)0.25 g,每日2次。觀察組加用疏風解毒膠囊(安徽濟人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100314,規(guī)格:0.52 g/粒)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兩組患者療程均為7 d。
1.4 觀察指標 1)體溫:于清晨7∶00以水銀體溫計測量腋下溫度為準,測量時間5~10 min,測量次數(shù)每日不少于3次,以最高值為準;記錄比較兩組患者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的時間。2)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抗凝管靜置,檢測患者血液中的白細胞,測定血清炎癥因子及炎癥反應指標(羅氏公司,型號cobas C311)。3)細菌清除率[9]。清除:細菌培養(yǎng)呈(-);部分清除:細菌培養(yǎng)提示病原菌已被清除,出現(xiàn)先的病原菌,尚無需治療;未清除:細菌培養(yǎng)呈(+)。
1.5 療效標準 參照臨床療效指南[10],記錄比較兩組患者3 d內(nèi)的療效。治愈:3 d內(nèi)體溫恢復正常,上感癥狀消失。有效:體溫恢復正常,上感癥狀大體消失。無效:無明顯改善。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體溫比較 見表1。治療后,觀察組及對照組體溫逐步降低,治療第3日時,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P<0.05),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體溫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體溫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93 93治療前38.54±0.32 38.62±0.35治療第1天37.61±0.31 37.73±0.26治療第2天37.37±0.21 37.42±0.31治療第3天36.87±0.14*△37.15±0.28*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IL-1、IL-6、TNF-α水平及白細胞計數(shù)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觀察組(n=93)對照組(n=9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L-1(ng/L)539.71±109.68 110.27±28.61*△546.15±113.64 308.21±91.73*IL-6(ng/L)221.58±43.41 59.76±10.34*△225.64±46.29 178.26±27.84*TNF-α(ng/L)886.14±278.03 125.83±55.71*△873.27±274.52 412.79±164.17*白細胞計數(shù)(×109/L)11.42±3.23 6.55±1.49*△11.26±3.17 8.69±1.83*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指標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CRP及PCT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93)對照組(n=93)時間治療前治療第3天治療前治療第3天CRP(mg/L)28.10±3.79 5.12±0.74*△27.52±3.38 6.95±1.38*PCT(μg/mL)6.12±3.19 0.73±0.18*△6.07±3.24 2.18±1.15*
2.4 兩組治療前后細菌清除率比較 見表4。觀察組細菌清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細菌清除率比較(n)
2.5 兩組臨床治療比較 見表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伴有自限性,一般由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導致,臨床上也有少部分患者由細菌感染導致[1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患者一旦發(fā)生急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導致重要臟器功能受損,加重病情。目前,對于急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采取抗生素抗感染及對癥治療等措施,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單純抗生素治療容易產(chǎn)生耐藥性,延長了治療療程[12]。
疏風解毒膠囊是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藥大品種[13]。張鐵軍等通過HPLC-Q-TOF-MS/MS法對疏風解毒膠囊進行研究,其中具有抗炎藥物功效的有連翹類、馬鞭草等[14]。有研究表明,疏風解毒膠囊具有較好的抗菌作用,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鏈球菌及乙型鏈球菌等的生長[15],同時還具有較好的抗病毒作用,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科薩奇病毒等[16]。
本次研究觀察體溫及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炎癥因子、炎癥反應指標、細菌清除率及臨床療效等相關指標。體溫升高提示機體有炎癥反應,其原理是炎癥反應產(chǎn)生的小分子物質(zhì)作用于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調(diào)高體溫的定位點,導致體溫上升。白細胞計數(shù)數(shù)值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但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發(fā)生感染時升高程度并不明顯[17]。IL-1又稱為淋巴細胞刺激因子,是重要的制熱細胞因子,以IL-1α和IL-1β兩種形式存在,IL-1β則是重要的內(nèi)生致熱源[18];IL-6是重要的肝細胞刺激因子,在發(fā)生急性炎癥反應時誘導急性期反應蛋白的生成,參與炎癥反應;TNF-α生物活性復雜,參與免疫調(diào)控、感染及炎癥反應等,是重要的炎癥因子之一[19]。CRP正常情況下在機體內(nèi)含量較低,在發(fā)生急性感染時顯著升高,可以加強吞噬細胞對于病原體的吞噬作用,激活補體,保護機體,CRP在感染控制后會迅速恢復至正常水平,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PCT是降鈣素的前體物質(zhì),在甲狀腺內(nèi)合成,細菌感染后可迅速升高,可用于判斷炎癥反應的程度及控制情況,與炎癥嚴重程度部分相關[20]。
通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比較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3 d后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且觀察組患者改善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隨對患者進行炎癥因子等比較,發(fā)現(xiàn)白細胞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圍內(nèi)(4~10×109/L),IL-1、IL-6、TNF-α、CRP及PCT水平均明顯下降,提示炎癥基本控制。比較兩組患者細菌清除率及治療效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細菌清除率達95%以上,對照組尚不足85%,提示疏風解毒膠囊聯(lián)合抗生素具有更好的抗菌作用。觀察組總有效率的提高,提示疏風解毒膠囊輔助能有效緩解患者治療第3日時的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疏風解毒膠囊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老年急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助于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提高細菌清除率,有效控制體溫及炎癥反應,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