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亞楠 ,茅金寶 ,鄒振亞 ,李 琳 ,商星辰 ,孔祥云
(1)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麻醉手術科一部;2)甲狀腺乳腺外科;3)門診部,山東 濟南 250021)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發(fā)布數據顯示,2020年肺癌在全球有220 萬新發(fā)病例和180 萬死亡病例,其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癌癥和癌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約占癌癥確診病例的十分之一和死亡病例的五分之一[1-3]。手術治療是早中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伴隨肺癌篩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早中期肺癌患者被發(fā)現,其也得到了手術治療機會[4-6]。但肺癌手術作為一種負性生活事件,可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不良反應,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圍術期的快速康復。程序化護理是近年來護理醫(yī)學中所倡導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護理流程管理為核心,以制定規(guī)范化的護理程序為前提,在制定護理流程表、明確護理目標、制定護理計劃的基礎上實施護理措施,對提高臨床護理的針對性及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7-9]。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程序化護理實施健康教育對肺癌患者圍術期焦慮狀態(tài)及治療依從性的作用。
選取山東省立醫(yī)院胸外科2021 年3 月~6 月收治的接受肺癌手術治療的患者86 例。納入標準:(1)病理診斷明確為肺癌(以WHO 胸部腫瘤分類第5 版為診斷標準)[10];(2)在胸外科接受肺癌手術治療;(3)同意參與此研究。排除標準:(1)患者既往患有精神類疾?。òìF病情已控制或未控制者);(2)嚴重的認知或智力障礙;(3)既往因惡性腫瘤接受過治療(包括肺癌在內);(4)一級和二級親屬有精神類疾病史;(5)臨床資料不全。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病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入組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該研究經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倫理審批委員會審核通過,納入研究的患者均經本人或其授權的委托人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的患者按照既往標準流程,接受常規(guī)健康教育。具體方式為:入院后口頭宣教,病房配發(fā)宣傳冊,進行一般教育指導。觀察組的患者接受按照規(guī)范化護理程序制定的健康宣教。具體方式為:(1)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首先對其對疾病的認知情況以及個人的學習能力進行評估,同時對患者即時的焦慮狀態(tài)進行測評,得出其及時焦慮程度的評價結果;(2)綜合分析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教育計劃和有針對性的心理支持方案。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擇適宜的健康教育方法,明確健康教育重點,因人施教;(3)具體方式包括:口頭宣教、文字宣教、示范宣教方式。根據不同情況,以上方式可以隨機組合。對前期評估結果為易溝通、理解力強的患者采用口頭宣教同時結合文字宣教的教育方式;對前期評估結果為難溝通、理解力差的患者采用口頭宣教同時結合示范宣教的教育方式。宣教最終需要達到的目標包括: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知曉肺結節(jié)疾病可控可治,了解住院及圍術期的流程,降低因未知所致的焦慮恐懼情緒,交代患者術后配合咳嗽膨肺、下肢活動等意義,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宣教過程注意溝通的雙向性要求,需要及時進行宣教效果評估,發(fā)現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并根據具體問題重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再次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評估和健康教育時,注意選擇患者情緒穩(wěn)定時,讓其體態(tài)放松,在安靜環(huán)境中進行。
采用受試者問卷調查與實驗設計者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1)問卷調查,資料收集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問卷內容為焦慮自評量表(SAS)[11],SAS 是由William W.K.Zung 編制的,廣泛應用于成人焦慮程度評估的心理測量工具,采用4 級評分,依據主要評定項目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不同賦予不同的分數,分數越高,焦慮狀態(tài)越嚴重;評估時間為3 個時間點,分別是入院12 h 內(健康教育前),手術前1 d,手術后第3 天;(2)實驗設計者評估患者治療依從性,根據受試者配合程度的不同,分為優(yōu)良差3 個等級:優(yōu)等級的評價依據是受試者完全服從既定診療方案,全面配合醫(yī)護工作,完成全部診療流程;良等級的評價依據是:受試者能夠服從大部分既定診療方案,基本配合醫(yī)護工作,不影響治療結果的前提下基本可以完成既定診療流程;差等級的評價依據是:不服從既定診療方案,難以配合醫(yī)護工作,未能完成全部診療流程(結局為影響診療效果)。指標為依從性優(yōu)良率,計算方式是評價結果為優(yōu)和良的人數占該組總受試者人數的百分比。
采用SPSS 軟件17.0 版本。SAS 評分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對2 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依從性評價結果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比較。以P< 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參與病例數86 例,其中男性23 例,女性63 例;年齡49~70 歲,平均(59.29±5.66)歲。為排除入組人群年齡、性別、是否有吸煙史、受教育程度、病理類型對結果的影響,對以上指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以上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n(%)]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1 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n(%)]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在健康教育前,2 組患者焦慮情況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運用護理程序進行健康教育后,患者術前1 d 和術后第3 天的焦慮情況評分均低于常規(guī)教育的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間SAS 評分比較[(±s),分]Tab.2 Comparison of S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scores]
表2 2 組間SAS 評分比較[(±s),分]Tab.2 Comparison of S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scores]
*P < 0.05。
運用不同護理程序進行受試者教育后,2 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實驗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 組間治療依從性比較[n(%)]Tab.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惡性腫瘤患者是焦慮等情緒障礙問題的高發(fā)人群,有研究顯示腫瘤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精神合并癥的發(fā)病率達30%~50%,有研究數據顯示惡性腫瘤的焦慮發(fā)病率達60%以上[12-13]。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污染、工作生活壓力升高等原因,肺癌的發(fā)病率持續(xù)升高?;谥袊巳旱牧餍胁W研究表明,肺癌目前居于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是威脅人群生命和健康的主要殺手。與其它腫瘤相比,肺癌患者預后較差且常合并明顯的胸悶、咳嗽、疼痛等軀體癥狀,也有研究結果顯示肺癌患者心理痛苦和心理需求未滿足比例更高[14]。初診早期和中期的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手段,但手術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治療方式,是一類負性生活事件,會使機體產生較強的應激反應,會加重肺癌等惡性腫瘤患者的焦慮、恐懼、疼痛等心理及生理反應。筆者的研究結果顯示擬手術的肺癌患者,焦慮比例達47%,這與既往的研究結論相符合,再次證實了此部分人群的高度焦慮狀態(tài)[15]。
焦慮可能引起一些臨床無法解釋的軀體化癥狀,包括疲勞,虛弱感,睡眠障礙,頭暈,肢體與關節(jié)疼痛等,這些癥狀復雜多樣,而存在的軀體化癥狀又會加重患者的情緒障礙,形成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16]。腫瘤患者焦慮的形成因素很多,腫瘤分期、經濟條件、婚姻狀況、家庭和社會支持度等都可能導致患者焦慮狀態(tài)。也有研究顯示,肺癌患者的焦慮與疾病的不確定感有關。肺癌疾病本身及其術后伴隨的軀體癥狀會引起患者機體的刺激反應,患者會對這些反應進行歸納和認知。當患者無法順利對其形成正確的歸納和認知時,就會出現不確定感。肺癌患者的不確定感增強與焦慮形成相關[17]。
肺癌和手術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是對心理和軀體的雙重打擊,手術后的疼痛、麻醉不良反應、食欲減低以及手術較高的花費,都會導致患者對治療的排斥,甚至對醫(yī)護人員的抵觸情緒。治療依從性高主要表現在患者行為與醫(yī)囑的一致性和符合程度,這些行為包括服藥規(guī)律、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颊咧委熞缽男圆?,會影響患者術后早期康復,尤其當肺癌術后呼吸道管理配合不佳,會出現肺炎、肺不張、胸腔積液、肺功能減低等諸多并發(fā)癥。提高肺癌手術患者治療依從性對于術后快速康復以及保證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18]。
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下健康教育缺乏個體性,內容模板化,而忽視了對患者個體認知程度以及身心狀況的評估。與之相反,程序化護理符合利用邏輯合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問題的科學程序,在實施方式和反饋效果上具有更高的邏輯性和科學性。運用護理程序的健康教育,醫(yī)護人員能夠了解患者焦慮程度和對疾病的認知情況、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因素,給與針對性的指導,滿足患者對信息的需求,消減患者不確定感等因素導致的焦慮情緒。正如筆者的研究結果,運用護理程序的健康教育后,患者術前及術后焦慮比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健康教育組。另外也通過更細致、更貼心的雙向溝通交流,促進護患之間更順暢的溝通,使得護士和患者之間的交流效果更優(yōu)化。而以上這些優(yōu)勢也進一步提高了患者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