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然 何 娟
(阜陽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安徽 阜陽 236037)
追及相遇問題是高中物理中的難點問題,同時也是歷年高考中的常見考點.面對各種復雜的運動情況,學生往往沒有頭緒,不知從何處入手.部分教師習慣于歸納總結具體類型以便學生解題,例如:勻加速追勻速、勻速追勻減速、勻加速追勻減速等等.然而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僅僅記住教師給出的模型,生搬硬套,一旦題目有變化便難以解答.因此,只有將所有類型統一起來,歸納出一般的解題思路與技巧,才能從根本上突破追及相遇問題[1~4].本文根據筆者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二三四”法來破解追及相遇問題并舉例說明,供廣大物理教師參考與借鑒.
追及相遇問題的實質是研究兩個物體的時空關系,而其中核心的概念“相遇”是指兩個物體在同一時刻處于同一位置.具體題目中可能會出現某些隱含字眼,例如“恰好”“剛好”“避免”等等,這些詞語往往意味著“相遇”的發(fā)生.此外,值得強調的是在追及相遇問題中,“剛好相遇”與“剛好不相遇”描述的是同一種狀態(tài),即兩物體同一時刻處于同一位置.
圖像對解決物理問題有很大幫助,追及相遇問題亦是如此.該問題主要涉及兩類圖像,一是兩物體運動的示意圖;二是描述物體運動的物理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圖(以v-t圖像為主).將兩類圖像準確無誤地畫出,有助于讀懂題目,明確運動過程,為后續(xù)解題做鋪墊.
在明確運動過程之后需要分析題目,此時應借助3條關系:時間關系、位移關系、速度關系.
時間關系是指兩個物體各自的運動時間之間的聯系.若同時運動同時停止則t1=t2;若兩個物體運動有先后順序則t1=t2+t0.
位移關系是指兩個物體各自的位移之間的聯系.在確定兩物體位移關系時通常借助兩物體運動示意圖.此外還要注意兩物體是否從同一地點出發(fā),如不是,還要考慮初始位置之間的位移差.
速度關系是指兩個物體各自的速度之間的聯系,是3條關系中最重要的一條.當速度相等時,是兩物體間距離最大或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不相遇、相遇一次或相遇兩次,或恰好不相撞的臨界條件.
在完成了審題、析題之后就要進行解題,具體有4種方法,分別是:臨界法、圖像法、函數法和相對運動法.下面以一道題為例,分別介紹4種方法并展示運用這4種不同的方法解答,最后加以評析.
【例1】甲車以v1=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突然駕駛員發(fā)現正前方100 m處有另一輛汽車乙正以v2=10 m/s的速度同向勻速行駛,駕駛員立即制動,假設制動過程中甲車做加速度大小為a的勻減速直線運動,乙車保持勻速運動,若要使兩車不相撞,a應滿足什么條件?
臨界法在解決物理問題過程中應用廣泛,對于追及相遇問題,臨界條件即共速.例如速度大者減速追趕速度小者勻速,當共速時恰好追上,此時處于臨界狀態(tài);又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趕速度大者,在共速時兩物體間距離最大.此題運用臨界法解答如下.
解:設a最小值為a0,此時甲乙兩車恰好不相撞.由臨界法可知,當甲乙兩車共速時如未相撞,則將不會相撞.根據速度關系有
v1-at=v2
根據甲、乙兩車位移關系有
其中
s0=100 m
以上代入數據可得
a0=0.5 m/s2
所以要使兩車不相撞
a≥0.5 m/s2
評析:臨界法是解決追及相遇問題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其思路清晰、邏輯流暢,同時也是最常規(guī)的方法,在教學中應使全體學生掌握.
圖像法是指根據x-t圖像和v-t圖像,利用圖像的斜率、截距、面積的物理意義求解的方法.利用x-t圖像求解時,分別作出兩個物體的x-t圖像,如果兩個物體的x-t圖線相交,則說明兩物體相遇;利用v-t圖像求解時,注意比較v-t圖線與時間軸所圍圖形的面積與初始距離.此題運用圖像法解答如下.
解:分別作出甲、乙兩車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1所示,即t0時刻兩車恰好不相撞,由題意及v-t圖線與t軸所圍圖形面積的物理意義有
圖1 甲、乙兩車的v-t圖
代入數據解得
t0=20 s
解得
則a≥0.5 m/s2.
評析:利用圖像將追及和相遇的物理過程清晰、直觀地展示出來,有助于學生理解與分析題目,圖像法解題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作圖、識圖、用圖的能力,提升數形結合的思維.
先求出在任意時刻t兩物體間的距離y=f(t),若對任何t均存在y=f(t)>0,則這兩個物體不能相遇;若存在某個時刻t使得y=f(t)≤0,則這兩個物體能相遇.此題運用函數法解答如下.
解:為使兩車不相撞,其位移關系應滿足
代入數據得到
根據二次函數知識可知,若使函數值大于或等于零,其頂點的縱坐標必然大于或等于零,因此代入數據可得
解得
a≥0.5 m/s2
評析:函數法將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進行求解,對學生數學水平有一定要求,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數學與物理相結合的思想.
相對運動法是利用相對運動的知識求解追及相遇問題,通過選擇合適的參考系,簡化物理情境,最終解決問題.在運用此方法時應注意將兩物體相對地面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轉化為相對的物理量.此題運用相對運動法解答如下.
解:設a最小值為a0,此時甲、乙兩車恰好不相撞.以乙車為參考系,則甲車的初速度為v0=10 m/s,以加速大小a0減速,行駛s0=100 m后“停下”,末速度為vt=0.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時間公式有
代入數據解得
a0=0.5 m/s2
則
a≥0.5 m/s2
評析:相對運動法過程簡單,運算量小,但對學生知識水平要求較高,需在扎實并熟練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運用,適用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不做全體要求.
綜上所述,掌握“一個概念先牢記、兩類圖像畫仔細、三條關系來分析、四大方法去解題”的解題步驟與思路,方能以不變應萬變,徹底破解追及和相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