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你對鯨應(yīng)該不陌生吧?它是海洋里的龐然大物。然而鯨的家族很大,有一種體形嬌小的家庭成員大多生活在我國的長江流域,樣子非常可愛,你知道它是誰嗎?它就是被稱為“水中國寶”的白鰭豚。
白鰭豚又叫“淡水海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及錢塘江、鄱陽湖、洞庭湖等水域的一種野生哺乳動物。身長約2.5米,體重約200 千克,背部多為淡藍色,腹部呈白色,全身皮膚光滑油亮。體形如同紡錘,嘴部細長,背上的鰭就像一片小樹葉,胸部的鰭如同兩個小手掌,尾部的鰭從中間平分開來,流線型的身體讓它的時速高達80 千米。
白鰭豚可謂自由泳項目上的“美麗女神”,它有一身光滑細膩的皮膚,手摸上去富有彈性。這身美麗的外衣不亞于自由泳競賽中參賽選手身上那富有彈性的比基尼,極大地減少了在水中游動時的阻力。它的尾鰭均勻地分開,時時掌握著流線型身體游動時的方向并控制著身體的平衡。如果遇到敵情,它能迅速逃離現(xiàn)場,靈活的身子常常讓對手望洋興嘆。
白鰭豚天生長著一對小得不能再小的眼睛,看上去似乎只有筆尖一般大小,與龐大的身軀似乎很不匹配。遇到同伴時,它總是喜歡不停地眨巴眼睛,一會兒又把頭浮出水面,樣子十分可愛。單單從它的頭部找,你幾乎看不到它的耳朵,其實它把耳朵藏在了眼睛下面,僅僅只有針眼那么大,完全讓你發(fā)現(xiàn)不了。
長期以來,由于長江流域的水較渾濁,使得白鰭豚的視力嚴重退化,只能觀察到身邊近處的生物,那它要是受到敵方攻擊怎么辦呢?別急,它的耳朵起了很大的作用。別看白鰭豚的耳朵很小,但它的功能很大,白鰭豚的捕食以及活動主要就靠它來維持。
白鰭豚在水下活動的時候,主要靠發(fā)出聲吶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當它第一次發(fā)出聲音時,會安靜地等待回聲,從而辨別對方是什么生物,與自己有多遠距離。在收到回聲后,隨即發(fā)出第二次聲音,繼續(xù)等待回聲,當收到第二次回聲后,就可判斷出對方的游動速度和方向。白鰭豚就是用這種獨特的聲音,捕捉水里的魚蝦、淤泥里的食物。它還用這種人耳聽不見的高頻音波,聯(lián)系千米之外的伙伴。
長江中下游船只那么多,為什么螺旋槳和機器的聲音白鰭豚幾乎聽不見,有時會撞擊螺旋槳死于非命呢?我們知道動物發(fā)出的超聲波只是動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交流的一種方式,白鰭豚發(fā)出的聲吶無法讓螺旋槳這種沒有生命的物體感知,而機器和螺旋槳發(fā)出的聲音在水里傳播的速度很慢,所以常常會發(fā)生白鰭豚撞擊輪船螺旋槳的事件。
白鰭豚喜歡群居生活。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天氣變得尤為暖和時,正是白鰭豚聚集的時候。它們就像趕集似地聚攏起來,少則幾頭,多則十幾頭,往往停留在一個區(qū)域相互交配。它們在一起打斗,相互追逐,有時會露出水面換氣,看看外面的世界。它們用自己獨特的語言相互交流,憨厚的樣子非常惹人喜愛,江面上常常泛起一陣陣飛騰的浪花。
白鰭豚喜歡聚集在深水區(qū),那里活動場所大,有利于它們出入。有時候也游到淺水區(qū),因為淺水區(qū)魚蝦較多。它們常常選擇在清晨或者黃昏時游向淺水區(qū)進行捕食,到了那里,瞅準目標,不停地張開大口,魚蝦連同江水一齊吞下去。雖然白鰭豚的嘴很大,上下頜有130 多顆牙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在嘴里把魚蝦過濾下肚,隨即把江水吐出。白鰭豚的消化能力很強,一次可吞食約20 千克的食物。要是遇到秋冬季節(jié),魚蝦不怎么出來活動,它們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它們停留在一個地方一段時間后,要是水溫發(fā)生變化,才遷入另一區(qū)域。
白鰭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它們在水里待得時間較長時,常常會把頭頂露出水面呼吸空氣。尤其在夏日里,當天氣發(fā)生變化,暴風(fēng)雨即將來臨之際,由于氣壓較低,它們常常把頭露出水面,有時甚至露出整個背部一起一伏,每隔一兩分鐘換一次氣,有時還會噴出水柱,發(fā)出一聲聲怪叫,好像告訴人們暴風(fēng)雨就要來了。
人類寶寶出生的時候,往往都是頭先從母體里出來,而白鰭豚寶寶的出生就不一樣了。它是尾部先從媽媽的體內(nèi)露出,最后才是頭部,因為只有這樣,小寶寶在出生的過程中才不會嗆到水。出生后的幼豚跟隨媽媽學(xué)習(xí)游泳和捕食技巧。幼豚會被母豚哺乳8~20 個月,通常出生一年后,它們就可以離開媽媽單獨行動了。
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的是,白鰭豚在睡覺的時候也會繼續(xù)游動,甚至每隔十幾分鐘還會在水面上變換游動的姿勢,幾乎是半休息半工作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它們的左右腦是輪流休息的,一邊在休息的時候,另一邊還在工作。當然在休息的時候,稍有風(fēng)吹草動,它們都能察覺。也許這是動物為了生存,預(yù)防天敵來襲的一種方式吧。
白鰭豚是一種恒溫動物,它不需要冬眠。不過到了冬天,它不喜歡拋頭露面,明顯沒有其他季節(jié)那么活躍了。
白鰭豚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被人們稱為“水中國寶”??墒怯捎谌祟悓﹂L江的過度開發(fā)以及江水的污染,導(dǎo)致我們已經(jīng)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身影,它離最終被宣布滅絕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