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霞,杜永紅
(長治市婦幼保健院,山西 長治 046000)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屬于新生兒科中最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同時也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疾病引起新生兒的死亡率高達5%-20%[1]。可發(fā)生在宮內(nèi)、分娩過程中或生后,主要是由于細菌、病毒等感染所致,若是可了解肺炎患兒的具體病原體,可指導臨床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藥物,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新生兒發(fā)生感染性肺炎時,感染病原體可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促進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引起相關炎癥因子水平的改變[2]。本次調查中,觀察并研究肺炎感染新生兒的病原菌特點、相關炎癥指標的檢測情況及X線表現(xiàn),病原菌特點、炎癥指標檢測情況及X線表現(xiàn),為促進患兒的早期康復,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74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患兒為調查組。納入標準:(1)均符合《兒科學》第9版的相關診斷標準[3]。(2)發(fā)病時間均在10-15d內(nèi),臨床資料完全。(3)患兒的家屬均對本研究目的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肺腎等嚴重臟器疾病者。(2)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3)精神異?;蛘哒J知存在障礙者。新生兒科74例明確診斷感染性肺炎的患兒設為調查組,調查組中男39例,女35例;年齡1-28d。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新生兒60例設為對照組,該組男32例,女28例;出生時間2-23d。比較以上兩組調查對象在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病原菌檢測
對74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患兒均進行病原學檢測,主要在入院當日或次日及發(fā)病早期開展標本采集,痰液標本采集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晨起時刻采集痰標本或咽拭子,采集主要是應用一次性的吸痰管,經(jīng)口腔或鼻腔入管旋轉刺激患兒經(jīng)負壓及時將痰液吸出。將吸出的痰液置于無菌試管中且及時送檢,檢測痰液中細菌分布情況。
1.2.2 炎癥指標檢測
采集入院后抗生素治療前患兒的靜脈血1mL,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炎癥因子,分別檢測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與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PCT采用雙抗體夾心法及配套設備檢測 。血常規(guī)(WBC)用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設備檢測。檢測指標正常參考區(qū)間為: CRP<10mg/L、PCT<0.05ng/mL(研究顯示:PCT濃度值<0.5ng/mL預示出現(xiàn)嚴重膿毒血癥和或感染性休克的風險較低)。炎癥指標的檢測均是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3 X線檢查
采用DR機(美國GE)對新生兒進行胸部攝片,攝片具體參數(shù):管電流:2.0-3.0mA/s,管電壓:40~45 kV,焦-片距離 100cm,攝片比例:l:1,固定肩部,防輻射材料遮蓋其他部位, 短時間投照。危重患兒采用床旁攝片。
觀察分析調查組74例感染患兒的病原菌分布及X線表現(xiàn)特點;比較感染調查組與對照組各項炎癥指標水平的差異。
使用SPSS 20.0軟件做統(tǒng)計學結果分析,以相對數(shù)表示計數(shù)資料,即“[n/(%)]”,應用“χ2”完成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完成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74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兒中,結果顯示陽性致病菌60例,檢出病原菌株數(shù)82株,總的陽性率為81.08%(60/74)。分離出的致病菌中,大腸埃希菌24株(29.27%),肺炎克雷伯菌12株(14.63%),銅綠假單胞菌10株(12.20%),流感嗜血桿菌9株(10.92%),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均6株(均7.32%),鮑曼不動桿菌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2株(均2.44%),其他 (如陰溝腸桿菌、粘質沙雷菌、產(chǎn)氣腸桿菌及糞腸球菌等)6例(7.32%)。
表1 病原菌分布情況
對比兩組患兒外周血各項炎癥指標檢測情況,調查組74例感染性肺炎患兒在血WBC、PCT、CRP水平上顯著高于對照組60例非感染的新生兒,對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調查組與對照組炎癥因子比較(±s)
表2 調查組與對照組炎癥因子比較(±s)
組別 CRP(mg/L) PCT(ng/mL) WBC(×109/L)調查組對照組25.12±6.621.98±0.331.92±0.670.05±0.0316.20±5.399.78±2.54注:對照組比較, P<0.05
新生兒肺炎臨床表現(xiàn):本次調查中,74例新生兒肺炎患兒,出生時多存在窒息史、早產(chǎn),合并胎膜早破、產(chǎn)程延長、分娩時操作過多,或窒息復蘇及呼吸機輔助通氣,或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等?;純憾鄶?shù)臨床癥狀及體征不典型,出現(xiàn)氣促、呻吟、發(fā)紺、呼吸困難或不規(guī)則、體溫不穩(wěn)、哭聲低下、反應差等。
胸部X 線的診斷正確率:經(jīng)整理臨床及影像學資料,經(jīng)X線平片檢查正確診斷的新生兒肺炎64例,診斷正確率為86.5%。
胸部X線表現(xiàn)特點:具有多樣性,其中以支氣管肺炎表現(xiàn)為主45例(主要為肺部紋理紊亂增多、模糊及沿肺紋理分布的小病灶影, 占60.8%) ,雙肺多發(fā)點狀或小片狀密度增高影較為多見, 可見空氣支氣管征, 肺炎大病灶表現(xiàn)14例(主要為多發(fā)的較大斑片狀密度增高影),存在間質性肺炎表現(xiàn)4例, 出現(xiàn)顆粒狀陰影13例,出現(xiàn)心影后密度較高2例,伴局限性肺氣腫5例,合并氣漏征3例。新生兒肺炎各種X線表現(xiàn)可以單獨或合并存在,部分患兒隨病情進展變化較快,對于X線平片漏診或無法確診的肺炎可進一步CT檢查以明確。
新生兒肺炎根據(jù)不同的疾病病因可分為:新生兒吸入性肺炎和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前者即新生兒吸入性肺炎,是由于新生兒吸入羊水、胎糞或乳汁后引起呼吸道機械性阻塞及肺組織化學性炎癥反應或繼發(fā)感染(其中,吸入胎糞是臨床最常見的新生兒吸入性肺炎,為胎兒宮內(nèi)或娩出時吸入較多含有胎糞的羊水引起,據(jù)統(tǒng)計出生時羊水糞染的機率為9%-23%左右,多見于足月及過期產(chǎn)兒)。
而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臨床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主要可發(fā)生在產(chǎn)時、產(chǎn)前或生后,由細菌、病毒及真菌等不同的病原體引起。產(chǎn)時感染的常見病原體為以革蘭陰性桿菌多見,產(chǎn)程中消毒不嚴格、相關操作或檢查過多可能增加感染機會,發(fā)生胎膜早破、胎兒宮內(nèi)窘迫,分娩時的產(chǎn)程延長、合并絨毛膜羊膜炎及生殖系統(tǒng)感染等,均可導致胎兒娩出時發(fā)生感染;產(chǎn)前感染的病原體以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等病毒為主,妊娠期細菌、原蟲等也可經(jīng)胎盤感染胎兒;而出生后感染途徑包括呼吸道感染、血行感染及醫(yī)源性感染等。
感染性肺炎病因主要是由細菌、病毒等經(jīng)口鼻侵入到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性肺炎。針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若在早期確診患兒病情并予以針對性治療干預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患兒的病情,極大地提高患兒的生命安全及健康[4];從而降低新生兒死亡率。但從具體情況來看,感染性肺炎的患兒,在感染早期臨床癥狀與體征上并無特異性,這樣使得從臨床表現(xiàn)上判定疾病存在一定難度。既往研究報道發(fā)現(xiàn),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同炎癥因子存在緊密相關性,因此將炎性因子水平的檢測作為評價標準,同時結合臨床癥狀體征與胸部X線表現(xiàn)及病原學檢查,對于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診斷及預后具有積極作用,從而指導疾病的早期治療,提高診斷治愈率。
本次調查中,分析74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病原菌情況,結果顯示60例患兒病原菌檢測陽性,檢出病原菌株數(shù)82株,其中占比最高的主要是革蘭陰性菌(如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新生兒機體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尚且不完善,機體防御能力較差及免疫力低,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病原菌易于繁殖,使得新生兒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較高[5]。近年來,隨著新生兒科救治水平的提高(較多極早期早產(chǎn)兒的出現(xiàn)),醫(yī)源性感染較前有上升趨勢,其原因與以下情況密切關聯(lián):如相關器械(嬰兒暖箱、吸引器、霧化器、氣管插管等)清潔消毒不嚴,部分人員無菌觀念不強、手衛(wèi)生執(zhí)行不到位,輸入污染的液體等,均可致新生兒感染機率增加;有創(chuàng)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也可引起相關性肺炎。本次調查中醫(yī)源性感染4例,其高危因素包括出生體重過低(<1500g)、住院時間過長(早產(chǎn)兒)、長期靜脈營養(yǎng)、機械通氣(氣管插管3天以上),多種侵入性操作等。
新生兒肺炎影像輔助檢查上,胸部X線平片因投照劑量小、 且檢查費用低,診斷準確率較高,為新生兒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對于X線平片漏診或無法確診的肺炎可進一步進行CT檢查以明確診斷。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新生兒各種炎癥指標檢測方面,在血WBC、PCT、CRP水平上,肺炎感染調查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存在明顯炎癥反應,因此可將檢測炎癥因子作為評價疾病的重要參考。WBC升高合并中性粒細胞升高,常提示急性細菌性感染;但重癥感染時WBC可降低。PCT本質上屬于一種無激素活性的糖蛋白, 其在機體發(fā)生嚴重全身性細菌感染或真菌感染時迅速上升,升高程度與感染發(fā)生的嚴重程度、患者預后有關,而在病毒感染時PCT水平不會升高,PCT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活躍程度,因此測定PCT水平主要作為一個急性的參數(shù),臨床主要針對細菌性與非細菌性感染炎癥進行鑒別[6],細菌感染后PCT增高較早,有效抗生素治療后迅速下降,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CRP主要是機體在受到感染、組織損傷后血漿中急劇升高的蛋白質,主要起到激活補體以及加強吞噬細胞吞噬的作用,消除侵入體內(nèi)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損傷情況,在機體天然免疫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CRP本身可直接參與到炎癥、動脈硬化等疾病中,在急性感染6-8小時后即上升,感染控制后可迅速下降;臨床中常將這一指標的檢測作為評估炎癥反應的關鍵因子。
綜上所述,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常見病原菌主要為革蘭陰性菌如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發(fā)病早期各種炎癥指標聯(lián)合檢測(血WBC、PCT、CRP等),結合胸部X線表現(xiàn)及病原學檢查,早期為疾病進行診斷以提供重要的依據(jù),對于早期治療及控制病情發(fā)展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