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曉霞,葉志英,葉麗
(四川綿陽四0四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及卒中后焦慮(post-stroke anxiety,PSA)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研究顯示[1-2],PSD的發(fā)病率為20%~60%,而青年腦卒中后PSD發(fā)病率高達70.8%,PSA高達83.3%,導致的危害嚴重。團體認知行為治療(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利用團體來降低個體對癥狀的焦慮與抑郁水平、增加社會支持,同時通過團體體驗與分享增強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控制能力和信心,且GCBT較個體認知行為治療而言更高效、省時、經(jīng)濟[3]。因此,本研究以伴有焦慮抑郁的青年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GCBT干預前后其焦慮抑郁改善情況,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青年卒中后焦慮抑郁的患者(18~44 歲)45例,排除3例,入組42例,平均年齡(36.56±4.67)歲,男28例,女14例。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44歲之間;②確診為腦卒中,經(jīng)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包括腦梗死、腦出血及SAH),且首次腦卒中發(fā)病患者;③經(jīng)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評估存在抑郁焦慮的青年卒中患者;④患者意識清楚,且本人與家屬均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能夠正常交流溝通。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并發(fā)癥或者其他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疾??;②有精神疾病或者有嚴重溝通障礙者。所有患者按干預方式不同按1:1對照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例。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觀察組增加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時間為8周,6-8人組成一個治療小組,治療時間為每2周1次,每次2h,共4次,由參與治療干預的臨床工作人員、志愿者病友組成認知行為干預團隊,對患者進行認知的提升、行為的干預、個性化的心理疏導,主要內(nèi)容包括①建立關系,了解患者心理特點;②認識疾病、心靈溝通;③心理疏導,共情交流;④學會管理和處理負面情緒(見表1)。
表1 青年卒中患者GCBT干預方案
1.2.2 評估方法
治療前由醫(yī)務人員對兩組患者進行
HAMD(本研究采用24項版本)與HAMA(本研究采用14項版本)、簡明健康狀況調(diào)查表(SF-36)、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四種量表進行評定。在治療期間的第 5、8 周末采用 HAMD、HAMA 量表評價團體認知行為治療效果,在 8 周末采用 SF-36、NIHS評價患者神經(jīng)功能。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Excel 2016 建立數(shù)據(jù)庫,運用SPSS 2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各組件構(gòu)成比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評分對比,治療前:HAMA觀察組 (27.51± 3.21)、對照組 (27.78± 3.49),HAMD觀察組(28.85±4.32)、對照組(28.73± 4.87);5周后:HAMA觀察組(20.71± 3.18)、對照組(22.53±3.22),HAMD觀察組(21.73±3.65)、對照組(23.71±3.78);8周后: HAMA觀察組:(11.54±3.12)、對照組(15.78± 4.23); HAMD觀察組(12.34±3.71),對照組(15.93± 3.22);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后,HAMD、HAMA 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組別 HAMA HAMD治療前 5周后 8周后 治療前 5周后 8周后觀察組 27.51±3.21 20.71±3.18 11.54±3.12 28.85±4.32 21.73±3.65 12.34±3.71對照組 27.78±3.49 22.53±3.22 15.78±4.23 28.73±4.87 23.71±3.78 15.93±3.2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 NIHSS 評分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均升高,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均降低,觀察組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SF-36 NIHS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7.37±3.87 91.76±3.26 22.37±2.78 11.21±3.01對照組 67.53±4.01 85.14±3.72 21.89±3.72 13.13±2.14
目前,卒中在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nèi)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成為全球第一位致死性疾病和主要的致殘性疾病[4,5]。2017年《中國卒中流行病學調(diào)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目前每年約有 250 萬例新發(fā)卒中病人,青年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占全部腦卒中的10% 左右[6,7]。青年正是人生中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在家庭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Clriki[8]等認為,致殘程度高者發(fā)生卒中后PSD、PAS的風險高,因此,對患者產(chǎn)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在青年患者中往往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Bartoli F, Di Brita C, Crocamo C[9]等認為PSD 、PAS是腦卒中后功能恢復不良的主要風險因子,甚至增加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卒中后致殘、睡眠、認知障礙、康復效果差以及社會功能減退與PSD 、PAS密切相關。
因此,青年卒中后的PSD 、PAS有效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在除了應用藥物治療外,心理層面的干預及疏導對卒中的預后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10]。既往針對青年卒中患者的認知行為治療報道較多,但團隊認知行為治療在青年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少見,本文基于團隊為基礎,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充分發(fā)揮集思廣益的特點,強調(diào)患者之間的交流,通過病友擔任指導員的方式,他們之間更能感同身受,切身體會,互相理解和鼓勵,減輕青年卒中患者不良情緒,幫助重新審視生命,積極面對卒中后的生活。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8周后的 HAMA評分、HAMD 評分、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團隊認知行為治療能有效緩解青年卒中后抑郁焦慮情緒。本項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樣本量較小、干預的時間較短、認知功能的評估不全等等,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進。
綜上所述,團隊認知行為的干預方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益、易接受的特點,能有效改善青年腦卒中患者的不良情緒,有助于改善預后。目前,GCBT應用越來越具有廣泛,在意外創(chuàng)傷截肢患者、伴發(fā)PSD 、PAS糖尿病等等患者中的應用均取得較好成果[11,12],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青年卒中病因研究的深入,預防疾病能力的提升,先進診療技術(shù)的應用,將降低青年卒中的發(fā)病率、死亡率以及致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