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春艷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 副教授(通訊作者)
劉新科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 碩士研究生
國營鄭州第三棉紡織廠(簡稱鄭州國棉三廠)是我國國民經濟在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興建的大型棉紡織企業(yè)[1]。1954 年建設鄭州國棉三廠的同時,在其生活區(qū)建設了與之相匹配的居住建筑。該批居住建筑同時融合了當時中國建筑與前蘇聯(lián)建筑的特點,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目前,對于住區(qū)居住建筑平面的研究,俄羅斯、歐美、日本等國家與地區(qū)走在前列,國內起步較晚,且上海、廣州、東北等地區(qū)又早于西安、鄭州等內陸城市。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住宅成套標準設計、影響住宅平面變化因素、住宅建筑平面設計的原則與要點、集合住宅發(fā)展歷程及其規(guī)律、不同類型住區(qū)特征等方面[2-7]。對于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qū)居住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造更新策略、再生利用構想、保護與再利用模式、前蘇聯(lián)影響下的生活區(qū)建設和生活區(qū)空間格局演進等方面[8-12]。而對于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qū)居住建筑平面演進方面的研究,依舊具有探討的空間,因此探析其建筑平面的演進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采用文獻整理、實地調研、建筑測繪等方法,通過深度挖掘居住建筑平面演進的影響因素,探析其演進過程,深度解析居住建筑平面的發(fā)展脈絡。
鄭州國棉三廠位于鄭州市中原區(qū),其生活區(qū)與廠區(qū)相毗鄰,且位于廠區(qū)的南面。本文研究區(qū)域范圍為北依棉紡西路,南臨建設西路,西與鄭州國棉一廠生活區(qū)隔桐柏北路為臨,東與鄭州國棉四廠生活區(qū)搭界(圖1)[13]。由于1990 年前的居住建筑面臨著保留、改造與拆除的境遇,為了記錄歷史發(fā)展資料,本文將研究時間范圍定為從建設初始的1953 年到發(fā)展時期中的1990 年。
在這個時間段居住建筑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由圖2 可以看出,從1955—1990 年,全廠房屋建筑面積整體呈遞增趨勢。其中1955—1977 年間增長比較緩慢,約20 年增長27.8%;1977—1990 年增長較快,約10 年增長77.3%。居住建筑面積呈現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其中,1955—1966 年間呈現減少趨勢,但變化比較小,約10 年減少1%;1966—1990 年間呈增長趨勢,其中1966—1977 年間增長比較平緩,約10 年增長24.6%,1977—1990 年間增長比較迅速,約10 年增長98.5%。從居住建筑面積與全廠房屋建筑面積占比看,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其中1955—1966 年間下降比較緩慢,約10 年下降2.71%;1966—1977 年間上升比較平緩,約10 年上升1.01%;1977—1990 年間上升比較迅速,約10 年上升5.54%[14]。
圖1 總平面圖
圖2 鄭州國棉三廠建筑面積的變化趨勢(1955—1990)
影響居住建筑發(fā)生變化的因素有哪些呢?從鄭州國棉三廠居住建筑的形成到發(fā)展,在不同時期,影響演進的主要因素也不盡相同。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建設初期(1953—1957 年):主要受國家政策導向和前蘇聯(lián)有償援建的影響;發(fā)展I 期(1958—1977 年):主要受居民需求的影響;發(fā)展II 期(1978—1990 年):主要受住房制度改革的影響。
表1 建設初期平面的形成(模數網格法)
表2 發(fā)展I 期平面的形成(模數網格法+基本間設計法)
表3 發(fā)展II 期平面的形成(基本間設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的政策導向是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建設。由于當時國內積貧積弱,在以毛澤東主席為中心的中央政府的努力下,1953 年成功爭取到了前蘇聯(lián)的有償援建。為了適應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對洛陽、西安、蘭州、包頭等8 個城市進行了規(guī)劃,并對鄭州等150 個城市和工人鎮(zhèn)進行了全面規(guī)劃[15],在鄭州主要建設了棉紡廠、紡織印染廠、熱電廠等工業(yè)設施。在建設各類工業(yè)廠房的同時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與工業(yè)相配備的生活區(qū)的居住建筑也在同期建設。在這雙重因素的影響下,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qū)居住建筑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隨著鄭州國棉三廠的大力發(fā)展,職工人數迅速增加,職工家庭人口也隨之增長。此時,原有的住房數量已不能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增加建設量;另一方面要對原有住宅進行改造。由于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qū)建設初期預留了擴建的空間,因此此時期主要采取增建居住建筑的方法用以滿足居民住房需求。
從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就開始了對住房制度改革的探索,不但增加住房投資力度,而且加快住房建設速度。其中1982 年設計了“三三制”(即由政府、企業(yè)和個人各承擔1/3)的補貼出售新建住宅方案,并在鄭州試點;1987 年,鄭州國棉三廠采取“公建民助”(即由政府、企業(yè)建房或供給建筑材料,個人投資、投料或投工的聯(lián)合形式)的集資辦法建青工樓。由此,鄭州國棉三廠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住房數量進一步增加。
在國家政策導向和前蘇聯(lián)有償援建、居民需求、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響下,使得鄭州國棉三廠居住建筑在面積、層數、平面形式、功能等方面發(fā)生著變化。
在建設初期,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qū)主要借鑒與采用前蘇聯(lián)工業(yè)化住宅設計的基本方法建設。該方法是運用模數網格法,依據每戶的建筑面積,首先計算出需要模數小格的數量,利用模數小格給出不同的方案,作為標準套型;然后由標準套型組合成單元平面;再由單元平面拼聯(lián)成房屋平面[16]。在這一時期,主要建設了單身宿舍(5 棟)和眷屬宿舍(32 棟)兩種類型的居住建筑。單身宿舍為通廊式,內走廊單間房型,房間為單朝向,多戶共用公共盥洗間和廁所,在走廊支起簡易爐灶作為廚房,臥室承擔多種功能,如睡眠、起居、會客、用餐、儲藏等。由于這種宿舍現已被拆除,所以不作為本文的研究重點。
眷屬宿舍為單元式,層數均為三層,屬于低層住宅;平面形式主要有 字型、U 字型和一字型等。從表1 中可以看出,眷屬宿舍根據居住標準的不同分為一室、二室、三室三種類型,共六種標準套型,分別以“子、丑、寅、卯、辰、巳”命名。套型的朝向包括單朝向、雙朝向和多個朝向,由于主要采用周邊式布局,故多為南北向套型和東西向套型。由于當時引進了前蘇聯(lián)的定額指標體系,前蘇聯(lián)住宅定額為人均居住面積9m2,而中國實際人均居住面積為4m2左右。因此,在實踐中執(zhí)行了“合理設計、不合理使用”的住房政策,造成原本為一戶使用的套型供幾戶使用[17]。因此,在一室套型中,只有一戶單獨使用;而在二室和三室套型中,需要2 ~3 戶共同居住在一個套型中,每戶只有一個居室,共用廚房與廁所。居室功能較為復合,除了睡眠,還有起居、會客、用餐、儲藏等功能,因此沒有獨立的起居空間。眷屬宿舍大多數為多單元組合型,一梯三戶或四戶(實際為一梯六戶或八戶),如棉紡西路64 ~67號樓,四個單元拼接,一梯三戶或四戶(實際為一梯六戶或八戶);綠化西街7 ~8 號樓,兩個單元拼接,一梯四戶(實際為一梯八戶)。但也有獨立單元型,如棉紡西路63 號樓,該宿舍作為高級干部居住樓,一梯五戶(實際為一梯五至十戶),分為三種套型,均為二室的套型,有廚房、廁所,無客廳,僅梯段平臺處有陽臺。
在發(fā)展I 期,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qū)仍有少量的建筑采用模數網格法,延續(xù)上一階段的建設方式。隨著我國住宅建筑向住宅標準化方向發(fā)展,逐步運用以統(tǒng)一模數制和參數為基礎的基本間設計法進行建設:首先將基本間拼成標準套型,然后將標準套型組合成單元平面,最后將單元平面拼聯(lián)成房屋平面[16]。在這一時期,建設的住宅樓均為單元式,層數多為四層,少數為三層,屬于以多層住宅為主,低層住宅為輔的建設模式;平面形式主要有U 字型、一字型和L 型。從表2 中可以看出,除了原有的一室、二室、三室等“整室”套型外,又出現了一室半和兩室半等“整室+半室”套型,且在套型中出現了穿套的現象,套型的朝向以南北向為主,東西向為輔。居住模式仍然沿用“多戶一套”的情況,居室功能復合,沒有獨立的起居空間,共用廚房和廁所,但陽臺得到了發(fā)展。住宅樓均為多單元組合型,一梯三戶或四戶(實際為一梯五戶、六戶或七戶)。如綠化西街41、58、59 號樓,三個單元拼接,一梯三戶(實際為一梯五戶或七戶);棉紡西路76 ~79 號樓,四個單元拼接,一梯四戶(實際為一梯六戶);綠化東街31 ~34 號樓,四個單元拼接,一梯三戶或四戶(實際為一梯五戶或六戶)。
圖3 不同年份鄭州人均居住面積、全國人均居住面積(m2)對比
在發(fā)展II 期,鄭州國棉三廠生活區(qū)采用基本間設計法建設居住建筑。住宅樓均為單元式,層數多為五層、六層,少數為八層,屬于以多層住宅為主,中高層住宅為輔的建設模式;平面形式主要有U 字型、一字型、L 型和凸字型等。從表3 可以看出,主要為一室、二室、三室的標準套型,由于主要采用行列式、點式布局,因此套型的朝向以南北向為主,東西向為輔。在這一時期,由于住房標準的提高,由“多戶一套”模式轉化為“一戶一套”模式,每戶都擁有獨立的廚房和廁所,房間功能進一步被細化,出現了具有起居、會客、用餐功能的小方廳,達到了餐寢分離的目的,且陽臺得到了普及。住宅樓大多數為多單元組合型,一梯三戶。如綠化東街26 ~30 號樓,五單元拼接,一梯三戶;向榮街43 ~46 號樓,四單元拼接,一梯三戶。但也有獨立單元型,一梯三戶或六戶。如綠化西街27號樓,一梯三戶;向榮街53號樓,一梯六戶。
在1953—1990 年這段時期里,從人均居住面積上看[18-22](圖3),全國人均居住面積整體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建設初期、發(fā)展I 期呈減少趨勢,發(fā)展II 期呈增加趨勢),且發(fā)展II 期增加幅度(86.1%)>建設初期減少幅度(11.1%)>發(fā)展I 期減小幅度(10.0%)。鄭州人均居住面積整體呈增加趨勢,且增加幅度發(fā)展II 期(103.8%)>發(fā)展I 期(39.2%)>建設初期(24.1%)。在接近1978 年前的某時間點時,鄭州人均居住面積=全國人均居住面積。在這一時間點前,鄭州人均居住面積<全國人均居住面積。在這一時間點后,鄭州人均居住面積>全國人均居住面積。由此可見,鄭州人民的居住條件由最初的落后于全國平均標準,經過逐年穩(wěn)步提高,在20 世紀70 年代末期達到并趕超全國平均標準。
居住建筑在層數上逐步增加,由建設初期的低層住宅,向發(fā)展I 期的以多層住宅為主,低層住宅為輔發(fā)展,再向發(fā)展II 期的以多層住宅為主,中高層住宅為輔發(fā)展。在平面形式上逐漸增多,由建設初期的 字型、U 字型、一字型等,到發(fā)展I 期增加了L 字型,再到發(fā)展II期增加了凸字型。在套型朝向上,由“南北向與東西向相當”,逐漸向“以南北向為主,東西向為輔”發(fā)展。
在居住模式上(表4),由建設初期和發(fā)展I 期的“多戶一套”向發(fā)展II 期的“一戶一套”進行轉化。在居住功能上,隨著居室數量的增加,居室功能由復合型向單一型進行轉化,起居廳開始出現;隨著套型模式的標準化,廚房和廁所由公用向私用轉化;陽臺空間逐步得到普及。但在這一時期,電梯仍然沒有出現,雖然在發(fā)展II 期出現了八層高的住宅樓,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并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電梯服務設施。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鄭州國棉三廠居住建筑的平面演進主要受國家政策導向和前蘇聯(lián)有償援建、居民需求、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通過系統(tǒng)地梳理其在建筑平面方面的發(fā)展脈絡,記錄其演進歷程,一方面對工業(yè)住區(qū)居住建筑平面的形成與發(fā)展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為工業(yè)住區(qū)居住建筑的適應性更新尋求內在的機制,以便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
圖表來源:
圖1、圖2、表4:作者結合參考文獻[14]繪制
圖3:作者結合參考文獻[18][19][20][21][22]繪制
表1:作者整理參考文獻[10][11]改繪
表2、表3:作者自測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