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洪
(豐城市河道堤防管理局,江西 宜春 331100)
贛江為鄱陽湖中的第一大河,更是長江水系中的主要支流之一,全河長度是766 km,從南至北,橫穿豐城市。該市的城西區(qū)域,屬于本市的規(guī)劃用地,基于該區(qū)域的地勢特點與贛江的水情變化,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洪治理。
按照堤頂高度和堤身土質情況、項目性質等,整體被分成五段。具體來說,A段主要是粉質黏土以及粉質壤土;B段曾由于汛期行洪,被挖除,所以并無防洪堤;C段的構成土壤主要有粉質土壤及黏土、粉細砂;D段是粉細砂與粉質壤土;E段原本也沒有防洪堤??偟膩碚f,老堤整體架構松散,而且土質也有較多類型,成分不同。另外,其中的粉細砂,透水效果較佳,遇到汛期,其堤身容易出現(xiàn)滲漏的問題。該河段曾在洪水期,出現(xiàn)水位超過堤頂的情況,導致不得不通過破堤的方式行洪。豐城市的河西區(qū),整體地勢偏低,需要借助防洪堤,構成全面的保護圈,以抵擋贛江對其造成的威脅。建設防洪堤護岸,不僅能阻斷洪水災害,還在對應保護區(qū)中,建搭配排澇渠系等,以提升整體的排澇減災效果。根據相關施工規(guī)范,要求護岸圍堰的擋水導流,其標準設定是每3~5 a遇一次洪水,結合該項目的相關導流標準,確定枯水期的對應標準是三年。
其一,深泓線,在河段兩岸有低丘以及大堤,使河床的寬度得到有效控制,整體岸線比較穩(wěn)定。在此河段中,存在四處迎流沖頂段。一直以來,豐城市的深泓線,其變化程度并不明顯。其二,灘槽方面,在近些年,豐城區(qū)域的河段岸線還是比較穩(wěn)定,但在灘槽上出現(xiàn)比較突出的沖淤情況,在局部彎道會有沖退的問題,而鑒于左岸存在崗地,自身的抗沖擊水平較高,和右岸相比,受到沖刷而出現(xiàn)后退的程度較小。結合深槽等高線的實際情況來看,豐城河段的總體狀態(tài)是沖刷問題。其三,河道沖淤情況。豐城河段的主要沖淤表現(xiàn)是上游河槽,沒有過多變化,在右岸的邊灘區(qū)域,存在沖刷下切的情況,深度在4 m左右。而豐城的老城區(qū),深槽的沖刷深度大概在1 m以上,而且左岸的沖刷問題相對嚴重,可達到2 m左右[1]。
結合贛江在豐城區(qū)域的河段情況來看,河道雖然存在沖刷及沖淤的問題,但在斷面與河床方面的變化均不大。而在后續(xù)的治理中,植被覆蓋率增加,水土流失問題有所減緩。但在河段中實施的采砂情況由于治理問題,均會給深泓線和斷面造成影響。
在護堤地的縱向和堤防的方向相同,由堤防逐漸往上下游延伸,大約30 m的位置。而護堤地橫向標準,是由內外邊坡腳線為起點,各自標準:臨水的一側是20 m;背水一側是10 m。堤身部分需要關注其縱向位移、水位以及表面情況。在堤防項目上,運用到的生物處理事項,包含護堤林帶與草皮等。在防洪堤的設計處理中,將百歲圍堤作為整體的基礎,將部分堤線采取后退處理,按照新城區(qū)的防洪要求,堤頂寬度設定是6 m。根據贛江在該市的老城區(qū)左岸情況,需要采取提升行洪水平的治理修建方法,以此弱化防洪堤的不良影響。綜合來看,防洪堤項目的整體建設級別是4級,而防洪標準是20 a。根據各泵站的情況,在龍頭山泵站,項目建筑物等級是3級[2]。
3.2.1 堤身結構
按照原本的高度與堤身土等情況,分成五段。在A段中,其頂部高程在29.35~30.83 m;堤底的高程在3~4 m;堤頂處的寬度在4~6 m左右。在堤身護岸的兩側,均是莊稼地。在B段中存在殘缺的堤身,填土材料是分支壤土,其厚度在4 m左右,該處的地面高程在27.3 m左右。同時,在此段中,還存在沒有堤身的情況,高程在23.3 m上下。并且經過測量,新的岸線和原有岸線相比,其在向北轉移,最大幅度達到60 m左右。C段原本的舊堤頂,高程是27.63~30.21 m;堤底則是有24.0~25.5 m上下;堤身高度是3~5 m;堤頂寬度大約在6~10 m之內。D段的堤頂高程是27.79~29.38 m;堤底的高程在24.0~25.5 m上下;堤身為3~4 m;堤頂寬度和C段相同,整體坡度起伏不大。E段沒有護岸堤壩,其地面高程是20.2~25.9 m,全段地勢高度差最高在7 m左右。
3.2.2 土體性質
按照相關試驗結果來看,其一,粉質黏土的含水量在27.7%左右,且液性指數是0.38,呈現(xiàn)出可塑狀。另外,其壓縮系數是0.32 MPa-1,其壓縮性可達到中等級別,壓縮模量在5.95 MPa。標準貫入試驗中,得到的承載力結果是160 kPa,其的滲透情況是。其二,粉質壤土,其天然含水比例在26.4%左右,液性指數同樣是0.38。根據對于壓縮相關參數上的分析,可判斷其屬于中等的壓縮性土體,另外,對于承載力方面,建議值是170 kPa,而滲透表現(xiàn)結果是。其三,粉細砂,整體比較松散,而且土質并不均勻,其的透水能達到中等級別,承載水平是130 kPa。結合實地測量與試驗分析,對于堤身土體的整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堤身土體的物理力學建議值(部分)
結合實地測繪結果,原本的堤頂高程在27.63~30.38 m,堤身高度是3~5 m,堤頂的寬度是4~10 m。根據現(xiàn)場鉆探,確認其土體類型。總的來說,可歸納出兩項主要治理方向。一方面,堤身的高度以及部分河段的內外邊坡比值、堤頂的寬度,三者均不符合有關標準,使得護岸堤身的結構,在穩(wěn)定性上略有欠缺,而且在局部大堤,還有脫落的問題。另一方面,贛江汛期中,土體中的粉細砂,有滲漏的情況,對護岸的穩(wěn)定性,有較大的影響。
3.2.3 堤基設計
按照城西的防洪治理項目,河段地層巖性情況,選擇地質結構。當前可用的地質結構有三類,首先是單一結構,堤基土質是砂礫石以及砂,在此之上覆蓋一層厚度不足2 m的黏性土。其次是雙層結構,第一層上面是黏性土,厚度通??刂圃?~5 m以內,而下面還是砂礫石或者為砂;第二層與第一層的土質相同,但其中的黏性土層的厚度超過5 m。最后是多層結構,上部屬于極為復雜的組合情況,包括淤泥質土、粉質壤土、黏土等,外觀形成透鏡體,而且每類土質的鋪設厚度不會超過2 m。而在下部設置的是砂礫石[3]。
結合相關要求規(guī)定,土體本身的物理力學指標和壓縮性等,最終都取均值。而抗剪強度中,最大內摩擦角平均是0.85到0.9;凝聚力平均值是0.5~0.6。根據有關項目的建設經驗,最終得到的建議值,如表2所示。
表2 堤基土體的物理力學建議值(部分)
3.2.4 治理方案
按照城西防洪的項目規(guī)劃,針對百歲圍堤實施全面加固及改建。最終確定的結果是:堤頂寬度是6 m,其的內外邊坡,比例是1:3,鑒于防滲方面的考量,在迎水一側,填料選擇混凝土材料,而在背水的一側,運用草坡護坡。按照前期的試驗分析研究,總結出四個堤線方案。
(1)順著百歲圍堤的原有堤線,將缺口部分進行封口處理,堤線的長度在11 km左右。
(2)在蔡家繩灣的凸咀段,長度超過1 km的堤線,最多后退200 m左右,其余部分依舊保持堤線原本的狀態(tài)。
(3)在河道較窄的區(qū)域,長度在3 km左右,最多后退400 m左右,其余保持原狀。
(4)在贛江左岸,凸咀段的河段,長度在1.8 km 左右,最多后退在350 m左右,并且從新居村到繩灣村之間的堤線,后退100 m左右,其余使用百歲圍堤原本的堤線。鑒于行洪補償的問題,在凸咀段區(qū)域進行疏浚,擬作業(yè)高程在20 m左右。為分析治理項目設計結果,在防洪、主要建筑物與河勢等方面的影響,結合上游區(qū)域采取的各類防洪調度,確定的試驗水文參數如表3所示。
表3 試驗水文參數
根據試驗結果顯示,在對于各種頻率的洪水中,在沒有開始治理的情況下,試驗狀況是:在被部分路段的阻水干擾下,100 a以及50 a的洪水頻率下,左岸缺口區(qū)域和百歲圍堤有滿溢水體的問題,分流量一般在來流量的9%左右。在20 a以及10 a的洪水頻率下,如果遭遇洪水期,過流現(xiàn)象集中在缺口位置,而分流量占來流量的7%左右。由此可以判斷出,在贛江汛期中,百歲圍堤的分流能力并不高。
在水位情況方面,按照試驗結果顯示,在四類水文環(huán)境中,完成治理項目施工后,以往處于缺口區(qū)域的分流量,來到主槽位置,過流程度也有所減輕,造成項目河段的局部出現(xiàn)壅水情況,而其在不同洪水頻率中,水位都出現(xiàn)壅高的情況。另外,治理項目對于水位壅高的情況,由于具體采取的方案差異,出現(xiàn)一定的波動,壅水數值相對偏大的是從鐵路大橋到新洲的河段。不同治理方案中,壅水的數值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治理項目對水位影響狀況
在流速方面的變化,結合試驗情況來看,城西防洪堤完工后,由于其左岸情況有所調整,上游區(qū)域被壅水干擾,流速逐漸下降,治理項目周邊的水體流速也發(fā)生變化,而且下游流速也隨之減慢。此治理項目在流速上的影響,重點體現(xiàn)在從鐵路大橋到新洲的部分,因為缺口位置被封堵,再加上項目的導流與水位壅高的作用,在左側的近岸區(qū)域,流速下降的幅度相對明顯,而且在主流區(qū),其表面水體流速也呈現(xiàn)下降的狀態(tài),河道整體流速都降低。反觀凸咀段,鑒于方案四的設計,將堤線進行后退處理的同時,還采取疏浚施工,讓水體流動更為通常,讓治理之前的水流頂沖問題,得到減輕,所以說,和其余幾個設計方案比較,河道過流水平表現(xiàn)更佳。在該市老城區(qū)中的束窄區(qū)域,流速變化情況,由于治理設計的堤線后退差異,略有不同。在方案四中,流速加快幅度相對偏小。在河道的右岸,由于受到左移的作用,使得頂沖程度出現(xiàn)減輕的趨勢,而且近岸的流速也有降低,在劍邑大橋的下游區(qū)域,并未因為治理項目,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經過治理項目處理后,左岸堤線實現(xiàn)完整連接,加之局部堤線后退,從蔡家到劍邑大橋之間,水流動力軸線發(fā)生較多的波動,并且流線變化程度和水體流量為正相關[4]。在河道比降方面,經過相關試驗探討,項目河段被壅水影響,使得河道比降在不同設計方案下,都和治理前相比,有提高的趨勢,尤其在該市的老城區(qū)上游,其余部分的水面比降也得到提升,并且會在水流量增多中,隨之上升。
防洪堤護岸的設計方案最終確定,利用模擬試驗加分析,明確具體可能產生的影響作用。而對于上述影響問題的控制,可通過適宜的岸線后退實現(xiàn),同時搭配疏浚處理,擴大過流的面積。經過各項參數的比較,設計方案四是相對更好的。
豐城市的贛江河段,因為兩岸節(jié)點和護岸項目的作用,河勢一直是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但由于上游蓄水的問題,使得河段發(fā)生沖淤與變形的問題。而通過防洪治理項目,能提升防洪減災的水平,維系此區(qū)域居民的安全。在治理項目投入使用后,需繼續(xù)強化對河道狀態(tài)的觀測,繼而提高找出問題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