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王小衡
天氣越來越熱,寶寶衣著單薄,裸露的皮膚較多,因此很容易發(fā)生燙傷,尤其是1歲左右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因此,提前做好預防很關鍵!
燙傷是由無火焰的高溫液體(沸水、熱油、鋼水)、高溫固體(燒熱的金屬等)或高溫蒸氣等所致的組織損傷。因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稱為低溫燙傷,如接觸70℃的溫度持續(xù)1分鐘,皮膚可能就會被燙傷;皮膚接觸近60℃的溫度持續(xù)5分鐘以上時,也有可能造成燙傷。
據(jù)統(tǒng)計,被燙傷的主要場所集中在廚房、餐廳和浴室,占到80%以上。
1.廚房:如盛有熱食物的熱容器,存放熱水的瓶子、電飯煲等放在地上,孩子因為摔跤碰倒熱水瓶;孩子在廚房時,從微波爐中取出食物,如開水、熱稀飯或飲料等等。
2.餐廳:就餐桌面上鋪有桌布,如果孩子撕扯桌布,不小心就會將餐桌上的熱水、熱湯傾翻或整桌的熱菜傾倒身上,造成燙傷;喂食時,家長要小心好動的嬰幼兒來搶奪喂食的器具,比如奶瓶、碗之類的。器皿中高溫的東西(茶水、飲料、咖啡)造成燙傷;用杯子接飲水機里熱水的時候,如果杯口離接水口太近,熱水會噴濺到孩子皮膚上面,造成燙傷。
3.浴室:給孩子洗澡時,先放熱水再放冷水;洗澡水調得太熱,而家長卻覺得合適,結果孩子在盆里呆的時間久了,嬌嫩的皮膚被燙得通紅,而且有疼痛和灼燒感;洗澡時,孩子離熱水源太近,不小心被燙傷。
4.其他易被忽視的熱源:經(jīng)過太陽暴曬的吸熱物品、電熨斗、煙頭等。
(1)太陽暴曬的灼傷癥狀通常在4小時后出現(xiàn),在12小時內達到高峰,主要表現(xiàn)為寶寶皮膚發(fā)紅、發(fā)熱和疼痛等。
(2)剛使用過的電熨斗應遠離兒童的視線,防止電熨斗底面光亮吸引兒童用手觸摸造成燙傷。
(3)香煙頭未熄滅丟在地上被寶寶腳踩造成燙傷等。
燙傷的嚴重程度取決于熱力(溫度)和接觸組織的時間。
I度:只傷及表皮?;颊吒械教弁?、哭叫不安、皮膚輕度紅、腫、熱、感覺過敏,表皮干燥;
Ⅱ度:傷及真皮淺層?;颊吒械絼⊥?、感覺過敏,皮膚起水皰,皰皮剝脫后可見創(chuàng)面均勻發(fā)紅,潮濕、水腫明顯。
III度:傷及皮下脂肪、肌肉、骨骼。
溫馨提示:燙傷面積是將燒傷的面積占本人體表面積的百分數(shù)來計算。臨床上,計算燒傷面積最簡單的方法是傷員五指并攏(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兒),其手掌面積即為體表面積的1%。燒傷面積越大,提示病情越嚴重。
生活中,萬一遭遇寶寶燙傷,家長首先要沉著冷靜,不要大呼小叫,并果斷做如下緊急處理:
首先移動患者離開熱源。輕度燙傷時,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趕緊幫孩子脫下身上的衣服,減少衣服中殘留熱量繼續(xù)損傷皮膚,即余溫帶來的二次燙傷;
第二步是冷療。脫離熱源后,及時降低為熱所損傷的皮膚組織的溫度,可以明顯減輕損傷程度。通常燙傷后越早用冷水浸泡效果越佳,水溫越低,效果越好。
具體方法:將燒傷創(chuàng)面在自來水龍頭下沖洗(水溫以患兒能耐受為準,一般為15℃~20℃,時間至少15分鐘);也可即刻浸泡在清潔冷水中——要求覆蓋受傷部位,水溫15℃~20℃,夏天可以加入冰塊。浸泡時間20~40分鐘,以脫離冷源后疼痛顯著減輕為準。即使燙傷當時即已造成表皮脫落,也同樣應以涼水沖洗,不要懼怕感染而不敢沖洗。如身邊沒有水源,也可以用冰塊、雪糕,甚至將冰箱里保存的凍肉裝入干凈塑料袋內對局部冷敷。
燙傷在面部等不能沖洗或浸浴的,可用冷敷或用冷水浸濕的毛巾敷于創(chuàng)面。
冷療原理是防止熱力繼續(xù)作用于創(chuàng)面,借助冷卻皮膚減少損傷,并緩解疼痛,減少組織滲出和水腫。
第三步是藥物治療。若屬于小面積燒傷(小于20%),則采用暴露療法,將濕潤燙傷膏涂于患處,一日數(shù)次。若傷處皮膚出現(xiàn)大水皰,可先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再用無菌針頭從水皰的低位挑破,用消毒紗布包扎以保護皮下組織并防止感染。
現(xiàn)場初步急救處理后,再急送附近正規(guī)醫(yī)院進一步救治。即使輕度燙傷也應如此。在送往醫(yī)院之前,可用身邊比較清潔的被單、衣物等覆于創(chuàng)面上,以避免進一步污染和搬運過程中再損傷。太陽灼傷癥狀輕者可在家庭處理,可給患兒進行冷敷或冷水洗浴,一日三次。
值得一提的是,冷療前不要在傷口上涂抹牙膏、香油等,否則會造成傷口感染。民間有許多用于燒傷或燙傷后的創(chuàng)面處理的“土方法”,如創(chuàng)面外涂抹醬油、牙膏、老鼠油、爐灶灰,甚至是某些中藥制劑,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可取的,這些民間處理方法往往會造成創(chuàng)面感染,加重創(chuàng)面損傷。
1.平時加強教育,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危險的、不要碰;讓孩子遠離明火與熱源(如煤氣灶、湯鍋、火柴、打火機等),家中不留火種,每次做完飯應關上總燃氣灶閥門;火爐旁加裝防護罩;將開水壺的把手轉向火爐后面,防止孩子接觸和抓握。
2.不讓孩子單獨在家,更不要讓孩子在沒人看管時進廚房。家長如必須外出,應把孩子托人照看;在廚房燒飯、燒水時,留心身邊的兒童;更不要讓孩子在沒人看管時進廚房。把保溫瓶等危險物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剛煮好的湯、粥先不要給孩子盛;無論何時,大人拿著滾燙的液體行走時,要看看孩子的位置,不要經(jīng)過他。不要一邊喝熱茶或熱水,一邊抱著孩子。用微波爐加熱的嬰兒食品或奶類,取出后要搖勻并冷卻片刻。吃火鍋時不要讓孩子離得太近。
3.用杯子接飲水機里的熱水時,杯口離接水口不要太遠,以免噴濺到皮膚上面;剛使用過的電熨斗應遠離兒童的視線,防止電熨斗底面光亮吸引兒童用手觸摸。
4.教育孩子不要碰浴缸的水龍頭,給孩子洗澡應先放冷水后放熱水,將水溫調好在45度以下。當孩子大到可以自已擰水龍頭時,指導他在打開熱水之前,首先打開冷水。
5.夏天別帶孩子在陽光下暴曬。不少家長認為太陽只有在十分明亮時才有害,其實并非如此,看不見的紫外線才是真正的殺手。夏季,在紫外線釋放高峰時期(上午10點至下午4點),不要讓孩子曬太陽,如果難以避免,請使用兒童防曬霜,防止紫外線損傷皮膚;同時給孩子穿質地輕薄的純棉長袖衣服和長褲。外出時帶上防太陽的寬邊帽子或太陽傘
3~6歲孩子弱視治療黃金期
弱視是一種發(fā)育性眼病,年齡越小療效越好。通常3~6歲是治療黃金期,12歲以前也有不錯的療效,不過,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療效會逐漸降低。
遮蓋療法是治療弱視的基本方法,但治療中要保證孩子在規(guī)定時長內進行連續(xù)且有效的遮蓋治療。在弱視眼的視力得到明顯提高后,亦不能擅自撤除遮蓋,而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逐步改變遮蓋的方案,防止弱視復發(fā)和遮蓋性弱視。
孩子的自覺性和控制力較差,矯正過程中需要家長配合與監(jiān)督,不能半途而廢。弱視的孩子不易發(fā)現(xiàn),當孩子滿6月齡后應每年進行一次視力篩查,3歲后每半年進行一次視力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