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蒙,蘇曉文,曾曉奇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外科,廣東 高州 525200)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此病在50 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且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據統(tǒng)計,在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胃癌的發(fā)病率居第二位,其致死率居第三位[1]。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胃癌患者中,約有42% 的患者其發(fā)病原因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不良[2]。早期胃癌患者的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可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癥狀[3]。Sun 等[4]研究指出,進行手術治療雖然能有效切除癌灶,但可能出現殘癌、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等情況,術后患者存在病情復發(fā)的風險。因此,選擇一種合適的手術方式治療胃癌至關重要。研究指出,采用開腹胃癌D2根治術治療胃癌可有效清除癌灶,清掃淋巴結,延緩患者病情的進展。但進行該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其術后的并發(fā)癥較多,恢復較慢。本文主要是探討用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治療胃癌的效果及對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和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我院2018 年6 月至2019年10 月收治的78 例胃癌患者。其納入標準是:意識清晰,知曉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本研究;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好;病情符合胃癌的診斷標準,且經術后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術前未服用過免疫增強劑或抑制劑;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其排除標準是:有手術禁忌證;存在肝腎功能障礙;有腹部手術史;臨床資料不全;存在腫瘤細胞腹腔廣泛轉移或其他器官遠處轉移。按照信封法將其分為常模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39 例。在常模組患者中,有男22 例,女17 例;其年齡為43 ~69 歲,平均年齡為(56.39±4.28)歲;其腫瘤的直徑為1.58 ~4.15 cm,平均直徑為(3.14±0.69)cm;其中,腫瘤分期為Ⅰ期、Ⅱ期、Ⅲ期的患者分別有12 例、15 例、12 例;胃竇癌、胃底賁門癌、胃體癌的患者分別有17 例、10 例、12 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6 例,女13 例;其年齡為46 ~70 歲,平均年齡為(57.26±3.95)歲;其腫瘤的直徑為1.98 ~4.61 cm,平均直徑為(3.29±0.74)cm ;其中,腫瘤分期為Ⅰ期、Ⅱ期、Ⅲ期的患者分別有14 例、14 例、11 例;胃竇癌、胃底賁門癌、胃體癌的患者分別有13 例、11 例、15 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照研究。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平臥位。于臍部做一個小切口,用氣腹針穿刺,注入CO2,建立人工氣腹,保持腹內壓為12 mmHg。經該切口置入腹腔鏡。分別于患者左右鎖骨中線肋緣下及左、右上腹部戳孔,作為手術的操作孔,并置入相應的手術器械。在腹腔鏡下觀察患者腹腔內各器官的情況,找到腫瘤,觀察腫瘤的位置、大小等。在橫結腸系膜前葉上緣處切開胃結腸韌帶,觀察小網膜囊,明確胃后壁腫瘤是否侵入胰腺及胃周淋巴結。分離橫結腸系膜前葉,切斷并結扎小血管,向上分離至胰腺下緣,分離胰腺包膜至胰腺上緣。分離前后兩葉腹膜,在胃網膜右動脈根部行4 組淋巴結清掃,在胃十二指腸處行5 組淋巴結清掃,在十二指腸上緣行12 組淋巴結清掃,在肝總動脈處行8 組淋巴結清掃。完成淋巴結清掃后,對患者進行遠端胃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行遠端胃切除術時,胃小彎的切斷線位于側賁門下4 cm 處,胃大彎側的切斷線位于第2 支胃短血管上方。對患者實施食管空腸吻合術,重建其消化道。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縫合手術切口,完成手術。對常模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的開腹胃癌D2根治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平臥位。在其上腹部正中處做一個15 ~20 cm的手術切口,打開腹腔。觀察腹腔內的情況,確定病灶的大小、位置及周圍情況后進行清掃淋巴結及手術切除操作,具體的操作方法與觀察組患者相同。術畢放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切口大?。ㄓ^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為各個切口長度的總和)、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如幽門梗阻、切口感染、消化道出血、吻合口瘺等)的發(fā)生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d 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血清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C 反應蛋白(CRP),檢測方法是: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的外周靜脈血5 mL,經離心處理后分離出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中IL-8、IL-6、TNF-α、CRP 的水平。血清IL-8 的正常范圍為8.1 ~21.3 μg/L,血清IL-6 的正常范圍為0 ~3.9 pg/mL,血清TNF-α 的正常范圍為0.29 ~0.81 μg/L,血清CRP 的正常范圍為0 ~10 mg/L。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切口大小、術后住院時間、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如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用% 表示,用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目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模組患者,其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常模組患者,手術切口小于常模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常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觀察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淋巴結清掃數目(枚) 切口大?。╟m) 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n=39) 239.62±25.31 182.15±20.62 35.62±10.32 7.15±0.95 11.26±3.58常模組(n=39) 200.36±26.47 222.36±21.45 35.91±10.48 17.28±1.06 16.35±4.06 t 值 6.695 8.440 0.123 26.894 5.872 P 值 <0.001 <0.001 0.451 <0.001 <0.001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13%,常模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3.08%,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IL-8、IL-6、TNF-α、CRP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IL-8、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術前,血清CRP 的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觀 察 組 患 者 血 清IL-8、IL-6、TNF-α、CRP的水平均低于常模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s )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s )
注:* 與本組術前相比,P <0.05。
組別 血清IL-8(μg/L) 血清IL-6(pg/mL) 血清TNF-α(μg/L) 血清CRP(mg/L)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觀察組(n=39)12.36±3.52 40.36±10.14* 9.25±1.52 36.41±10.74* 116.35±8.36 142.15±20.41* 60.35±3.58 23.51±3.96*常模組(n=39)12.54±3.41 56.32±8.25* 9.31±1.95 52.28±9.26* 117.24±9.52 169.24±19.59* 61.29±3.41 32.41±4.03*t 值 0.229 7.625 0.152 6.989 0.439 5.980 1.109 9.837 P 值 0.410 <0.001 0.440 <0.001 0.331 <0.001 0.136 <0.00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胃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此病患者的發(fā)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胃癌可發(fā)生于胃的各個部位,但好發(fā)于胃竇部、胃小彎及胃前后壁[5]。研究顯示,早期胃癌的癥狀與胃炎、胃潰瘍等慢性胃病相似,易被忽略,因此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和治愈率均較低[6]。胃癌D2根治術是指完整地切除原發(fā)腫瘤、轉移淋巴結及受累的組織,確保胃、十二指腸斷端無癌細胞殘留,并重建消化道的一種術式。李可可等[7]研究指出,開腹胃癌D2根治術是治療胃癌的一種常用方法,但手術切口較大,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為嚴重,術中出血較多,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不僅會加重患者術后的疼痛感,還可引起嚴重的應激反應,延長其術后恢復的時間,增加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8]。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常模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更優(yōu),兩組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目相近。提示用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治療胃癌的效果較佳。究其原因主要是:1)進行腹腔鏡手術不僅能直觀地了解病灶的部位和大小,清晰地探查各解剖平面及血管走向,還能有效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有利于術后患者的恢復。2)在腹腔鏡下采用超聲刀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具有較好的層次性和整體性,能降低淋巴結漏掃的幾率,減少癌細胞的脫落和增殖。3)術中能避免患者腹腔內各器官的大面積暴露,進而可降低其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馮東升[9]認為,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具有操作簡單、視野清晰等特點,可最大程度地減輕病灶周圍組織的損傷,提高手術的整體效果。血清炎性因子是評估手術應激反應的有效指標。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術后1 d 觀察組患者血清IL-8、IL-6、TNF-α、CRP 的水平均低于常模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胃癌患者進行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對其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其術后的應激反應較輕。這與錢晨等[10]的研究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用傳統(tǒng)的開腹胃癌D2根治術與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治療胃癌時,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目相當,但用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治療此病能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fā)癥,且術后其機體的炎癥反應較輕,恢復的速度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