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珺
(廣州市南海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地理環(huán)境本身的綜合性特征,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地理環(huán)境,不僅研究各個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地理環(huán)境作為統(tǒng)一的整體,綜合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1]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具備綜合思維。高三地理卷中非常注重通過圖文結合考查學生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現在的高考基本都是“串題”,即一幅圖或一個情境就連續(xù)考查幾題,也就是說一幅圖和文帶來的知識點考查就有9分,更別說分值52分的大題部分了。知識點的關聯(lián)性和邏輯性非常強,因此高三的復習課教學必然要令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式接受轉變?yōu)榘l(fā)現式建構,在復習課中采用地理圖文式雙編碼教學能夠更好地進行知識點的建構、更快速地提取圖文信息和更容易讓學生進行圖文的轉換。
“圖文式”的“圖”即圖像,地理圖像是指根據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等而設計的地理圖和畫組成的系統(tǒng),包括教學附圖、插圖、地圖冊、板圖、板畫、地理事物原理圖等的示意圖。
“圖文式”的“文”即文字表述。但地理是特殊的學科,它的許多文字表述用圖像表示是最直接最準確的。圖像是重要的地理語言,是學習地理的特有工具,運用圖像進行教學是地理課的最大特點,地理課程的內容幾乎都能在地理圖像系統(tǒng)中反映出來。圖文式雙編碼教學使學生在地理學習文字與圖像的編碼過程中,能夠將語言文字信息和圖像的意象信息相結合,共同促進地理圖文的理解和記憶。使編碼理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更大的積極作用。
心理學家佩唯沃(A.Pavio)“編碼理論”所提出的言語系統(tǒng)和非言語系統(tǒng)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兩系統(tǒng)中的言語碼和表象碼的加工充分激活,從而使學生在閱讀地圖與文字的圖文轉換的過程中,能夠將語言信息和意象信息相結合,共同促進閱讀理解和記憶,使編碼理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更大的積極作用。
我們在實際應用中,“言語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處理成為地理發(fā)生發(fā)展描述的一般文字表述,即特征、規(guī)律、表現等等,“非言語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處理成為地理發(fā)生發(fā)展圖表圖像等。讀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最低限度也涉及語言記憶、思維、智力和知覺,讀完文字未必能建立清晰的圖像;反過來,看到景觀展示圖統(tǒng)計圖未必能用準確而專業(yè)的語言描述。因此,高三復習課采用“圖文式”雙編碼以及“圖文轉換”的編碼就有存在的空間了。但是在地理圖表閱讀的過程中,還存在地理常識、背景知識、地理空間概念等問題。郁華老師在《中學地理“圖文式”雙編碼的效度研究》中提出:雙重編碼的言語系統(tǒng)表明,只有識別文字和理解意義,才能將這些感官信息傳達給言語系統(tǒng)進行加工。對于“言語系統(tǒng)”的形象再現可以加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速度以及加深理解的程度。這就需要“非言語系統(tǒng)”圖像的輔助作用了,這也是地理知識區(qū)別其他學科的重要差別。
一是傳統(tǒng)復習課的文字和圖:
(1)形成條件充足的水汽,降溫過程和凝結核。
(2)常見類型地形雨、鋒面雨、臺風雨、對流雨等。
(3)降水特征的描述: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③降水的時間分布特點。
(4)分布規(guī)律赤道地區(qū)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中緯度地區(qū)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和內陸降水少。
圖1
(5)影響降水的因素降水量影響因素。
表1 影響降水的因素降水量影響因素
(6)簡潔的圖文式雙編碼圖,可減少學生的閱讀疲勞,使圍繞“降水”這個知識點產生的五個要素更為明確。而且“形成條件”的兩大要素水汽和降溫又同時回歸到“形成機制”里的物質和動力兩大機制。水汽歸根到底受到影響因素的制約,而降溫這個動力機制又影響了四種類型的降水。這樣分析下來,不但板書的篇幅更簡潔,而且在課堂上是師生一邊復習一邊共同構建的,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和歸納能力非常有幫助。“世界年降水分布圖”采用大區(qū)域的分布圖配上文字,一目了然而且利于學生產生直觀的地域概念,非常利于記憶。降水類型是全球緯度位置結合鋒面雨和對流雨示意圖,不但利于緯度記憶,方便教師在黑板板圖,提高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令整節(jié)復習課思維更高效。
總之,通過生動直觀的圖文雙編碼的復習課,引導學生改善思維方式和角度,從而主動建構良好的學習方式,也利于師生調整復習策略,積極、主動地用舊知識去同化整合新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