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云琪 楊海平
(作者季云琪系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碩士生,作者楊海平系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本文系南京大學2021年度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專項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出版重要論述闡釋與根本遵循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工作,發(fā)表了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p>
我們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四力”精神要求,將“四力”建設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爭做思想過硬、專業(yè)過硬、能力過硬、態(tài)度過硬的新聞出版工作者,立足新時代新使命,為宣傳思想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添磚加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積極實踐、敢作敢為是對“腳力”意義的闡釋。當今時代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許多難題需要破解,有許多挑戰(zhàn)需要應對。宣傳思想陣地作為黨和國家思想精神傳播的主陣地,在國家發(fā)展、社會安定、立德樹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新聞出版工作者必須具備臨池學書、躬行實踐的學習與運用能力。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增強“腳力”就是要堅定“走下去”的決心動力。在“為什么走”的問題上,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黨領導下的新聞出版隊伍要時刻胸懷堅定的理想信念,只有身體力行、不斷實踐,才能掌握真實情況、了解人民心中所想所念,將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準確、全面地傳遞給人民。在“怎么走”的問題上,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全黨必須擔負起的戰(zhàn)略任務。黨領導下的新聞出版隊伍要時刻保持思想上與黨高度統(tǒng)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順應新形勢新局面,善于把握輿情、傾聽民意,實聽、實看、實感覺、實動手,從新聞報道、書籍出版、網(wǎng)絡傳播等方面擴大思想理論宣傳陣地,扎實開展宣傳教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立足新時代新使命,將意識形態(tài)工作做好做強。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目光長遠、明辨是非是對“眼力”意義的闡釋。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宏偉跨越。在這條道路上,中國共產(chǎn)黨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始終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而奮斗。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總體局勢、國家發(fā)展趨勢始終在變,這就要求新聞出版工作者必須“看準”當今形勢,在多變的世界局勢下處變不驚,在變中求發(fā)展、在變中謀長遠,具備辨別復雜社會態(tài)勢的能力,堅定政治立場,看到人民群眾的需求點,進而圍繞“適時、適用、適應、適度”的思想,結合時事熱點開展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理論宣傳工作。新聞出版工作者的眼睛就是群眾的眼睛,新聞出版隊伍的聲音就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所以在研判過程中,不光要“看得準”,更要“看得精”。要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抓住時代的脈搏,用長遠、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通過開闊的視野、廣闊的格局、深度的思考,立足高遠,提出真知灼見,把握好視角的切入點,力求推出以小見大、由表及里、點面結合,對于時代發(fā)展有戰(zhàn)略意義的出版物。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研精覃思、慎思明辨是對“腦力”意義的闡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永續(xù)發(fā)展,就必須有理論的支撐和思想的指引。新時代的新聞出版工作者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環(huán)境中明辨是非,統(tǒng)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用正確的立場和堅定的態(tài)度思考問題。新聞出版隊伍態(tài)度的不同、立場的不同、利益訴求的不同,會造成思想上的差距和報道上的偏差,從而對出版物的價值導向產(chǎn)生直接影響,所以必須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問題面前立場堅定、對錯分明,在復雜情況下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根源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新聞出版隊伍做工作要時刻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為導向,有思想、有是非,推出弘揚正能量、傳播正確價值觀的出版物。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蹙金結繡、硬語盤空是對“筆力”意義的闡釋。理論宣傳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光榮的歷史使命,更需要依據(jù)形勢變化、順應時代變革,引領群眾、指導實踐。新聞出版工作者對于文章寫作的任務要求早已不是簡單、流暢地寫出來即可,而是要能夠通過全面的理解、清晰的闡述、準確的表達唱響主旋律,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傮w而言,提高新聞出版隊伍的“筆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反復實踐的過程,要與“腦力”“眼力”“腳力”緊密結合,做到心中有溫度、眼中有寬度、筆下有力度。在寫作時,新聞出版工作者要善于以筆為武器,切中要害、針砭時弊、有的放矢,不僅文章要讓人民群眾讀得懂、讀得通,更要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當今,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對新聞出版從業(yè)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下筆如有神”的不只是手中的書寫工具,更是一臺臺電腦、一個個鏡頭。我們要正視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新格局,全面筑牢互聯(lián)網(wǎng)宣傳陣地,在內(nèi)容、形式上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合理運用手中的電腦和相機,推出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聲形兼具的作品,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思想,在一篇篇文章、一個個視頻中把握理論的深度,體現(xiàn)歷史的厚度。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當今時代,新聞出版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宣傳格局,圍繞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及時發(fā)聲,創(chuàng)作高質量作品,強化正面引導。通過文化共鳴、價值認同、情感聯(lián)結的多維交互,聚焦人民、吸引人民,加強與人民群眾的情感聯(lián)結。未來,我們必須行“腳力”、強“眼力”、深“腦力”、多“筆力”,銳意進取、擔當作為,踐行新聞出版隊伍的初心使命,更有力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開創(chuàng)新聞出版宣傳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