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揚雄《法言》一書蘊含著豐富的君子觀思想,其《修身》篇更是提出了修身以成君子的重要主張。《法言·修身》篇君子觀包括以成就圣人為目標、具有五種優(yōu)秀品德以及常作自我反思三個部分,闡發(fā)了揚雄對于君子觀的省察與思考。因學界普遍認為揚雄《法言》為仿《論語》而作,故此篇君子觀與《論語》君子觀有較大的相似之處,增加了其可對比性。
【關鍵詞】 《法言》;《論語》;君子觀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8-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01
揚雄,字子云,蜀郡郫縣人,為西漢時著名的思想家。作為他的代表作品,《法言》一名相傳來源于《論語》“法語之言,能無從乎”以及《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兩句。而《論語》中“法語之言”指“嚴肅而合乎原則的話”[1],《孝經》中的“法言”指的是“禮法之言”[2],二者都具有規(guī)范、準則的含義,故揚雄此書是對外在事物進行評價的規(guī)范和準則。揚雄的《法言》在漢代影響深遠,不僅批評了西漢初期所流行的讖緯經學,也捍衛(wèi)了以孔子為首要代表的儒學正統地位,并對后世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法言》對《論語》的模仿
對于《法言》與《論語》的關系,學界普遍認為《法言》是模仿《論語》來作的,而這種看法最早在漢朝時期便已經存在。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揚雄傳》中曾有這樣一段論述,“故人時有問雄者,常用法應之,撰以為十三卷,象《論語》,號曰《法言》……實好古而樂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 [3]。這表明,班固不僅認為揚雄《法言》是仿《論語》而作,而且認為揚雄此作是為了傳承并發(fā)展儒家的價值觀從而成名于世。自漢朝以后,很多學者也紛紛贊同這一觀點,故對此基本形成了共識。
那么揚雄對于《論語》的模仿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有學者認為,揚雄對于《論語》的模仿體現在它行文的整體結構以及語句運用等方面,“不僅同樣采用了語錄體形式,而且在詞、句子、篇章層面的全面模仿”[4]。語錄體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于弟子記錄老師的言行,而《論語》便是語錄體的典型代表。以《為政》篇為例: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保ā斗ㄑ浴檎罚?/p>
而同樣的,揚雄的《法言》也采用了語錄體,并且在詞句上面與《論語》頗有相似之處。此外,在日本學者嘉瀨達男看來,除了上述提到的行文方式以外,揚雄《法言》中的篇名也是對《論語》篇名進行了模仿?!墩撜Z》的篇名是據此篇首句內容來確定的,如《里仁》篇名取自于第一句“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前兩個字。相似的,《法言》的篇名也是由此來決定的,如《五百》篇名取自于首句“五百歲而圣人出,有諸?”的前兩個字??梢姡袛唷斗ㄑ浴窞榉隆墩撜Z》而作絕不是空穴來風的。在兩漢時期,由于孔子“述而不作”的治學態(tài)度在當時盛行一時,故揚雄也受這種主流思想的影響頗深,但可貴的是揚雄依然“敢于承認自己著述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一面,這無疑是對當時這一主流觀念的某種叛離,從而呈現新的文獻制作姿態(tài)”[5]。
二、《法言·修身》篇中的君子觀
在《法言·修身》篇中,“君子”的字樣出現了五次,且篇中的其他語句均圍繞著“君子”這一主題進行論述,故《法言》此篇最主要的思想內核便是對君子觀的闡明。相比于《法言·修身》篇來說,《論語》的君子觀含義便豐富了不少。在儒家典籍中,“君子”大致有兩種含義:一種指的是地位較高的上層人士,即士君子;另一種則指的是品格高尚的人,也就是現在被人們所普遍理解的含義。《論語》的君子觀包含了上述兩種含義,而《法言·修身》篇中僅包含了第二種含義,并體現出對君子不同層次的要求。
(一)君子成就的目標
揚雄在《修身》篇指出,君子應該以成為圣人為目標,并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實現這一目標,如:
圣人之辭,可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為也。是以君子強學而力行。(《法言·修身》)
圣人所說的話,人人都會說,人人也都會去信服它。所以君子要去勤奮地學習并踐行圣人的話,從而成為使自己也成為圣人。而在揚雄看來,“孔子是圣人”[6],故其對于圣人標準的界定是成為孔子一樣的人,這是圣人最好的典范。由此可見,揚雄對于孔子的崇敬之心溢于言表,并于此篇中多次提到孔子這一精神導師:
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則亦勤且憂乎?”
曰:“圣人樂天知命。樂天則不勤,知命則不憂?!保ā斗ㄑ浴ば奚怼罚?/p>
孔子像圣人一般“樂天知命”,既會順應自然,又懂得自己的命運歸屬,即使沒有人愿意任用他也不會感到煩惱。并且,揚雄還認為,君子應該以孔子作為標準,強調自我修身的重要性:
或問治己。
曰:“治己以仲尼?!保ā斗ㄑ浴ば奚怼罚?/p>
諸如此類的論述不僅體現在《修身》篇中,在《法言》的其他篇章中亦有所體現??傊?,揚雄君子觀的第一層次,便是君子應以孔子這樣的圣人為榜樣,以孔子為標準來進行自我的修身,從而達到“樂天知命”的圣人境界。除此之外,圣人還應該做到“耳不順乎非,口不肄乎善”,除了對于行為的要求以外,圣人對于言語的要求也是非常謹慎的,以此來達到近乎極致的完美人格。
相似的是,孔子在《論語》中也主張普通人以“成圣”作為自己修身的目標。但孔子并沒有非常明確地提出如何成為一個圣人,因為在孔子看來“圣人”這個目標雖好,但是由于過于理想化,所以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故“在某種程度上圣人只是一種‘虛幻’的想象”[7]。這從他對圣人的描述中便可以看出: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保ā斗ㄑ浴な龆罚?/p>
孔子認為,圣人由于過于理想化所以看不見,只看到君子就可以了。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并不是只注重于理想化的、抽象的人格,而是以積極入世為目標,關注更容易實現的人格教化。又如: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保ā斗ㄑ浴な龆罚?/p>
孔子并不認為自己是所謂的圣人,只不過做到了自己應該做到的樣子罷了。所以,從孔子對于圣人的看法便可了解,他并不會讓人們刻意地追求那過于縹緲、抽象、不容易達到的目標,所以他對于普通人提出了較為低一級的可以實現的目標,便是成為君子,這也是孔子一生所致力成就的目標。
比而觀之,揚雄與孔子都認為君子成就的最高目標便是成為圣人。而對于圣人的標準,揚雄以孔子作為圣人的典范,而孔子主張的圣人則是一個過于理想的虛空的人格,故孔子更重視成為人格高尚的君子,從而可以更好地入世并實現儒家的政治理想。
(二)君子應有的品德
揚雄在《修身》篇指出,君子應該具有五種優(yōu)秀的品德,即仁、義、禮、智、信:
或問仁、義、禮、智、信之用。
曰:“仁,宅也;義,路也;禮,服也;智,燭也;信,符也。處宅,由路,正服,明燭,執(zhí)符,君子不動,動斯得矣。”(《法言·修身》)
在這里,揚雄將仁、義、禮、智、信分別比作住宅、道路、服飾、燈燭與符節(jié),如果君子可以持有這五種品德,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可以獲得成功。從這里便可以看出,揚雄的君子觀很明顯繼承了儒家君子的處世價值觀。而在這五德之中,揚雄更提倡“智”的重要性:
天下有三門:由于情欲,入自禽門;由于禮義,入自人門;由于獨智,入自圣門。(《法言·修身》)
按照情欲行動的便歸于禽獸類別,按照禮義行動的便歸于眾人類別,只有按照智慧行動的才可歸于圣人一類。在這里,“揚雄明確提出‘尚智’”[6]思想,這與孔子的觀點有所不同。
《論語》中,孔子提到最多也是最看重的便是“仁”這一品德: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p>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法言·顏淵》)
孔子指出“克己復禮”便是仁,即克制、約束自己,并使自己的言談舉止都符合禮的要求,故“‘禮’是個人修養(yǎng)的必要條件”[8],這便將“仁”與“禮”相融合了起來。而除了“仁”與“禮”以外,孔子對于“智”的態(tài)度“更強調‘仁’與‘智’的相互作用”[9],這便體現出孔子與揚雄的不同之處。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保ā斗ㄑ浴び阂病罚?/p>
聰明的人樂于水,喜歡活動,故能快樂;有仁德的人樂于山,喜歡沉靜,故能長壽??鬃油鶎⒅钦吲c仁者相比較而談,但并沒有突出強調任意一方,無論是“智者”還是“仁者”都是孔子所欣賞的,故“智”與“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相比較而言,“仁”依然是最根本的存在。
除“仁”“禮”“智”以外,對于“義”與“信”這兩種品德,孔子在《論語》中卻很少提到。孔子在講到“義”時,常常會從君子與小人對比的角度去談,如: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法言·里仁》)
而講到“信”時,孔子往往會將其與“忠”結合起來,如: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靜,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弊訌垥谥T紳。(《法言·衛(wèi)靈公》)
綜上所述,揚雄與孔子都注重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品德。不同的是,孔子認為這五德中最重要的是“仁”,其次便是“仁”與“禮”“仁”與“智”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配合,很少談“義”與“信”的作用。而揚雄除了指出五德的重要性以外,還提出了“尚智”的觀點,便是對孔子君子觀中的一種補充。
(三)君子的自我反思
在《法言·修身》篇中,揚雄提到最多的反思方式便是謹慎,如:
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憝之有?。ā斗ㄑ浴ば奚怼罚?/p>
揚雄認為,君子對于自己在道德上任何細微的地方都很謹慎,連讓自己后悔的小錯誤都不會有,所以君子不會有大的罪惡。這里,揚雄強調了君子對于道德的謹慎。此外,揚雄也提到了君子在各個方面的謹慎行為,如:
君子之所慎:言、禮、書。(《法言·修身》)
君子對待言論、禮儀以及各種學說是非常謹慎的。君子不會因為自己的偏見而不去發(fā)表不好的言論,更不會隨意排斥百家的學術思想,因而是十分謹慎的。而相比于《法言》來說,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了“言”的重要性: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斗ㄑ浴檎罚?/p>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ā斗ㄑ浴だ锶省罚?/p>
在這里,孔子講述了“言”與“行”的關系。無論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還是“訥于言而敏于行”,都可以看出相比于夸夸其談,孔子更看重君子的行動力,故而對于言論更要慎之又慎。可見,孔子對于言語的謹慎也是非常重視的。
除此之外,揚雄在《法言·修身》篇中提到君子與他人交往時也需要進行自我反思,如:
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
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
曰:“天地交,萬物生;人道交,功勛成。奚其守?”(《法言·修身》)
揚雄認為,君子除了守住自己的本職以外,還要注意與他人的交往。在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時不會諂媚,在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時不要傲慢,故君子在交往過程中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與《法言》相比,孔子在《論語》中指出,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這種傲慢、偽善的態(tài)度是最令人不齒的: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ā斗ㄑ浴す遍L》)
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派是君子所不為的,也是孔子所不屑的??梢姡鬃訉τ谌伺c人之間交往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綜上所述,揚雄與孔子在君子的自我反思這一方面都注重以謹慎的態(tài)度與他人交往。揚雄在道德上與言論上都對君子提出了謹慎的要求,而孔子在注重謹慎言論的同時更注重君子的行動力。與他人交往時,揚雄認為君子要做到“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孔子同樣也認同君子與他人交往時要保持謙虛恭敬的態(tài)度。從這一部分來看,揚雄與孔子對君子自我反思的態(tài)度是基本一致的。
三、結語
總體來看,無論是《法言》還是《論語》,“君子”一詞始終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事實上,在《法言》“整部著作中共出現‘君子’一詞62次”[10],其君子觀內涵遠豐富于上文所歸納的“君子成就的目標”“君子應有的品德”和“君子的自我反思”三個部分。同樣的,《論語》中的君子觀也并不局限于上述所說的三個要點。但毫無疑問的是,揚雄《法言》中的君子觀是來源于《論語》中的君子觀的,無論是“以成為圣人為目標”“以仁義禮智信為品德”還是“以謹慎的態(tài)度進行自我反思”,都是孔子在《論語》中直接或間接提到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歷來學者將揚雄的思想界定為儒家學派而不是其他的諸子百家。然而,揚雄的《法言》并沒有像孔子的《論語》一般具有極高的影響力,這恐怕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在當時的西漢時期,學界普遍流行的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經學學派以及讖緯之學,而以孔孟為代表的正統儒學在這種局面下發(fā)生了嚴重的異化。而揚雄則在儒學的危機時期賦予了儒學全新的文化內涵,捍衛(wèi)了儒學的正統地位,這大概是學者獨有的氣節(jié)了。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李學勤主編,李隆基注,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4]路廣.從語言運用看文學風格差異——以《法言》《揚雄集》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1,(07):147-150.
[5]夏德靠.論《法言》的制作及文體特質[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4(01):45-55.
[6]李英華.“第二部《論語》” ——? 《法言》述評[J].孔子研究,1997,(02):83-90.
[7]位濤.學為君子:《論語》中的儒家進學之道[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3):19-32.
[8]張兵.儒主道輔 本道兼儒——論揚雄《法言》的思想特征[J].管子學刊,2005,(01):55-60.
[9]徐廣東.儒家君子觀與為政之道的德行實踐[J].理論探討,2020,(01):83-88.
[10]楊金有,宋祥.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揚雄《法言》中的治學思想[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8,(04):99-102.
作者簡介:
董津含,女,山東東營人,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儒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