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浩
(瓦房店軸承集團水泥事業(yè)部,遼寧 瓦房店 116300)
當年 5T 監(jiān)測中心 TADS 監(jiān)測系統(tǒng)曾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某次列車機后 14 位輪對軸承故障報警[1][2]。通過追蹤查詢,發(fā)現(xiàn)了軸承故障車號,TADS 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京九線某一探測站預報該車次機后 14 位一級軸承外圈故障報警一次,其故障頻譜符合故障特征,基本確定該軸承為外圈故障[3]。后來運用車間分解了故障輪對。
來樣故障軸承編號:101-1502026,為某軌道客車有限公司新裝軸承,軸承裝用時間將近一年。拆檢軸承發(fā)現(xiàn):軸承外圈承載區(qū)滾道一處剝離,承載區(qū)外徑表面略有變色;內圈滾道及滾子滾動表面存在碾壓剝離碎屑而產生的凹坑;保持架未見異常。
外圈承載區(qū)滾道有一處剝離,見圖 1。剝離起源于近非打字端面一側近油溝邊緣并沿軸向擴展;近油溝邊緣處損傷較重,剝離長度約125 mm,寬度布滿滾道全寬,見圖 2。放大觀察,剝離區(qū)呈現(xiàn)疲勞擴展特征的海灘狀條紋,見圖 3。外徑接觸載荷區(qū)存在兩邊接觸、中間未接觸的異常情況,見圖 4。
圖1 外圈滾道剝離形貌
圖2 外圈滾道剝離起源部位及擴展方向
圖4 外圈載荷區(qū)接觸形貌
采用 ARL4460 直讀光譜分析儀檢測,失效軸承外圈材料為 GCr18Mo(電渣重熔)鋼[4],化學成分均符合 TB/T 2235—2016 標準要求[5]。檢驗結果見表 1:
表1 外圈化學成分檢測 %
采用 HR-150A 洛氏硬度計(檢測范圍:20~67HRC)對來樣進行硬度檢驗,外圈表面硬度符合 TB/T 2235—2016 標準要求,檢測結果如下:
外圈硬度:60.5 61.0 61.0 HRC(標準58~62 HRC)
采用 LEICA DMRXE 金相顯微鏡檢驗,外圈淬火組織符合 TB/T 2235—2016 標準要求,檢驗結果詳見表 2 及圖 5。
表2 外圈淬火組織檢驗結果
采用 LEICA DMRXE 金相顯微鏡檢驗,外圈非金屬夾雜物符合 TB/T 2235—2016 標準要求,檢驗結果詳見表 3 及圖 5。
表3 外圈非金屬夾雜物檢驗結果
圖5 放大500 倍 外圈貝氏體組織
根據(jù)外圈承載區(qū)滾道剝離形貌判定,剝離起源于非打字面一側滾道近油溝的邊緣處。通過對外圈未損壞部位滾道輪廓進行檢測,近剝離起源部位滾道邊緣(近油溝處)存在凸起,表明滾道未加工到位,見圖 6。外圈外徑輪廓檢測結果見圖 7。
圖6 外圈滾道輪廓
圖7 外圈外徑輪廓
結合檢驗結果分析,軸承外圈材料及熱處
理質量未見異常,排除因材料及熱處理等因素引起的疲勞剝離。軸承外圈載荷區(qū)外徑接觸痕跡異常,兩端接觸痕跡重,中間接觸痕跡輕,說明軸承外圈與軸承座接觸形式異常。軸承外圈外徑直線度符合標準要求,結合外圈外徑接觸痕跡推斷應是軸承座接觸面出現(xiàn)凹陷形式,這種接觸形式會對軸承受載產生影響。軸承外圈兩端油溝處受力大,易出現(xiàn)應力集中,加之軸承滾道通過輪廓儀檢測發(fā)現(xiàn)外圈近非打字端面一側滾道邊緣(近油溝處)存在凸起,即滾道未加工到位,在軸承持續(xù)運轉過程中,滾子與外圈滾道凸起部位接觸時產生應力集中。另軸承外圈外徑油溝位置受力大,凸起部位逐漸產生疲勞剝離,剝離進一步沿軸向擴展并布滿滾道全寬。故此次軸承失效與外圈外徑接觸異常;滾道未加工到位,邊緣存在凸起兩個方面有直接關系[6]。
軸承失效與外圈外徑接觸異常;滾道未加工到位,邊緣存在凸起兩個方面有直接關系。
建議在加工制造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軸承尺寸精度,加強檢驗,避免漏檢而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另在安裝使用過程中建議車輛段對軸承座尺寸也要嚴格檢測,避免因接觸不良而產生受力不均,進而引起軸承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