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桌椅,古人多席地而坐。古人當然不會直接坐在冰冷的地上,他們會在地上鋪一張“筵”,“筵”的面積大,作用相當于今天的地毯。人們在坐的時候,會使用一種叫作“席”的坐墊。所以,“筵席”其實就是坐具。古人舉行聚會的時候,會在大廳里先鋪好“筵”和“席”等待賓主落座,等聚會結束后就會撤掉。
古代女孩子在及笄(年滿15歲)之前,頭上都要梳著兩個“髻”,左右分開,對稱而立,像個“丫”字,所以小女孩被稱為“丫頭”。唐代劉禹錫《寄贈小樊》詩云:“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薄把绢^”在古代不但可以指小女孩,也可作為對小輩女子的親熱稱呼。另外,古代婢女也經(jīng)常梳丫髻,所以“丫頭”又用以稱呼婢女。
要解釋“鼻祖”的來歷,首先還得從“鼻”字說起?!氨恰钡谋咀质恰白浴?。在上古時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寫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樣,那時候,“自”的讀音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自,讀若鼻。”應該說,“自”的本義就是鼻子,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常常指著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稱代詞?!白浴钡倪@個意思后來被廣泛運用,結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義—鼻子了。因此人們另外造了一個形聲字:在“自”之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形成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為“自”引申為“開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繼承了創(chuàng)始、開始的意思?!稘h制考·說文》里有“今以始生子為鼻子”的說法,意思是把第一個出生的兒子稱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創(chuàng)始人就被稱為“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