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良 華東師范大學張江實驗中學
二次方程Ax2+Bxy+Cy2+Dx+Ey+F=0 的曲線叫做二次曲線,或圓錐曲線,它的圖形可能是常態(tài)圓錐曲線(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也可能是退縮圓錐曲線(兩條相交直線、兩條平行直線、一條直線、一點、沒有圖形)。本文主要研究常態(tài)的圓錐曲線。
筆者將通過對上海自2017 年高考新綜合改革以來,數(shù)學試卷(春季與秋季高考)中圓錐曲線試題的題量與題型、知識點分布和試題分值統(tǒng)計與分析研究,明確考查的內容,了解試題的特點,提出高三圓錐曲線復習與練習教學的建議,試圖為“雙減”政策和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高考數(shù)學復習階段的學和教提供有益的幫助與啟示。
1.從試題的題量來看
整套試卷考查二次曲線的題量,除2020 年春考、2020 年秋考、2021 年春考出現(xiàn)兩次,其余年份均出現(xiàn)三次,占整套試卷題量的七分之一。這與二次曲線的知識內容在整個高中數(shù)學教學內容中的比例是相吻合的。
2.從試題的題型來看
試題以填空題形式進行考查的占比最多,選擇題形式考查的占比最少,這與試卷中填空題和選擇題的多少有關。解答題在三類題型中考查的次數(shù)處于中間,但解答題一般是綜合題,題目涉及多個知識的綜合應用,運算過程較為復雜,難度較大,對應的分值較高,所以,理應要引起師生的重視。
3.從試題出現(xiàn)的曲線頻次來看
考查次數(shù)最多的是橢圓,最少的是圓,雙曲線與拋物線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相當。在填空題中,橢圓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而在解答題中,橢圓、雙曲線與拋物線考查次數(shù)相同。比較特別的是,除2018 年外,同一年的春考與秋考,解答題很少出現(xiàn)同一種二次曲線的?;蛟S,這對師生的復習會有所啟發(fā)。
1.從考查的知識點來看
對圓錐曲線定義和基本性質的考查,依次為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圓;試題的形式,以填空題與選擇題為主。有的題較易,如根據(jù)給出的雙曲線方程直接寫出漸近線方程;而有的題較難,如,2018 年秋考第12 題是求圓上兩點到直線距離之和的最大值,難度不亞于一個綜合題。
2.從考查的綜合應用情況來看
圓錐曲線一般與直線的結合最多,相關延伸的有直線與圓錐曲線交點的個數(shù)、線段的長度、兩條直線的夾角;圓錐曲線與三角形,圓錐曲線與平行四邊形等;2021年春考,涉及兩條雙曲線的綜合問題,這是比較少見的現(xiàn)象。
1.從試題的分值來看
每年涉及圓錐曲線的試題分值在26 分左右,約占總分的六分之一。2018 年春考,圓錐曲線試題分值最高,為32 分——主要是出現(xiàn)了兩道解答題。其中的一道題,是二次曲線在廣告燈設計中的應用,屬于應用題類型。2021 年春考,相關試題的分值最低,僅有19 分;不過,還考查了一題關于兩條直線的夾角,屬于解析幾何的范疇,所以,這一考查的安排,也算是合理的。
2.從考查的重點來看
除考查基本定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題外,每年均有一道解答題,屬于綜合應用問題,難度系數(shù)高,學生要完整正確解答還是不容易的。這是廣大師生需要正確面對的事實。
高考作為國家的重要考試,應該始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了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因此,高考對命制試題的要求極高??v觀命題者命題的依據(jù),不外乎以下幾種:國家頒布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考試大綱或說明、現(xiàn)行教材、歷年的教學參考資料和當年學生的知識能力整體水平等。
教材既作為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載體,又作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最主要范本,自然有其重要的作用。除了教材,歷年的高考試題,都是經過精心研制而得,所以也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要參考。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一下高考試題的幾個來源。
2018 年上海春考數(shù)學試題,第19 題是關于圓錐曲線應用的問題。試題如下:
利用“平行與圓錐母線的平面截圓錐面,所得截線是拋物線”的幾何原理,某快餐店用兩個射燈(射出的光錐視為圓錐)在廣告牌上投影出其標識,如圖1 所示,圖2 是投影出的拋物線的平面圖,圖3 是一個射燈投影的直觀圖,在圖2與圖3中,點O、A、B在拋物線上,OC是拋物線的對稱軸,OC⊥AB于C,AB=3米,OC=4.5米.
圖1
圖2
(1)求拋物線的焦點到準線的距離;
(2)在圖3 中,已知OC平行于圓錐的母線SD,AB、DE是圓錐底面的直徑,求圓錐的母線與軸的夾角的大?。ň_到0.01°).
圖3
本題與上海教材(高二第二學期第67 頁的例3)高度相似。教材原題如下:
如圖12-48,汽車前反射鏡與軸截面的交線是拋物線的一部分,燈口所在的圓面與反射鏡的軸垂直,燈泡位于拋物線的焦點處,已知,燈口直徑是24 厘米,燈深10厘米,求燈泡與反射鏡的頂點的距離.(圖略)
這兩道題,都是關于拋物線應用的問題,均提供了燈口大小與燈深。不同之處,僅是實際應用的背景略有差異??梢哉f,2019年上海春考數(shù)學試題第19題,是教材例題的翻版。這種高考試題與教材例題高度類同或相似的情況,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2017 年上海高考數(shù)學試題,第20 題是一個關于橢圓上動點問題,試題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已知橢圓Г:+y2=1,A為Г的上頂點,P是Г上異于上、下頂點的動點,M為x軸正半軸上的動點.
①P在第一象限,且,求點P的坐標;
③∣MA∣=∣MP∣,直線AQ與Г交于另一點C,且求直線AQ的方程.
這道試題,是總題干下3 個小問題,難度則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升,是一個考查橢圓知識的綜合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面對這樣比較新穎的綜合問題,學生初看會茫然無措。但是,如果我們對教材的內容理解深刻,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本題與上海教材(高二第二冊第51頁)的習題,有頗多相似之處。原習題如下:
已知點P在焦點為F1、F2的橢圓=1上,若∠F1PF2=90°,求:|PF1|?|PF2|的值.
如果我們對本題進行適當?shù)淖冃危跅l件不變,只改變求解結論,則得到:
變形題1:已知點P在焦點為F1、F2的橢圓1上,若∠F1PF2=90°,求:P點的坐標.(或求:△F1PF2的面積.)
像這樣變形,在題設條件相同時,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有些結論幾乎類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設問,實際求解過程基本相同。
變形題2:已知點P在焦點為F1、F2的橢圓+=1 上,若以F1、P、F2為頂點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求:P點的坐標.
在變形題2 中,題設條件略作改變,相應改變得出的結論。要注意原題中∠F1PF2=90°是確定直角,而變形后有可能∠F1PF2=90°或∠PF2F1=90°或∠PF1F2=90°,與原題相比,多了兩種可能性。在解題時,要增加分類討論;但解題過程和方法,則基本不變。
對比2017 年上海高考數(shù)學試題第20 題,其中第二小問,就是以A、P、M為頂點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就要討論∠APM=90°、∠AMP=90°和∠PAM=90°。這與變型題2 幾乎類同。如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課本中的例題或習題進行適當?shù)淖冃魏屯卣?,那么,學生在碰到新問題時,會利用化歸的思想,把新問題轉化為熟悉的老問題予以解決。
2018 年上海春考數(shù)學試題,第18 題考查的是直線與雙曲線相交問題,試題如下:
已知a∈R,雙曲線Г:-y2=1
(1)若點(2,1)在Г上,求Г的焦點坐標;
(2)若a=1,直線y=kx+1 與Г相交于A、B兩點,若線段AB中點的橫坐標為1,求k的值.
本題與上海教材習題(高二第二學期第38 頁)極為相似。原習題如下:
已知直線l:y=ax+1 與雙曲線C:3x2-y2=1 相交于A、B兩點.
(1)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2)求當a為何值時,以線段AB為直徑的圓經過坐標原點.
這兩道題目,均是關于直線與雙曲線相交的問題。前者考查了相交所得線段的中點;后者則考查以相交所得線段為直徑的圓,實質是圓心平分該圓的直徑,也是關于線段中點的問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設問,學生要懂得這種圍繞一個核心內容從不同的方面來提出的問題,以不變應萬變。
類似的改變,還發(fā)生在2020 年春考數(shù)學試題中,其第20 題,是關于拋物線與直線相交問題,屬于拋物線的典型性問題。試題如下:
已知拋物線y2=x上的動點M(x0,y0),過M分別作兩條直線交拋物線于P、Q兩點,交直線x=t于A、B兩點.
(1)若點M縱坐標為,求M與焦點的距離;
(2)若t=1,P(1,1),Q(1,-1),求證:yA·yB為常數(shù);
(3)是否存在t,使得yA·yB=1 且yP·yQ為常數(shù)?若存在,求出t的所有可能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這道試題,與上海數(shù)學練習冊習題(高二第二學期練習冊第36頁)相似。原題如下:
過拋物線y2=2px(p>0)的焦點的一條直線,與拋物線相較于兩個不同的點,兩點的縱坐標分別為y1、y2.求證:y1y2=-p2.
像這種根據(jù)教材的配套練習冊習題,經過一定延伸改變而成的試題,也是經常采用的命題方式。
2017年上海高考數(shù)學試題,第6題是考查雙曲線上點到兩個焦點的距離問題。試題如下:
這道題,與2003 年上海高考數(shù)學試題第12 題極為相似,都是給定雙曲線上一點到其中一個焦點的距離,求這點到另一個焦點的距離;由于|PF1|的長度小于焦點F1到雙曲線較遠端點的距離,所以,|PF2|的長度只有一個值,這是本題的考核要點。2008 年上海春考數(shù)學試題第7 題,與2017 年上海高考數(shù)學試題第6 題,僅把數(shù)字進行了適當變換,實質內容完全一樣。2003 年上海秋考第12題如下:
F1、F2是雙曲線=1的焦點,點P在雙曲線上.若點P到焦點F1的距離等于9,求點P到焦點F2的距離.某學生的解答如下:雙曲線的實軸長為8,由||PF1|-|PF2||=8,即|9-|PF2||=8,得|PF2|=1或17.
該學生的解答是否正確?若正確,請將他的解題依據(jù)填在下面空格內,若不正確,將正確的結果填在下面空格內__________.
2008 年上海春考第7 題:已知P是雙曲線1 右支上的一點,雙曲線的一條漸近線方程為3x-y=0.設F1、F2分別為雙曲線的左、右焦點.若|PF2|=3,則|PF1|=__________.
通過探尋,我們還看到,頗為相似的情況也多次出現(xiàn)。2018 年上海高考數(shù)學試題第13 題,考查的是橢圓上的點到兩焦點的距離之和,以填空題形式出現(xiàn)。試題如下:
設P是橢圓=1 上的動點,則P到該橢圓的兩個焦點的距離之和為( ).
上述試題,與2008 年上海高考數(shù)學(文科)試題第12 題,均是橢圓上的點到兩個焦點距離之和,同樣以選擇題形式考核,不同之處僅為數(shù)字差異。2010 年上海春考數(shù)學試題第5 題,雖然以填空題形式出現(xiàn),但考察的內容幾乎不變。這種高考出題的方式,值得我們在復習時借鑒和運用。我們還可以看出,2008 年上海高考數(shù)學(文科)試題第12題與2010年上海春考數(shù)學試題第5 題,僅僅是試題形式的改變。這樣的改變是否合適?想來讀者自會判斷。以下分別是相關年份的試題:
A.4 B.5 C.8 D.10
圓錐曲線的復習,其一,要詳細復習每一個知識點,把圓錐曲線的定義、標準方程、圖像特征和基本性質熟記會用。其二,要學會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識合成為一個整體,使之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如看到圖形,能想到對應的方程與一些基本性質;反之,知道方程,就會畫出圖形和研究其特性。其三,要掌握知識類比,如復習雙曲線時,對比橢圓與拋物線相似的基本性質和各自的特點,使基礎知識縱向連成線,橫向結成網(wǎng),形成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
“變”是數(shù)學學習活的靈魂,在復習時,不能僅停留在知識點的記憶程度,還要設計一定的練習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訓練。
練習題的選擇和設計,一是在于精。對一些典型的圓錐曲線問題,要分析透徹,訓練到位。二是注意融入一題多解的實訓。即對同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建立不同式子,尋找相異的路徑,得到相同的結果,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三是注意加強一題多變的實訓。即在相同條件下,把結論改成等價結果或相近的結果;在結論不變時,適當改變問題的條件,而解題的方法基本不變。四是注意進行多題一解的實訓。即要善于對解題方法歸類總結,把問題不同而解題方法相同或相近的歸成一類,著重對通性通法的總結,達到解一道題破一類題的效果。
綜合應用,包括綜合與應用兩個方面。
所謂“綜合”,其一,是知識的綜合。既有圓錐曲線各個知識相互關聯(lián)疊加,也有其他知識如向量、直線、三角形等與圓錐曲線結合。其二,是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綜合。如函數(shù)思想、方程思想、分類思想和數(shù)形結合思想等相互融合。
所謂“應用”,一是運用簡單的知識解決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二是運用數(shù)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2021 年春考數(shù)學試題第19 題,就是運用二次曲線解決測量問題。三是解題方法的綜合。如根據(jù)題目給出的條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組,直接求出結果。四是設置參變量,通過設而不解的方法得出結論。
可見,我們只要對近五六年的高考圓錐曲線試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源等進行精準分析,就可以高屋建瓴、把握趨勢,從而由精準復習入手,為落實“雙減”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減負增效”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