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熊飛
前一段時間,山東滕州一流浪男子引發(fā)媒體關注。視頻顯示,此人舉止言行異于一般的流浪漢,宛若當年網(wǎng)紅“沈大師”的翻版。河南省駐馬店市教體局的工作人員證實,這位名叫常學福的男子,曾是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高考第一名。據(jù)悉,常學福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精神無異常,曾在上海創(chuàng)業(yè),有一女。
胡子拉碴、衣衫襤褸的流浪漢與縣高考頭名、人民大學畢業(yè)生的形象的確存在巨大反差,也正是這種反差讓常學福成為網(wǎng)絡輿論關注的對象。不過,相較于當年眾多網(wǎng)友線下圍觀甚至圍堵網(wǎng)紅“沈大師”,大家對于常學福這位“新晉網(wǎng)紅”則要理性得多。
民眾對于此類現(xiàn)象的包容度與日俱增,也是造成常學?!安粔蚧稹钡闹匾?。此前,湖南長沙也出現(xiàn)了一位“跑摩的”的名校畢業(yè)生,因為能用英語流利背誦《沁園春·長沙》而走紅,對于他的人生經(jīng)歷盡管也有人不理解,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個人選擇應當受到尊重。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自然也就不會有兩種完全一樣的人生。在傳統(tǒng)世俗的觀念中,高考頭名、名校畢業(yè)生就該坐在辦公室當白領,如果有誰稍稍“越軌”,就可能會被打上“異類”的標簽。殊不知,世界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正是得益于身處其間的每個個體都有著千姿百態(tài)的人生,只要不違法違規(guī),在公序良俗范圍之內,個人的選擇都不應受到指摘。
畢業(yè)后的常學福,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按照多數(shù)人認為該有的樣子生活,他也曾在上海創(chuàng)業(yè),在“逃離北上廣”之后回到老家,但最終他選擇了做一個居無定所的背包客,選擇了流浪生活。其間,他經(jīng)歷了何種變故外人尚未可知,可從與路人的交流及談吐來看,起碼他對于目前的狀態(tài)是相對滿意的。
每每出現(xiàn)名校畢業(yè)生“流落街頭”的事件,總會引發(fā)一陣關于“讀書無用論”的爭議。名校畢業(yè)生沒能在所學領域深耕,甚至“流落街頭”,當然是頗為可惜。能學以致用自然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可即便他們“不走尋常路”,也并非意味著書就白讀了。讀書的目的不是讓人一定要進入某個領域,而恰恰是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與機會,這就是受教育帶給他們的能力與底氣。
對于部分“流落街頭”的名校畢業(yè)生、高材生,如確是被迫無奈之舉,社會、家庭、曾經(jīng)就讀的學校都有必要伸出援助之手??扇缛暨@是他們自己選擇的人生或只是一種暫時的過渡方式,輿論則不妨多些理解包容。尊重每個普通人的普通選擇,不口誅筆伐棒殺,也不圍觀圍堵扼殺,才是文明理性社會應有的態(tài)度。
(摘自《中國青年報》2021年12月26日)
◆技法提煉
議論文寫作須“有的放矢”,才能立論明確,思路清晰,說理得體,收放自如。
何謂“的”?就是說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可以是個體,更多的是群體),或者說是針對誰的;這個“誰”,也就是“寫作對象”,就是“的”。既然是“放矢”,那必然有“放矢者”;這個“放矢者”當然就是“作者”——注意,這個“作者”首先是寫作這篇文章的個人,但往往又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或許代表著許多人,如一個群體、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等等?!胺攀刚摺睕Q定著這篇文章“思路”如何展開,從哪個角度論說,援引哪些材料,如何處理詳略,采用何種“言語”來表述,把握怎樣的尺度等系列問題。
態(tài)度鮮明的議論文,都能做到“有的放矢”;“的”與“放矢者”都是相當明確的。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魯迅的《“友邦驚詫”論》、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等篇目,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有的放矢”。我們要寫出觀點鮮明的議論文,就要處理好“有的放矢”這一容易被忽略實則極為緊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