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學
近日,阿里巴巴、京東以及拼多多,數字零售三巨頭發(fā)布2022年一季度財報,三家電商在營收、凈利潤、用戶規(guī)模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表現。
營收上,阿里巴巴一季度營收2 040.5億元,同比增長9 %,環(huán)比略降1.6 %。來自中國零售商業(yè)收入1 359.5億元,同比增長7 %,占總營收的66.63 %。京東凈收入為2 397億元,同比增長18,環(huán)比下降13.1 %。京東零售營收為2 175.24億元,同比增長17.07 %,占總收入90.7 %。拼多多總營收為237.937億元,同比增長7 %。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從本季度的情況來看,京東在營收總量排第一,阿里位居第二,拼多多位列第三。拼多多與二者差距明顯,不過也意味著營收還有增長空間。營收增速方面,京東位列第一,阿里位列第二,拼多多位居最后,三巨頭營收呈現“低增速”態(tài)勢,已經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加上一季度有其特殊性,春節(jié)放假,物流“停擺”,另外一季度不像二季度有“618”,四季度有“雙11”。因此3家能有這樣的營收也在意料之中。
在凈利潤上,2022年一季度,阿里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162.41億元,同比降超200 %。京東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30億元,而去年同期的凈利潤為36億元,同比降16.7 %。拼多多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26億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莫岱青表示,從財報看,拼多多凈利潤排第一,京東第二,阿里巴巴列最后。阿里巴巴凈虧損同比增加主要原因是阿里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投資的市場價格下跌,而產生的凈損失增加。阿里對淘特、社區(qū)商業(yè)平臺、本地生活服務等業(yè)務投入的增加,導致虧損。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虎東認為,京東第一季度虧損或許是受到疫情的影響,京東平臺上的商家出現的虧損或者資金壓力,最終傳遞給京東的結果。
莫岱青表示,拼多多四季度繼續(xù)保持盈利,越來越豐富的商家活動以及農業(yè)科研、底層基礎投入,逐漸地成為拼多多新的亮點和潛在增長點。眾所周知,拼多多過去幾個季度注重深耕技術領域,用技術創(chuàng)新為消費者和商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務,這也大幅提高了平臺的生產效率??傊?,三家各有策略挑戰(zhàn)自身,追趕他人。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集團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達約13.1億,同比增長15.7 %。包括中國消費者超過 10億和海外消費者3.05億;拼多多活躍買家數為8.819億,同比增長7 %;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達到5.805億,同比增長16.2 %。
莫岱青表示,從用戶規(guī)模來看,阿里排名第一,拼多多位居第二,京東位居第三;從增速上看,京東位居第一,阿里位居第二、拼多多位居第三。京東的用戶規(guī)模與另外2家的差距明顯。對于3家平臺來說,面對流量紅利過去,用戶增長已逐漸見頂,不可能無限增長,用戶的增長進入平穩(wěn)階段。3家更應聚焦在用戶的留存時間、高質量用戶的培育以及ARPU值增長(每用戶平均收入)上。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鮑姆企業(y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鮑躍忠表示,無論是對拼多多,還是京東,阿里等所包括其他企業(yè)來講,未來不在于用戶數量的多少,更關鍵的是在于用戶的活躍度和用戶給你帶來的單客貢獻,這個是最關鍵的指標。
過去一季度,阿里整體的費用支出同比下降30 %。產品開發(fā)開支占總營收比例從7 %降5 %;拼多多將營銷費用同比下降了14 %,營銷費用占收入的比例也進一步降低至47 %。本季度,京東本季度費用結構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依然是履約費用,本季度履約費用和營銷開支均有所增加,但研發(fā)支出有所下降。莫岱青表示,降本增效是3家電商普遍采取的策略,各家更加關注整體業(yè)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把資金用到關鍵之處。對于這些電商來說不僅要面對來自抖音、快手的壓力,也要面對唯品會、達達集團、蘇寧易購、國美真快樂等的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維穩(wěn)自己基礎的同時,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以迎接挑戰(zhàn)。
莊帥認為,從財報看,阿里海外業(yè)務和淘特較為突出,京東的物流外部客戶和營收增長樂觀,拼多多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可喜。
陳虎東表示,阿里財報給人的感覺是依托存量,守護存量,尋找增量;京東的財報給人的感覺是技術賦能實體,提高實體合作伙伴的數字化運營和整合營銷能力,提高行業(yè)生態(tài)效率。拼多多給人的感覺是專注農業(yè)、技術加持、尋求轉型。無論如何,技術都是3家公司的主要手段。但是這里面產生了一個問題,在很多行業(yè)從業(yè)者的技術操作能力是非常低的,甚至不具備這個能力,而這部分群體,占據了民生的絕大部分,以技術賦能的商業(yè)形態(tài),有可能會將這部分從業(yè)者擠出市場。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技術賦能也只能有針對性地通過劃分、細分市場進行賦能,這是一個需要關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