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可 楊 靜 趙 娟 紀憲坤
1. 武漢三源特種建材有限責任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83;2. 武漢源錦建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83
近年來,隨著混凝土工程規(guī)模及體量的不斷擴大,混凝土裂縫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由于其結構尺寸大、一次施工量大、混凝土水化溫升高等因素,其出現(xiàn)開裂的概率要比其他類型的混凝土結構更高[1]。同時,由于影響混凝土結構開裂的因素涵蓋設計、施工、材料等多個方面[2],且裂縫出現(xiàn)后,大多只能收集裂縫的長度及走向等信息,對于裂縫的深度、內(nèi)部擴展情況,若不經(jīng)過鉆芯取樣通常很難收集[3],也因此很難準確地判定某一種裂縫出現(xiàn)的具體原因,給工程技術人員控制混凝土裂縫帶來了極大的困難[4-7]。
本文基于某質(zhì)子腫瘤醫(yī)院實體混凝土澆筑前期的足尺模型試件的具體開裂情況,結合裂縫出現(xiàn)的時間、裂縫分布情況以及鉆芯取樣的裂縫內(nèi)部擴展情況,分析了該足尺模型試件出現(xiàn)裂縫的具體原因,并給出了針對該類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的措施建議,以期為同類混凝土工程提供參考。
本項目占地面積約為46 214 m2,總建筑面積約33 687 m2,其中主樓建筑面積約33 687 m2,系框架-剪力墻體系,地下1層,地上3層,建筑高度為23.2 m,是一所質(zhì)子放射治療惡性腫瘤的醫(yī)院。其中,質(zhì)子裝置區(qū)建成后將放置包括回旋加速器、3個旋轉治療艙、1個固定束治療艙、1個科學實驗室。
該項目足尺模型試驗開展于主體工程施工之前,參考項目質(zhì)子區(qū)防輻射混凝土側墻最大厚度及配筋情況,確定模型尺寸為4.4 m×4.4 m×4.4 m。通過該模擬試驗,對混凝土配合比進行驗證并優(yōu)化,為混凝土供應和施工方案編制提供依據(jù)。模型試塊鋼筋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模型試塊鋼筋布置
1)水泥為P·O 42.5,細度為325 m2/kg,28 d膠砂抗壓強度49.8 MPa。
2)粉煤灰為Ⅱ級粉煤灰,細度為17.8%,需水量比98%,燒失量2.1%。
3)粗骨料為粒徑5~16 mm與16~31.5 mm按照質(zhì)量比2∶8配制的二級配碎石。
4)細骨料為二級配中砂,細度模數(shù)為3.3,表觀密度為2 590 kg/m3,堆積密度為1 650 kg/m3,含泥量0.5%。
5)減水劑選用固含量為17.9%,減水率為21.5%高性能聚羧酸減水劑。
實際工程為大體積混凝土,因此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采用大摻量礦物摻合料的設計思路,以60 d齡期混凝土強度作為驗收強度,混凝土配合比為:水泥∶粉煤灰∶礦粉∶砂∶碎石∶水∶膨脹劑∶外加劑=220∶81∶66∶729∶1 046∶169∶29∶6.24,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實測混凝土坍落度180 mm±20 mm,和易性良好。
1.3.1 限制膨脹率
澆筑時留置了2組限制膨脹率的試塊,一組放在現(xiàn)場同條件養(yǎng)護,另一組放在20 ℃室溫水養(yǎng),測試28 d內(nèi)的混凝土限制膨脹率如表1所示。
表1 混凝土限制膨脹率測試結果
由2種養(yǎng)護條件下的膨脹率可知,該項目混凝土均能產(chǎn)生持續(xù)的補償收縮作用。
1.3.2 混凝土力學性能
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具體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混凝土28d齡期力學性能檢測結果單位:MPa
在標準及同條件情況下,28 d齡期混凝土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均滿足設計C35強度等級要求。采用分層澆筑的方法,每層厚約500 mm,要求保證在第1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第2層混凝土澆筑,同時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30 ℃,但實際各車混凝土的澆筑時間如表3所示。
表3 混凝土澆筑記錄
從表3可知:混凝土入模溫度除第1車停留時間過長造成出機溫度>30 ℃以外,其他均滿足控制要求。但每車混凝土澆筑完成后的間隔時間超過了10 min,甚至個別超過了25 min。
對于夏季施工的大體積混凝土澆筑而言,過長的間隔極易形成施工冷縫,同時上層混凝土澆筑時極易對下層混凝土產(chǎn)生擾動,造成混凝土開裂。
模板內(nèi)混凝土澆筑平整后,要用長刮尺將混凝土刮平,用塑料木抹打磨(將混凝土中石子壓下去),用鐵板第1次收光。等混凝土初凝時(人踩上去有10 mm左右腳?。?,用塑料木抹打磨吊漿,再次用長刮尺將混凝土刮平,木抹打磨,鐵板收光。視混凝土強度情況,第3次以鐵板收光。
混凝土澆筑面二次抹壓完成后,混凝土養(yǎng)護主要是保溫保濕養(yǎng)護,保溫養(yǎng)護能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減少混凝土表面的溫差,防止產(chǎn)生表面裂縫。保溫養(yǎng)護還能控制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防止產(chǎn)生貫穿裂縫。保濕養(yǎng)護能防止混凝土表面脫水而產(chǎn)生表面干縮裂縫,還能使水泥水化順利進行,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強度。
帶模養(yǎng)護7 d后拆除側模,然后覆蓋厚5 mm毛氈土工織物,如遇高溫可采用溫水養(yǎng)護。毛氈土工織物幅邊之間搭接寬度不少于10 cm,防止覆蓋不到位。
澆筑完成后的第8天拆模完成,拆模后未出現(xiàn)貫穿性收縮裂縫,但構件下半部分(距離底面1.7 m以內(nèi))出現(xiàn)較多水平向的短裂縫,在試件的4個側面距離地面1.7 m范圍內(nèi)均出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水平短裂縫,采用裂縫測寬儀進行裂縫具體信息測量,測得各面混凝土裂縫信息如表4所示。
表4 混凝土裂縫信息
由表4可知:該模型試件早期產(chǎn)生的水平向裂縫均不屬于連通性裂縫,裂縫的長度及深度相對于整個模型試件的長度及厚度均較小,且都是在拆模前出現(xiàn)的,說明這類裂縫并非材料的收縮產(chǎn)生,且沒有出現(xiàn)貫穿性的溫度裂縫,可以判定與澆筑施工時的影響較大。
各混凝土面的裂縫分布如圖2所示:大部分的裂縫以橫向為主,且不連續(xù),裂縫均是位于螺桿下方或與螺桿相連接,說明裂縫的產(chǎn)生與螺桿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螺桿一方面可能造成對模板和混凝土的擾動,另一方面對混凝土的沉降造成阻隔作用,特別是這種端頭型的螺桿。
圖2 混凝土各面裂縫分布
根據(jù)裂縫出現(xiàn)的位置及特點,本實體構件出現(xiàn)的局部裂縫主要分為3類,具體如下:
1)位于對拉螺桿橡膠墊下側月牙形裂縫。裂縫位于對拉螺桿橡膠墊下方5~10 cm,長度10~18 cm不等,裂縫寬度在0.2~1.0 mm之間,深度在10~30 mm之間,此種裂縫數(shù)量最多,占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
食管癌患者放療期間,發(fā)生白細胞下降、放射性皮膚反應、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等毒性反應的幾率較高[2]。為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放療耐受性,需加強臨床護理干預,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對于疾病及放療的認知水平,通過飲食護理,保證機體營養(yǎng)供應,同時,針對患者毒性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實施對癥護理干預,緩解不適癥狀,提升生理舒適度。此外,國內(nèi)有學者表示,優(yōu)質(zhì)護理干預方案的實施,能夠改善食管癌放射治療患者的效果,降低毒性反應發(fā)生率;此次得出了與之較為相似的研究成果。
2)對拉螺桿橡膠墊處延伸型及連接型裂縫。裂縫位于對拉螺桿橡膠墊處,一種是從橡膠墊處橫向延伸發(fā)展,長度在5~10 cm之間,如圖2北側面中編號6、8、9、10的類型,裂縫長度在3~17 cm之間,寬度在0.3~0.8 mm之間,深度在15~30 mm之間;另一種是從一個橡膠墊處延伸至另一個橡膠墊處的連接型裂縫,如圖2西側面編號為3、4、6、7的裂縫,長度在15~30 cm之間,寬度在0.20~0.45 mm之間,深度在14~30 mm之間。
3)墻角邊緣斜向30°裂縫。圖3為試塊西北角,北面、西面2條裂縫是連通的,距離地面高度在88~95 mm。此種裂縫只出現(xiàn)在西北角和東北角大概90 cm處,數(shù)量最少,寬度在0.5~2.0 mm之間,較寬,深度20~35 mm不等,典型形式如圖2東側面編號9的裂縫。
圖3 墻角處裂縫
為探究各類裂縫的具體開裂原因,試件澆筑齡期28 d后選取3類典型裂縫處進行了鉆芯取樣,以更直觀地了解內(nèi)部裂縫的發(fā)展情況。
第1類裂縫鉆芯選擇為南側混凝土表面編號為2的裂縫,鉆芯前及鉆芯后裂縫情況如圖4所示。
圖4 第1類裂縫鉆芯前后裂縫
該部分混凝土受到上部螺桿橡膠墊阻隔,造成下部骨料少、漿料多。由于該部分混凝土位于保護層位置,不易振搗,在橫向鋼筋及螺桿橡膠墊的阻隔下,隨著上部澆筑不斷增加,下部骨料沉降過大,產(chǎn)生骨料沉降裂縫。
第2類裂縫鉆芯選擇為西側混凝土表面編號為7的裂縫,鉆芯前及鉆芯后裂縫情況如圖5所示。
圖5 第2類裂縫鉆芯后裂縫
從鉆芯后的結果可知:該類裂縫主要發(fā)生在保護層厚度位置,裂縫深度只到最外側鋼筋處,且裂縫均繞著骨料的漿體層開裂,說明裂縫主要是在早期混凝土終凝前已出現(xiàn)。主要原因在于:該部分混凝土振搗較困難,鋼筋與混凝土或粗大骨料與漿體界面處形成的骨料沉降不均,以及施工澆筑上下層時間隔時間過長,上層混凝土的振搗對下層已接近終凝的混凝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擾動,這種擾動包括對鋼筋和混凝土本身的擾動,從而引起連接螺桿以及沿最外層水平鋼筋的裂縫。
第3類裂縫鉆芯選擇為東側混凝土表面編號為9的裂縫,鉆芯前及鉆芯后裂縫情況如圖6所示。
圖6 第3類裂縫鉆芯后內(nèi)裂縫及芯樣裂縫
該類裂縫情況與第2類裂縫產(chǎn)生的原因類似,主要原因為:該部分裂縫位于試件下部,夜間施工,振搗困難,且存在振搗盲區(qū),在鋼筋與混凝土界面位置存在無法振搗或振搗不充分的情況,在受到鋼筋阻隔及上層澆搗對鋼筋、拉桿及模板擾動的情況下,骨料不均勻沉降,繼而產(chǎn)生裂縫。
為避免類似的早期非收縮以及溫度裂縫,施工過程中建議關注以下幾方面:
1)對于該類型大體積混凝土,混凝土和易性應保持良好,建議按照180~220 mm進行配制,根據(jù)運距保證混凝土到現(xiàn)場的坍落度損失≤10 mm。
2)施工振搗存在盲區(qū),特別是大體積混凝土下半部分,下部1.0~1.5 m范圍內(nèi)振搗時需要加強處理,晚上施工時應加強下部施工過程中的照明,能直接目測到下部振搗狀態(tài)。
3)振搗需分層進行,但施工應連續(xù)澆筑。根據(jù)大體積混凝土的整體厚度,每層分層振搗的厚度應≤1 m,各層的澆筑間隔時間不應≥15 min,以防止上層澆筑時對于下層混凝土的擾動。
4)大體積混凝土的帶模養(yǎng)護時間宜≥7 d,一方面可避免內(nèi)外溫差過大,另一方面避免過早拆模造成對混凝土的擾動破壞。
1)通過混凝土配合比調(diào)整、施工過程控制以及膨脹劑材料應用,可以避免貫穿性的溫度裂縫及收縮性裂縫產(chǎn)生,但在施工過程中易產(chǎn)生在穿墻螺桿處及下部橫向的早期裂縫。
2)通過裂縫統(tǒng)計及鉆芯取樣發(fā)現(xiàn),橫向裂縫均是漿體層開裂且繞開骨料,均為早期開裂,裂縫一般深度與鋼筋保護層的厚度接近。
3)早期混凝土的澆筑間歇過長、混凝土和易性波動大及欠振等因素造成骨料沉降不均,是引起早期大體積混凝土橫向裂縫的主要原因。同時,對拉螺桿的抗擾動性對螺桿處的裂縫影響較大,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避免振搗棒對螺桿的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