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紅春,賈博淵,李小雷,何瑞超,李 慧,賈曉東,賈學宇,吳小燕 ( .內蒙古自治區(qū)園藝研究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00;.內蒙古漠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鄂爾多斯 07000;.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 0005 )
沙杵菇[(JIA)]又稱“沙棒槌菇”“沙錘子菇”,隸屬于菌傘綱,傘菌亞目,蘑菇科,鬼傘屬。因其形似沙槌而得名,是一種珍稀的藥食兼用野生真菌,廣泛分布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部分地區(qū),在雨后的沙蒿地、草沙地、楊樹林及沙漠腐草灘地較為常見。近年來由于野生蘑菇含有多種氨基酸及生物活性酶類,有助消化、降血壓、抗腫瘤、降血脂等功效,使其備受人們青睞。野生沙杵菇因其綠色無污染、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由于利益的驅使,導致人們掠奪性采摘,使得當地珍貴野生沙杵菇資源瀕臨滅絕。目前關于沙杵菇人工栽培研究甚少,因此,選育質優(yōu)、高產新菌種進行人工栽培,是保護野生沙杵菇資源的一項有效措施,對當地野生食用菌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將具有巨大意義。
野生菌株是優(yōu)良菌種選育和馴化的基礎材料之一。筆者以采集到的野生沙杵菇菌絲團與菌蕾為試驗材料,經組織分離得到菌株,對分離菌株進行菌絲生長情況觀察評估,并對2個優(yōu)選菌株進行栽培試驗,以期選育出適合大面積推廣的優(yōu)良菌株,為最終實現沙杵菇人工規(guī)?;耘嗟於ɡ碚摶A。
試驗所用的沙杵菇菌絲團與菌蕾,采集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布爾陶亥鄉(xiāng)爾圪濠村附近沙蒿地,經組織分離培養(yǎng)得到原始菌株。
母種采用常規(guī)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水1 000 mL);原種培養(yǎng)料配方:玉米秸絲35.0%,玉米芯35.0%,羊糞28.5%,石膏粉1.5%,含水量50.0%~55.0%;栽培料配方:玉米秸30.0%,玉米芯30.0%,沙蒿粉10.0%,羊糞26.2%,石膏粉2.0%,石灰粉1.8%,含水量65.0%,pH 7.5~8.0。
野生沙杵菇菌絲體的分離。將野外采集的沙杵菇菌絲團和菌蕾置于0~5 ℃條件下低溫處理。待菌絲團緊縮致密,菌蕾變小而圓整、質硬時,取出28個菌絲團,分別編號為SHCHG(S)01~SHCHG(S)28, 43個菌蕾編號為SHCHG(L)01~SHCHG(L)43。迅速清除干凈外圍的腐草土,分別放入無菌培養(yǎng)皿中。在超凈工作臺上,先用0.1%的HgCl溶液消毒10 min,再用無菌水沖洗,然后剝離外圍物質,直到露出菌絲團的核心和單一菌蕾,再用無菌水反復沖洗,剝取約1 mm組織分別接入裝有PDA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中。在溫度18 ℃、濕度80%~85%的生物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50 h,備用。
野生沙杵菇再生菌絲體的提純。從28個菌絲團培養(yǎng)皿中,通過趨中優(yōu)選原則,選取3組。為防止菌絲體感染病毒,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0.35‰的5%EDTA抑毒劑脫毒,采用先端菌絲體分離提純菌絲,變換培養(yǎng)基復壯菌種,利用“適培基”馴化。選取較好的菌絲體轉接到試管斜面中。同樣,從43個菌蕾培養(yǎng)皿中選取10組較好菌絲體進行轉接。
原種、栽培種制作和出菇試驗。按上述配方配料,將230 g原種發(fā)酵料裝入250 mL三角瓶,常壓滅菌后接入已活化的 PDA菌種。栽培種發(fā)酵料采用17 cm×33 cm×0.06 cm聚丙烯袋。常溫滅菌后接種,置于25 ℃生物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觀測菌絲形態(tài)特征、長勢,比較各處理菌絲生長速度。出菇試驗采用內徑規(guī)格為42 cm×42 cm×18 cm 塑料筐,試驗以優(yōu)選的2個菌株進行原種培養(yǎng)及出菇比較試驗,每個處理設10個重復。設置3個處理,分別為T100%未經堆腐發(fā)酵的培養(yǎng)料,T2發(fā)酵料與未發(fā)酵料各占50%,T3 100%經堆腐發(fā)酵的培養(yǎng)料。
菌絲長勢評分標準:5分為菌絲長勢濃密,均勻;4分為菌絲長勢濃密,較均勻;3分為菌絲長勢較濃密,較均勻;2分為菌絲長勢較稀疏,較均勻;1分為菌絲長勢稀疏,不均勻。
在同種平板PDA培養(yǎng)基上,供試菌株菌絲均能夠正常生長,但各菌株菌絲顏色、菌絲濃密度、均勻度、菌絲長勢存在一定差異。通過觀察比較,采用趨中優(yōu)選原則,從28個菌絲團中,優(yōu)選出3個菌株,分別為SHCHG(S)02、SHCHG(S)09、SHCHG(S)23。 同樣從43個菌蕾中,優(yōu)選出10個菌株,分別為SHCHG(L)07、SHCHG(L)09、SHCHG(L)22、SHCHG(L)24、SHCHG(L)25、SHCHG(L)31、SHCHG(L)34、SHCHG(L)36、SHCHG(L)40、SHCHG(L)42。13個菌株的菌絲生長情況見表1,SHCHG(S)02與SHCHG(L)07菌株菌絲濃白粗壯、均勻濃密、長勢強,經過反復優(yōu)選確定SHCHG(S)02和SHCHG(L)07為最佳菌株。
表1 部分野生沙杵菇菌株的菌絲在PDA培養(yǎng)皿中的生長情況(18 ℃)
從表2可以看出,在相同處理下SHCHG(J)02菌株菌絲生長速度均優(yōu)于SHCHG(L)07。2個菌株菌絲生長速度為5.0~7.5 mm/d。在T3處理下SHCHG(J)02和SHCHG(L)07菌株菌絲萌發(fā)時間最短,分別為20和21 h;菌絲生長速度最快,為7.5和6.5 mm/d。T2處理下菌絲生長情況次之,T1處理下2個菌株菌絲萌發(fā)時間長,生長速度慢,菌絲體長勢弱。由此可知,在經過堆腐發(fā)酵的栽培料上,2個沙杵菇菌株表現為生長速度快,菌絲體粗壯且濃白、長勢強;未經堆腐發(fā)酵的培養(yǎng)料,不利于野生沙杵菇菌絲正常生長。
表2 2個菌株菌絲體在不同栽培料中的生長情況Table 2 The mycelium growth of the 2 strains in different cultivated cultures
由表3可知,2個沙杵菇菌株在栽培料3個處理中均出菇。在T3處理下SHCHG(J)02菌株岀菇所需時間為66 d,平均每筐產量為2 387 g,生物學轉化率為39.78%;SHCHG(L)07菌株岀菇所需時間為71 d,平均每筐產量為2 123 g,生物學轉化率為35.38%,均優(yōu)于其他2個處理。在T3、T1處理下,SHCHG(J)02菌株平均每筐產量、生物學轉化率均優(yōu)于SHCHG(L)07;T2處理下SHCHG(L)07菌株平均每筐產量、生物學轉化率則優(yōu)于SHCHG(J)02。由此可知,2個菌株在堆腐發(fā)酵的栽培料上栽培均表現為出菇所需時間短、產量高、生物學轉化率高;在未經堆腐發(fā)酵的栽培料上栽培出菇晚、產量低、生物學轉化率低。
在食用菌生產中,菌種的作用是首要的,其質量直接影響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而菌絲生長特性是衡量菌種質量的重要指標,菌絲生長迅速、長勢強且濃密的食用菌菌種是實際生產中優(yōu)質菌株的表現之一。該試驗采用組織分離法得到的71個菌株,通過比較各菌株菌絲體的菌絲顏色、菌絲濃密度、均勻度、菌絲長勢,優(yōu)選出10個菌株,對10個菌株進行反復優(yōu)選,最終確定SHCHG(S)02和SHCHG(L)07為最佳菌株。SHCHG(S)02和SHCHG(L)07與其他菌株相比菌絲生長最佳,萌發(fā)時間短,菌絲生長濃密且均勻,長勢評分為5分,是具有開發(fā)潛力的沙杵菇優(yōu)良菌株,可作為遺傳改良目標菌株,并進一步觀察鑒定,以培育成產量高、質優(yōu)的沙杵菇菌株。
表3 沙杵菇不同菌株的產量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yields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Coprinus comatus
筆者結合多年試驗結果及該地區(qū)的原料特點,以玉米芯、玉米秸、沙蒿粉、羊糞為主料,這些原料在當地資源豐富,成本低廉,而且非常適合沙杵菇栽培。該試驗以玉米秸30%、玉米芯30%、沙蒿粉10%、羊糞26.2%、石膏粉2.0%、石灰粉1.8%為配方,同種原料設置3個不同的堆腐發(fā)酵處理。結果表明,100%熟料栽培2個沙杵菇菌株生長勢強,生長速度快,菌絲體粗壯且濃白,產量高,岀菇時間短,生物學轉化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