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芳,朱康寧,張 琦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省直第一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胃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均較高。我國胃癌發(fā)病率較高,因胃癌患者初期無明顯特征,早期篩查的診斷率較低,待確診時大多已處于中晚期[1]。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化療,但有超過50%的患者會出現(xiàn)復發(fā)和轉移[2]。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與一些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異常表達密切相關[3]。因此,尋找異常表達的小分子,對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評估有重要的意義。miRNA是由22~24個核苷酸構成的單鏈非編碼RNA分子,廣泛分布于真核生物中,調(diào)控哺乳動物1/3的基因表達[4]。miRNA的異常表達與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主要作用為調(diào)控癌基因或抑癌基因[5]。有研究結果顯示,miR-21在肝癌[6]、胃癌[7]和乳腺癌[8]等腫瘤中呈異常表達,主要通過與目的基因的特異性結合,阻斷其轉錄來調(diào)控基因的表達。miR-135a與消化系統(tǒng)腫瘤,如胃癌、結直腸癌和胰腺癌密切相關,主要通過抑制抑癌基因的活化來調(diào)控消化系統(tǒng)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9-11]。這提示miR-21和miR-135a與胃癌有密切聯(lián)系,化療后檢測患者miR-21和miR-135a的表達或可用于評估胃癌患者的早期復發(fā)和轉移風險。為此,本研究擬探討胃癌患者血清miR-21、miR-135a表達與化療后復發(fā)、轉移的關系。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行化療的胃癌患者100例(胃癌組),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38~77歲。腫瘤部位包括賁門(22例)、胃體(34例)、胃竇(31例)、全胃(13例);病理類型包括單純腺癌(55例)、印戒細胞癌(10例)、黏液腺癌(6例)、混合型(29例);參考國際抗癌聯(lián)盟及美國腫瘤聯(lián)合會發(fā)布的胃癌TNM分期標準[12]進行TNM分期:ⅠB期8例、Ⅱ期15例、ⅢA期28例、ⅢB期22例、ⅢC期27例。另選取同期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健康體檢者50名(正常對照組),其中男29名、女21名,年齡38~77歲。2個組之間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診斷標準;(2)入組前未經(jīng)過放療或化療等治療;(3)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齊全,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術前曾接受手術、輔助化療或放療;(2)腫瘤類型為肉瘤、間質(zhì)瘤或淋巴瘤;(3)化療過程中死亡;(4)患可經(jīng)血液傳播的傳染性疾病。
在化療后1個月開始對患者進行隨訪,每個月采用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復查1次,如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征象,則通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和淋巴結穿刺等方法確診。從2016年2月開始,對患者進行24個月的隨訪。隨訪第12個月、第14個月和第18個月各失訪1例。
采集所有患者化療前和化療后第3、8、13、18、24個月的空腹靜脈血10 mL,采集正常對照者體檢當日的空腹靜脈血10 mL,4 ℃1 000×g離心15 min后,分離血清,置于-80 ℃保存待檢。采用Trizol LS試劑盒(美國Invitrogen公司)提取血清總RNA,采用NanoDrop 2000分光光度計(美國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檢測總RNA的純度和濃度。將胃癌組與正常對照組的RNA濃度調(diào)至一致,再使用miRNA 第一鏈 cDNA 合成(加尾法)試劑盒將RNA逆轉錄(37 ℃ 60 min,85 ℃ 5 min)為cDNA。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miR-21和miR-135a表達。引物序列見表1。擴增條件:95 ℃預變性10 min;95 ℃變性15 s,60 ℃退火45 s,72 ℃延伸30 s,40個循環(huán)。以U6為內(nèi)參,采用2-ΔΔCt法計算miR-21和miR-135a的相對表達量。
表1 引物序列
采用SPSS 20.0軟件和Graphpad 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miR-21和miR-135a判斷胃癌預后的效能。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胃癌組化療前血清miR-21相對表達量升高(P<0.05),miR-135a相對表達量降低(P<0.05),見表2。胃癌組中有79例(79%)miR-21表達升高,有68例(68%)miR-135a表達降低。
表2 胃癌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miR-21和miR-135a相對表達量比較
胃癌組化療前血清miR-21和miR-135a相對表達量與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有關(P<0.05),與年齡、性別、TNM分期、有無遠處轉移無關(P>0.05)。見表3。
表3 胃癌組血清中miR-21和miR-135表達水平與臨床特征的關系
100例胃癌患者化療后隨訪24個月,失訪3例。97例完成隨訪的患者中有66例(68%)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復發(fā)轉移組),其中25例為局部復發(fā)、41例為遠處轉移,有33例死亡。未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的患者歸入無復發(fā)轉移組。
復發(fā)轉移組化療后3、8、13、18和24個月的血清miR-21相對表達量高于無復發(fā)轉移組(P<0.05),miR-135a相對表達量低于無復發(fā)轉移組(P<0.05)。復發(fā)轉移組化療后血清miR-21相對表達量隨隨訪時間的延長而升高(P<0.05),血清miR-135a相對表達量隨隨訪時間的延長而降低(P<0.05)。無復發(fā)轉移組血清miR-21相對表達量隨隨訪時間的延長而降低(P<0.05),血清miR-135a相對表達量各時間點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表5。
表4 復發(fā)轉移組與無復發(fā)轉移組各隨訪時間點血清miR-21相對表達量比較
表5 復發(fā)轉移組與無復發(fā)轉移組各隨訪時間點血清miR-135a相對表達量比較
以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作為陽性(預后不良,66例),無復發(fā)或轉移作為陰性(31例),采用ROC曲線分析隨訪24個月時的miR-21和miR-135a檢測結果判斷胃癌預后的效能。結果顯示,miR-21和miR-135a判斷胃癌預后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789、0.826,最佳臨界值分別為1.27、1.88。以隨訪24個月時的miR-21和miR-135a檢測結果均陽性為聯(lián)合檢測陽性,均陰性為聯(lián)合檢測陰性,miR-21+miR-135a聯(lián)合檢測判斷胃癌預后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1.2%和67.8%。見表6、圖1。
圖1 隨訪24個月時的miR-21和miR-135a判斷胃癌化療后復發(fā)轉移的ROC曲線
表6 隨訪24個月時的miR-21和miR-135a單項檢測和聯(lián)合檢測判斷胃癌化療后復發(fā)轉移的效能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fā)于50歲以上人群,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男女性發(fā)病比例約為2∶1[3]。由于胃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被忽視,當患者被確診時已經(jīng)處于中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故大部分胃癌患者預后不良,復發(fā)轉移率較高[13]。有研究結果顯示,miRNA主要參與了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侵襲、遷移等過程,其異常表達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4]。有研究發(fā)現(xiàn),miR-181、miR-145等參與了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可作為胃癌的生物標志物[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胃癌組化療前血清miR-21相對表達量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miR-135 a相對表達量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高表達miR-21和低表達miR-135a與胃癌患者淋巴結轉移、中高分化、浸潤程度(漿膜層)密切相關,但與年齡、性別、遠處轉移、TNM分期無關,說明miR-21和miR-135可能參與了胃癌的發(fā)病過程。miR-21和miR-135a與消化系統(tǒng)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消化系統(tǒng)腫瘤,如胃癌中,miR-21表達上調(diào),miR-135a表達下調(diào)[9,17]。miR-21可通過抑制磷酸酶及張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的表達,阻礙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稱Akt)信號通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18];還可通過下調(diào)程序性細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的表達,誘導結直腸癌細胞的侵襲和遷移[19]。miR-135a與驅動蛋白家族成員C1(kinesin family member C1,KIFC1)結合后可下調(diào)KIFCI的表達,抑制胃癌細胞增殖,促進胃癌細胞凋亡[20]。在伴有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患者中,miR-135a可抑制瞬時受體電位通道1的表達,從而抑制胃癌的淋巴結轉移,減緩胃癌的發(fā)展[21]。
miR-21和miR-135a與胃癌的進展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在24個月的隨訪期中,化療后復發(fā)轉移患者的血清miR-21相對表達量隨隨訪時間的延長而升高(P<0.05),血清miR-135a相對表達量隨隨訪時間的延長而降低(P<0.05)。提示miR-21和miR-135a與胃癌化療后復發(fā)轉移密切相關。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隨訪24個月時的miR-21和miR-135a單項檢測判斷胃癌預后的AUC分別為0.789、0.826,敏感性和特異性均>70%,兩者聯(lián)合檢測可在特異性稍降低(67.8%)的基礎上將敏感性提高至91.2%。這說明miR-21和miR-135a聯(lián)合檢測判斷胃癌患者化療后2年內(nèi)是否會發(fā)生復發(fā)或轉移具有較好的價值。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血清miR-21和miR-135a表達異常,且表達水平與胃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浸潤程度密切相關。血清miR-21和miR-135a聯(lián)合檢測對胃癌化療后復發(fā)或轉移的判斷具有較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