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樂清
(云岡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4)
游藝指體育游戲或者娛樂活動,在人類產(chǎn)生之初就已經(jīng)與我們?yōu)榘?。它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展起來的帶有娛樂性的體育活動,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在崔樂泉老師的《圖說中國古代百戲雜技》[1]一書中對中國歷史上各朝代出現(xiàn)的百戲雜技做了詳細的解釋。叢振老師的《敦煌游藝文化研究》[2]一書中對敦煌莫高窟所出現(xiàn)的游藝活動做了細致的梳理。李呂婷在其碩士論文《魏晉南北朝百戲研究》[3]中對百戲在南北朝發(fā)展狀況、演出場所、管理機構及其對隋唐百戲的影響做了深入的研究。以上學者對各個時期的游藝活動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但不足的是對云岡石窟游藝文化內(nèi)容的研究涉及較少。《論語·述而》中提到:“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可見最早的藝指儒家學生所掌握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6項技能,六藝掌握之后就可以文武兼?zhèn)?,儒家認為通過游藝是學生達到藝的手段,在今天看來游藝是各種供人消遣的娛樂活動。本文對云岡石窟所雕刻的狩獵、射箭、角抵、扛鼎、橦倒伎、聚沙成塔、馴獸7項游藝活動進行分析,說明其在石窟中的表現(xiàn)形式及出現(xiàn)的原因。
狩獵的出現(xiàn)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為了躲避猛獸、獲取更多的食物學會了狩獵。之后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中生產(chǎn)力水平逐漸提高,食物來源穩(wěn)定,于是狩獵在古代貴族之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記錄人類狩獵情況的資料,最早見于各種原始社會時期的巖畫之中,如新疆托里縣瑪依勒山喀拉曲克牧場巖畫、寧夏賀蘭山巖畫等,這一時期的巖畫僅僅用最簡單的線條描繪出當時的狩獵場景。先秦時期由于青銅器的廣泛應用,狩獵圖大量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漢代的壁畫磚上也多有發(fā)現(xiàn),南北朝時壁畫墓中多會出現(xiàn)大型狩獵的場景,而云岡石窟中也雕刻有狩獵內(nèi)容。
在云岡石窟中狩獵內(nèi)容的雕刻主要體現(xiàn)在佛傳故事睒子本生中。故事講述的是釋迦為菩薩時投胎于一對盲人夫婦家中,睒子和父母散盡家中財物入山修行,在深山中親自為父母搭建草屋躬親撫養(yǎng),迦夷國王入山狩獵時誤射睒子,父母得知睒子死去悲痛至極,帝釋天被睒子的孝心所感動使其死而復生,睒子父母也重見光明。
云岡石窟第9窟前室北壁2層就雕刻有睒子本生故事,可惜石窟常年受到風化的侵擾所以留下的故事雕刻內(nèi)容并不多,其中迦夷國王狩獵誤射睒子的畫面基本保存了下來。畫面中森林深處草叢茂密、大樹參天,迦夷國王和三位侍從正騎馬尋找獵物,侍從頭戴鮮卑帽穿交領衣。這時恰逢身披鹿皮在溪邊為盲父母取水的睒子,國王撐開弓箭射向睒子,睒子左肩中箭將要倒地(圖1a)。云岡石窟第1窟東壁北側第2層也雕有睒子本生故事,畫面中國王在密林間尋找獵物,國王身后有兩侍從騎馬跟隨,其中一人手持傘蓋,三人均頭梳高發(fā)髻且有頭光。國王舉起弓箭射中取水的睒子,睒子右肩中箭跪在地上。畫面右上側還雕有一頭受驚奔跑的鹿(圖1b)。在第7窟前室東壁北側下層也有睒子本生的雕刻,可惜因為風化只能看到大體輪廓。
圖1a 云岡9窟前室北壁睒子本生(采自《云岡全集》)
圖1b 云岡1窟東壁睒子本生(采自《云岡全集》)
狩獵圖也大量出現(xiàn)于平城地區(qū)北魏壁畫墓中,1997年,在大同市城南智家堡村北沙場內(nèi)出土了北魏壁畫墓,墓中共出土3塊松木彩繪棺板,其中木棺左側棺板上繪有大型車馬出行圖和狩獵圖。狩獵圖位于棺板右側,雖然部分已經(jīng)不存在,但還是可以感受到狩獵時的緊張氣氛。畫面最上側有一位獵人雙腿前后分開,用力張開弓箭,準備射向迎面撲來的野豬,右側一位頭戴鮮卑帽的獵人正騎在飛奔的馬上,回首拉弓射向天上飛翔的大雁,畫面下側兩位獵人騎在馬上正圍堵獵物。山林間各種動物受到驚嚇倉皇而逃(圖1c)。
圖1c 大同智家堡北魏木棺版畫狩獵圖(劉俊喜、高峰:《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畫》)
北魏狩獵圖在壁畫墓出土的數(shù)量較多,云岡石窟中也有表現(xiàn)。拓跋鮮卑族來源于漠北,自然環(huán)境較差,狩獵是獲取食物的重要方式,遇到猛獸時獵手還要集體行動進行圍獵,所以壁畫中出現(xiàn)的圍獵畫面就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反映。隨著北魏都城的北移,食物種類的豐富,已經(jīng)不再需要用狩獵方式獲取必要的食物,所以狩獵活動漸漸地成為北魏貴族的一種娛樂方式。
原始社會時期生產(chǎn)力低下,生活物資匱乏,需要借助工具獲取更多的食物,于是威力大射程遠的弓箭就產(chǎn)生了。我國最早的石鏃出土于距今2.8萬年的峙峪遺址中。隨著生產(chǎn)力的提高,射箭不僅僅只為了解決食物短缺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成為古代禮儀的一部分,西周時在舉行重大活動時,射禮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趙武靈王更是用“胡服騎射”改變了軍隊的結構,從此騎兵成為軍隊重要的組成部分。鮮卑是活躍于北方草原的少數(shù)民族,《魏書》記載:“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盵4](卷1《序紀》,P1)這表明射獵是當時主要的經(jīng)濟生活,南北朝時政局動蕩不安,弓箭成為戰(zhàn)爭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在云岡石窟第2窟、第6窟和37窟中均雕有釋迦太子與兄弟比試射箭的畫面。據(jù)《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記載,釋迦太子10歲時兄弟調達和難陀要與他比試武藝,比武的內(nèi)容分別為射箭、擲象和相撲戲。在云岡石窟第6窟后室東壁北側2層雕刻著太子比試射箭的畫面,畫面中前兩位用盡全身力氣將弓箭撐開的是太子兄弟調達和難陀,最后一位是釋迦太子,他將弓箭撐滿正準備射向畫面右側的三面鐵鼓(圖2a)。在云岡石窟第37窟西壁龕楣南側雕刻著站立舉箭準備發(fā)弓的太子,畫面中間部分被破壞,在畫面右側可以看到一人舉弓應該為太子的兄弟,可惜已經(jīng)風化辨識不清,隱約可見鐵鼓立于地面之上(圖2b)。云岡石窟第2窟東壁南側也雕有太子射藝比賽的內(nèi)容,畫面已經(jīng)風化只見大體輪廓,其布局與第6窟雕刻內(nèi)容相似,這里不再贅述。
圖2a 云岡6窟后室東壁太子射箭(采自《云岡全集》)
圖2b 云岡37窟西壁龕楣南側太子射箭(采自《云岡全集》)
鮮卑族起源于大興安嶺地區(qū),在爭霸北中國的過程中,弓箭在戰(zhàn)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北魏統(tǒng)治者非常注重射藝的培養(yǎng),《魏書》記載:“(孝文帝)又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歲……及射禽獸,莫不隨所志斃之。”[4](卷7下《高祖紀下》,P187)孝文帝不僅擅長騎射還親自帶兵打仗,射箭也成為軍隊考核中的重要指標,考核突出者還可以獲得重用。由于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弓箭變成了體育競技項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北魏的騎射為后來的隋唐騎射競技項目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鼎是古代用于盛放制作食物用的容器,在古代也是權力的象征??付κ且环N力量型體育運動,扛鼎者一般力大無比,而且掌握一定的力量技巧,可以做出各種舉重動作。在史料記載中進行扛鼎舉重表演時基本以舉鼎、大缸為多,而且在舉重的同時還表演上拋、旋轉等動作。歷史上的孟說、烏獲因為有過人的力氣被統(tǒng)治者重用。在戰(zhàn)爭中士兵力量的較量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負,所以部隊中用扛鼎作為訓練力量的方法。
在云岡石窟雕刻中扛鼎這一體育運動隨處可見、種類繁多。最常見的一類是雕刻在壁面之上,為起到分隔畫面作用而出現(xiàn)的各類力士托舉塔柱的圖像。云岡石窟第5-11窟西壁尖拱龕下側有力士雙手托舉博山爐的畫面,力士肌肉結實兩腿分開用力托舉。云岡石窟第6窟后室西壁第2層雕刻著佛本行故事降魔成道,故事來源于《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卷3,經(jīng)過苦修,身體虛弱的釋迦太子在接受牧羊女的供養(yǎng)后,在菩提樹下立下誓言,一定要修成正覺。這時魔王波旬率領魔軍想盡辦法阻擾太子修行。在畫面中魔軍用各種武器對釋迦太子展開進攻,在佛龕龕楣之上有一魔軍雙手托舉高山,正準備砸向正襟危坐的釋迦。第9窟前室西壁3層兩力士梳逆發(fā),身形魁梧,上身穿短袖衫下身著犢鼻庫,站立著將龕室門楣托起。第9窟前室西壁二佛并坐龕外雕有力士單手托舉弟子的圖像,畫面中力士雙腿跪在地面之上,逆發(fā),上身裸露有帔帛,下著褲,肌肉緊實,弟子站立在蓮花臺上身穿田相衣。在云岡石窟第10窟明窗東側力士上身裸露肌肉發(fā)達,雙手托舉著身穿羊腸大裙的脅侍菩薩。第1窟西壁南側第4層第一單元左下圓拱龕下出現(xiàn)多人組合表演扛鼎的圖像,表演者都為逆發(fā)胡人形象,動作灑脫、觀賞性極強。第16窟南壁西側3層還可以看到菩薩雙臂上舉承托龕楣的形象。(表1)
表1 云岡石窟扛鼎圖像類型
扛鼎這一體育運動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云岡石窟雕刻中,應該與鮮卑族尚武精神有關。從上表可知云岡雕刻中參與者大多為侏儒力士,偶爾會有菩薩的形象??付Φ谋憩F(xiàn)形式多樣,有雙手托舉站立表演、雙手托舉下蹲表演、單手托舉跪式表演等。托舉之物也花樣繁多,有托舉塔柱、龕楣、佛龕、菩薩、弟子等。在云岡石窟雕刻中也會出現(xiàn)組合形式的扛鼎表演,這些表明在北魏時期扛鼎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參與者在表演的同時更可以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在云岡石窟雕刻中不拘泥于固定的扛鼎姿勢,表現(xiàn)形式多樣增添了許多藝術性。
角抵這一體育運動發(fā)展到今天就是摔跤運動,它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時期,人們?yōu)榱松媾c猛獸相博獲取食物。“上古之人淳素,以食飽飲足,或以前肱為格擊,手亦未取勝負,別若雞犬斗敵而已?!盵5](P27)在有關黃帝大戰(zhàn)蚩尤的神話故事中,為了追思先人,紀念他們勇于戰(zhàn)斗的精神,于是產(chǎn)生了模仿他們之間搏斗的蚩尤戲,角抵不僅具有競技性,而且表演者會以夸張的表演展現(xiàn)力量的對比,角抵者帶有娛樂色彩。從堯舜時期到明清,角抵這一體育項目經(jīng)久不衰,從周開始軍隊將角抵作為提高士兵身體素質的重要方式。
在云岡石窟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左右兩側雕有五層佛塔,每層塔內(nèi)都雕有兩力士互相搏斗的場面。力士為童子相逆發(fā),上身裸露下穿犢鼻庫,他們有的張開雙手做出準備對決的姿勢;有的揮拳抬腿將要進攻;有的沉著站立重心穩(wěn)定迎接對手的挑戰(zhàn);有的兩人雙手相牽好似要跳躍旋轉;有的同時舉右手提右腿似在舞蹈(圖4a)。在第9窟前室北壁塔柱塔基之上,也雕有力士角抵的圖像。兩力士有頭光,上身裸露披帔帛,下穿犢鼻褲,正在摩拳擦掌準備進行一場激烈的競賽(圖4b)。第10窟前室東壁4層,在交腳彌勒菩薩與脅侍菩薩之間的塔柱之上雕有單獨表演力士舞的侏儒力士形象(圖4c)。
圖4a 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力士
圖4b 第9窟前室北壁塔柱
圖4c 第10窟前室東壁4層力士(采自《云岡石窟全集》)
鮮卑族民風彪悍,尚武好斗,角抵本是競技較力類活動,角力雙方兩兩相搏,比賽激烈,但在石窟雕刻中角抵已然成為一種裝飾圖案,多以舞蹈的形式展現(xiàn)。這說明北魏時角抵活動具有濃重的娛樂色彩,更具有觀賞性,是一項集娛樂、表演、競技為一體的游藝活動。
橦倒伎也稱為都盧橦、緣橦,“都盧”是古代位于南海一帶的小國,國中之人身材輕盈、善于攀爬高桿,因此將這一外來雜技稱為都盧伎。這一體育運動為高空節(jié)目,表演者要在長桿之上表演各種技巧性動作,由于需要多人配合完成,所以表演難度最大,對表演者身體條件要求嚴格,頂桿者身體強壯并且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桿上表演者要身體嬌小、身手敏捷并且有超強的心理。而橦倒伎則是佛經(jīng)中對都盧橦的稱謂,所謂“樂者,幢倒伎也。樂音者,鼓節(jié)弦管也。美者,幢倒中勝品者。美音者,弦管中勝者也?!?/p>
云岡石窟第38窟北壁下側就生動地雕刻有佛經(jīng)中所記載的橦倒伎表演內(nèi)容。畫面中長桿之上一藝人手腳交替向上爬桿,另一藝人即將展臂表演,桿頂處一藝人仰臥旋轉。桿旁有音樂伴奏表演,樂手兩人一組演奏樂器以此烘托氣氛,使表演更加精彩絕倫、扣人心弦(圖5a)。
圖5a 第38窟橦倒伎(采自《云岡全集》)
2000年在山西省大同市雁北師院北魏墓葬群中出土了一組保存較為完整的雜技俑,而雜技俑表演的內(nèi)容正是橦倒伎。該俑共7件,均是高鼻深目,頭戴尖頂帽身著長袍的胡人形象。中心位置上一位身強體壯的力士頭頂高竿,竿上有兩名藝人正在表演驚險的動作,桿頂部一位表演者彎腰臥姿,一人繞桿翩翩起舞。兩側胡俑有的奏樂烘托氣氛,有的拍手叫好,姿態(tài)各異(圖5b)。
圖5b 雁北師院北魏墓葬出土胡俑(張志忠:《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文物世界》2005年第6期作者自攝)
云岡石窟中所雕刻的橦倒伎表演場景以及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雜技俑組合都是北魏橦倒伎表演的真實反映,表演者在自娛的同時還可以娛樂他人。橦倒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佛經(jīng)記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佛教利用百戲宣傳佛法、娛樂人民。北魏開放的外交政策使得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來自中亞和西域各國的藝術家涌入平城和洛陽,因此北魏時期百戲的種類更加齊全。同時統(tǒng)治者的支持也大大加速了百戲的發(fā)展,《魏書》記載:“(天興)六年(403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絙百尺、長趫、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4](卷109《樂志》,P3080)
沙土游戲是每個兒童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因為沙土的可塑性強、玩法不固定、沒有任何規(guī)則,所以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南北朝時佛教流行,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它為平城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許多信徒在兒童時期就與佛教結緣,“聚沙成塔”這種沙土游戲就與佛教密不可分?!段簳め尷现尽分杏涊d:“茍能精致,累土聚沙,福鐘不朽”。[4](卷114《釋老志》,P3300)兒童聚沙已經(jīng)成為佛教典故。
根據(jù)《賢惠經(jīng)》卷3《阿輸迦施土緣品第35》記載,佛住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一天清晨,佛陀和阿難入城乞食,看見一群小孩在道路上玩耍。他們各自聚攏地上的泥土,堆砌成宮殿、倉庫等,并且想象著里面藏有金銀財寶和五谷。其中有一個小孩遠望佛陀走來,敬仰之心油然而生,于是立即取出“倉庫”中“各種谷物”為佛供養(yǎng)。 佛涅槃百年以后,為佛供養(yǎng)的小兒成為阿育王,而這個故事叫做阿輸迦施土因緣。
云岡石窟洞窟雕刻中這一題材共出現(xiàn)17幅之多,基本構圖形式為釋迦立于蓮臺之上,一手撫胸一手托缽低垂,下有三小兒互相攀爬為佛供養(yǎng),值得關注的是三小兒攀爬的形象都以疊羅漢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疊羅漢最早產(chǎn)生于南北朝時期,傳說有18強盜興風作浪、獨霸一方,最終經(jīng)過仙人點化皈依成佛,為了告誡后人要匡扶正義便演繹出疊羅漢這一雜技藝術。疊羅漢由兩人以上相互交疊成各種堅固、穩(wěn)定的造型。疊羅漢隊員的選擇上比較苛刻,最下側底層人員要求具有較強的核心力量;中間層的隊員要平衡能力強,上下肢力量均衡;頂層人員要體型嬌小、動作敏捷還要有過人的膽量和應變能力。云岡石窟中疊羅漢的造型豐富,類型多樣。(表 2)
表2 云岡石窟疊羅漢圖像類型
從上表可知,在云岡石窟早中晚三期作品中都有關于聚沙成塔故事的雕刻內(nèi)容,兒童最普通的游戲中包含著深刻的佛教內(nèi)涵。北魏時期佛教迎來了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統(tǒng)治者將佛教作為緩解階級矛盾的重要手段,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并以空前的規(guī)模在北方發(fā)展起來。在“聚沙為塔”的游戲中,孩子們感受到了佛教的修善積德。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動作正透露出北魏時期疊羅漢這一雜技項目的普遍存在。云岡石窟中的疊羅漢以三人參與為主,隊形為“1”字形和“A”字形兩種。團體成員之間相互配合和信任,將力量與和諧之美融為一體,凝聚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斗獸這項活動產(chǎn)生于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之中,斗獸的目的多數(shù)是為了獲取生存所必需的食物,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與獸斗成為貴族打獵時一項重要表演內(nèi)容,到西漢時皇家設有專為觀看勇士與猛獸相搏斗的獸圈。斗獸的對象主要為虎、獅、熊、象等猛獸,因此表演者具有很高的危險性,身份也比較低下,斗獸的目的更多出于人們對娛樂的需要。由于斗獸過程中可以激發(fā)表演者的潛在能力,因此這項活動也成為上層階級尋找勇敢、強健壯士的主要途徑。《水經(jīng)注》卷13《水》中就有北魏太武帝在平城建虎圈并親自觀看勇士與老虎格斗的記載。
在云岡石窟雕刻中,關于斗獸的佛傳故事內(nèi)容十分豐富。在第6窟后室東壁雕有降服火龍的佛傳故事,故事出自《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卷4,成道后的釋迦為了收服伽葉三兄弟,在盤踞惡龍的石室借宿,當晚惡龍用大火將整個石室焚燒,最終釋迦用他的無上法力將惡龍制服,并收服了伽葉三兄弟。畫面中釋迦左手托缽右手施無畏印,淡定的結跏趺坐于石室之內(nèi),石室外火光四射,伽葉師徒正奮力持罐救火(圖7a)。
圖7a 云岡石窟第6窟后室東壁降服火龍(采自《云岡全集》)
在云岡石窟第38窟南壁東側雕刻有雕鷲怖阿難入定緣,故事出自《法顯傳·王舍城》,在群山密林中有大小兩個佛龕,魔王波旬化作雕鷲俯沖而下,將要驚擾在小龕內(nèi)修行的阿難,佛陀從大龕內(nèi)伸出右手,透過壁面撫摸阿難頭部,阿難緊張的心情得到緩解(圖7b)。
圖7b 云岡石窟第38窟南壁東側雕鷲怖阿難入定緣(采自《云岡全集》)
在云岡石窟第7窟后室南壁門拱方形塔之上,雕有小兒馴獅的圖像。圖中共有兩小兒,左側小孩兒上身半裸穿犢鼻褲,左手上舉托摩尼寶珠,右手叉腰。右側小兒雙手捧博山爐,右腳下踏有一只小獅子,小兒活潑可愛、憨態(tài)可掬(圖7c)。
同樣在北魏的墓葬中也時常會出現(xiàn)被馴化了的神獸形象,這是墓主人升仙觀念的體現(xiàn)。山西榆社北魏石棺右側板雕有青龍的形象,一人正駕著青龍遠去;與之相對的左側板中部雕有白虎圖。北魏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們寄托于死后可以上升到天界安穩(wěn)度日,墓葬中的神獸可以為主人順利穿過天門保駕護航,于是馴獸觀念在墓葬中得以體現(xiàn)。(圖8a、b)
圖8b 山西榆社北魏石棺左側
北魏斗獸運動的興起與當時鮮卑少數(shù)民族生活于森林草原環(huán)境有關。在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的北魏時期,擁有勇猛的精神和強健的體魄是崇尚武力的鮮卑族生存、生活和成就事業(yè)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北魏能夠統(tǒng)一北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時期,也是中西方文化頻繁碰撞時期,同樣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豐富多彩的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共同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北魏文化,其中游藝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大放光彩。游藝活動所反映出的娛樂屬性是自身發(fā)展的內(nèi)部動力;北魏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為游藝活動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統(tǒng)治者對游藝活動的熱衷,振興百戲的政令頻繁頒布為游藝活動的發(fā)展提供了政治支持;鮮卑族民風彪悍、性情剛烈、尚武好斗是游藝活動發(fā)展的民族基礎;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佛教的東傳為這一時期帶來了新的游藝項目。云岡石窟是北魏定都平城后開鑿的大型皇家石窟群,石窟中雕刻的游藝文化內(nèi)容是北魏游藝文化的一個縮影,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時期游藝活動的發(fā)展情況。因此云岡石窟游藝文化帶有鮮明的時代性、娛樂性和民族文化交融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