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紅 朱偉霞 巢自蓮 李曉霞
壓力性損傷是指壓力對皮膚和皮下軟組織所致的損傷。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還會增加經濟負擔[1,2]。手術患者是壓力性損傷高危人群,預防壓力性損傷是手術室重要工作之一[3]。目前,臨床常采用啫喱墊、泡沫敷料和液體敷料等緩沖減壓方式來預防壓力性損傷,但該種方法只能減輕骨隆突處壓力,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的風險會逐漸增大[4,5]。本研究探討充氣式氣囊聯(lián)合自動壓力充氣儀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1)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預計受壓時間>2.5 h;③手術體位是仰臥位或截石位;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入手術室前骶尾部、肩胛骨處皮膚有破損或已有壓力性損傷;②合并嚴重皮膚??;③中途因個人原因退出本次研究者。將2019 年4 月至2021年3 月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醫(yī)院手術室符合研究要求的150例手術患者納入研究,并按患者入手術室先后順序分成A組、B 組、C 組,每組各50 例。A 組中男性20 例,女性30 例;年齡28-71 歲,平均年齡(42.92±9.97)歲;平均BMI(23.84±1.19)kg/m2;平均Waterlow 壓瘡風險評估評分(14.18±2.29)分。B 組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齡22-94 歲,平均年齡(45.36±13.58)歲;平 均BMI(23.86±1.05)kg/m2;平 均Waterlow 壓瘡風險評估評分(14.64±2.83)分。C 組中男性20 例,女性30 例;年齡24-86 歲,平均年齡(46.10±14.87)歲;平均BMI(23.91±1.16)kg/m2;平均Waterlow 壓瘡風險評估評分(13.92±1.87)分。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1)C 組:使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防壓護理。手術床上鋪放啫喱墊,手術患者的骶尾部和肩胛骨骨隆突處涂抹液體敷料進行常規(guī)防壓護理。(2)A 組:在常規(guī)防壓護理的基礎上,聯(lián)合充氣式氣囊與自動壓力充氣儀進行壓力性損傷的預防(見圖1-3):在臀裂頂點旁開2 cm 左右兩側臀部及兩肩胛骨中間沿身體縱軸各放一個充氣式氣囊袋,氣囊袋上用啫喱墊覆蓋;將氣囊袋連接自動壓力充氣儀并設置參數(shù):臀部氣囊袋壓力設為20 kPa,肩胛骨間氣囊袋壓力根據(jù)體重調整為8/10/12 kPa(體重<40 kg:8 kPa;體重40-60 kg:10 kPa;體重>60 kg:12 kPa),充氣時間均為1min;當患者初始臥位時間到達2 h 時,啟動充氣開關,儀器自動充氣到設定壓力,維持1 min 后自動放氣,各點先后進行;之后,每間隔30 min 解壓一次。(3)B 組:在常規(guī)防壓護理的基礎上聯(lián)合充氣式氣囊與自動壓力充氣儀進行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具體方法與A 組相同,僅解壓頻率與A組不同,該組患者每間隔60 min 解壓一次。
圖1 產品結構
圖2 擺放示意圖
圖3 使用示意圖
1.3 觀察指標分別在術畢即刻(T1)、術后30 min(T2)、術后1d(T3)、術后3d(T4)觀察患者骶尾部、肩胛骨處皮膚情況。根據(jù)目測判斷患者皮膚受損程度:皮膚無紅(O級)、輕度膚紅(1 級)、明顯膚紅(2 級)、水皰和潰瘍(3 級),1 級、2 級、3 級視為皮膚受損。使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護理人員對防壓措施滿意度。比較三組患者皮膚受損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不同時點皮膚受損發(fā)生情況比較三組中受壓4 h 以內的患者數(shù)分別是17 例、21 例、16 例,T1 至T4各時點均無皮膚受損發(fā)生;三組中受壓4 h 以上的患者數(shù)分別是33 例、29 例、34 例,A 組、B 組在T1 至T4 各時點均無皮膚受損發(fā)生,C 組在T1、T2 發(fā)生4 例、1 例皮膚受損,T3、T4 無皮膚受損發(fā)生,C 組發(fā)生皮膚受損率明顯高于A、B 組,P<0.05。
2.2 護理人員對防壓措施滿意度比較見表1。
表1 護理人員對防壓措施滿意度比較[n=50,例(%)]
目前,臨床常采用啫喱墊、泡沫敷料和液體敷料等緩沖減壓方式來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但這種方法無法有效解除壓力,只能減輕骨隆突處壓力,對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其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的風險仍然很高[6]。如何有效合理的解除術中骨隆突處壓力、降低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是護理界的一大難題。采用充氣式氣囊與自動壓力充氣儀創(chuàng)建解壓裝置“術中撐抬器”具有以下特點:①解除壓力:采用充氣式氣囊作為局部靶點支持面,使受壓部位懸空,解除骨隆突處壓力,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達到預防壓力性損傷的功效;②不影響手術進程:通過參數(shù)控制,可以嚴格控制術中撐抬器撐抬的幅度;③按摩功能:因階梯式充氣和放氣的氣囊對局部部位的擠壓和擠壓力的消退,會同時產生按摩功效;④人工智能:人工點擊儀器啟動開關,儀器驅動氣囊撐抬身體并定時放氣,驅動裝置代替人工,從而降低了護士的工作負荷。在實踐中還發(fā)現(xiàn)氣囊逐個充氣和放氣不適用于截石位患者,因此將截石位患者的解壓流程調整為2 個氣囊同時充氣,同時放氣,以維持體位的舒適性。
壓力性損傷可于手術過程中發(fā)生或手術結束后立即發(fā)生,也可發(fā)生在術后幾小時至6 d 內,以術后1-3 d 最常見[7]。本研究結果顯示:受壓4 h 以上,A 組與B 組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明顯低于C 組(P<0.05),提示:隨著受壓時間的延長,只使用常規(guī)防壓措施,已不能滿足防壓要求,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的風險較高,對受壓時間較長患者,使用術中撐抬器進行防壓護理,可有效降低術中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風險。另外,每隔30 min 進行一次解壓的防壓效果與每隔60 min 進行一次解壓的防壓效果相當。本研究結果還顯示,A 組、B 組護理人員對防壓措施滿意率明顯高于C組,提示:與常規(guī)防壓護理相比,使用術中撐抬器進行防壓護理可以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但和60 min 解壓一次相比,30 min 解壓一次會降低護理人員滿意度。其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常規(guī)防壓護理措施針對4 h 以上手術時間的病人存在不足,患者壓瘡出現(xiàn)率升高,這會明顯增加護士心理負擔,使?jié)M意度較低;和60 min 解壓一次相比,30 min 解壓一次會使得防壓器具使用頻率偏高,影響護理人員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術中撐抬器可以有效降低術中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尤其對受壓時間超過4 h 的手術患者,防壓效果明顯,且可降低護理人員心理負擔,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建議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