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岳
發(fā)生在烏克蘭的這場沖突,正廣泛作用于全球生產(chǎn)、經(jīng)濟、思想等多個領域。
天然氣、糧食等大宗商品的供給鏈,將因這場沖突備受沖擊,并被迫調整。從2020至2021年的數(shù)據(jù)來看,西歐年均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總量在1700億立方米左右,約占整個歐洲年天然氣消費量的35%左右,俄絕對是西歐天然氣供應第一大戶。西歐的能源缺口,要由美國、沙特、澳大利亞、卡塔爾這幾個天然氣出口大國補上,這符合美國利益。但因天然氣運輸管道、到港后再汽化設施等要經(jīng)年建設,未來圍繞西歐能源短缺將大概率擾動全球能源出口和海上運輸格局。此外,俄烏沖突必將對全球谷物和油脂市場產(chǎn)生巨大影響,推動全球農產(chǎn)品價格上漲。沖突前,俄烏兩國小麥產(chǎn)量近1.1億噸,占全球總產(chǎn)量的14%,俄燕麥、黑麥、大麥產(chǎn)量均超過全球總產(chǎn)量的10%,烏油菜籽和大麥出口量分別占到全球總出口量的20%和17.5%;兩國玉米產(chǎn)量約5700萬噸,約占全球總產(chǎn)量的4.7%;兩國葵花籽及相關油類產(chǎn)量占全球比例均達到約50%及以上,出口量占到全球的80%。沖突對這些供應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沖突前,烏克蘭供應著全球70%的氖氣、40%的氪氣、30%的氙氣,這些對全球半導體生產(chǎn)的純凈環(huán)境至關重要。沖突若不能盡快平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危機及“芯片荒”勢將加劇。俄烏兩國的鐵礦石、鋁、銅、鎳、鈀等均占世界市場相當份額,沖突勢必造成價格上漲及一些地方供應緊張。
原有的東西方對立和經(jīng)濟體系割裂,將因沖突而進一步加深。幾年前的克里米亞危機和烏東部戰(zhàn)事,很大程度上起于烏當局在加入歐盟還是俄羅斯的經(jīng)濟體系間搖擺。這次沖突升級,也是因北約是否要東擴到俄烏邊界而起。沖突中,烏明確提出加入歐盟的申請,這使得烏克蘭站到了“非此即彼”的刀刃上。對西方那些冷戰(zhàn)思維深厚的人而言,烏中立就意味著西方向俄低頭。對俄而言,烏已放棄在西方與俄之間“玩平衡”,西方不作安全保證,就是放任形勢急轉為對俄兵臨城下。這是戰(zhàn)略運籌和國際政治最為被動的一種局面——各方選項完全對立,妥協(xié)余地有限,戰(zhàn)略運籌價值變得很小。
俄烏沖突爆發(fā)后,2月27日起,美歐禁止俄部分銀行使用SWIFT。歐洲雖出于自身能源需求考量,對俄油氣出口相關鏈條暫未完全施以殺手,但全球金融轉賬和結算網(wǎng)絡已開始出現(xiàn)“美元圈”和“非美元圈”的分化?!叭ッ涝睂⒃谝恍﹪壹暗貐^(qū)鋪開,金融鏈條與生產(chǎn)鏈、供應鏈的重新調整交互作用,把世界的整體性沖擊出深刻裂痕。
西方把這場爭斗描述為民主與不民主集團的斗爭,這是從觀念、意識形態(tài)角度描述的。從西方視角看,俄烏沖突就是威權與民主兩種體制的沖突,不跟著西方一起制裁俄羅斯,就是不支持民主。這同幾個月前美國牽頭開“領導人民主峰會”如出一轍,都是把世界兩分成完全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陣營,采取黨同伐異的政策。實際上,烏克蘭的境況并非西方描繪的觀念對抗,而是千百年來大家更常見的兵戎相見,地緣沖突和邊打邊談,觀念的斗爭終究讓位于實力的角逐。人們從俄烏沖突升級中看到,世界的觀念與實力兩種比拼正同時發(fā)生,并向全球蔓延。不僅如此,人們還看到,沖突的強化程度又是不同步的,在烏克蘭顯然是實力較量居于主導,觀念較量停留在會場和媒體輿論場。但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軍事等實力較量并未走向前臺,而意識形態(tài)的交鋒、外交官的論戰(zhàn),媒體立場、受眾選擇之爭等,其公開程度與激烈程度遠勝于隱含的實力比拼。這種不同步的口舌與刀劍對抗,在全世界形成流動性的“角斗場”,稍不留意就會引發(fā)事端乃至導致矛盾聯(lián)動,令全球陷入意外沖突多發(fā)常發(fā)狀態(tài)。
俄烏矛盾從歷史走來,但歷史并未到此終結,不同力量間對格局秩序、地區(qū)板塊及未來主導權之爭,不可能因一場沖突而高下立判。正如2014年烏克蘭危機后的8年間,大小危機持續(xù)無解,直至今年激化爆發(fā)。
俄羅斯打出這一拳,讓世界看到了其捍衛(wèi)底線的決心。西方雖出臺更多制裁措施,對烏克蘭加大扶持,但自蘇聯(lián)解體以來西方和北約不斷侵蝕東進的步伐由此被暴力阻滯。當然,接下來的局面仍難有根本改變,俄羅斯沒有蘇聯(lián)的力量去回推北約前鋒線,只能在維護緩沖地帶的基礎上逐漸經(jīng)營。歐洲會對俄保持一個時期的冷面孔,但受近身地緣安全和能源供應束縛,難以過分強硬。美國在沖突時沒有直接出手,過后再采取的措施也是相對有限的。由此可見,俄烏沖突后的世界雖然對立愈加明顯,但不大會重現(xiàn)冷戰(zhàn)時期的情景。
在整體對立下,美與西歐、西歐與東歐貌似在一個陣營下,但內部不同利益和立場勢必因俄烏沖突而分化。歐洲的戰(zhàn)略自主訴求近來一直在上升,比如,剛上臺不久的德國新政府一改以往路線,對烏提供直接武器援助。德、法可能會共同推動歐洲加大軍事投入,增強安全自主能力。印太中小國家則在俄烏沖突中見證了美國的不可靠,一方面要提升自保能力,從政治上法律上為強化軍力解綁,提升裝備和戰(zhàn)備水平;另一方面會有“明哲保身”的想法,因而遠離矛盾旋渦的心態(tài)會增強。這對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向中小國家拓展,無疑是一種遲滯力量。中東國家在世界能源生產(chǎn)供應和價格變化下,可能會出現(xiàn)“放下槍支抓能源”的趨勢,歐盟在失去俄能源供給后會更看重伊朗,進而推動伊朗核問題重新達成協(xié)議的積極性上升,中東穩(wěn)定的轉機由此增多。總體看,俄烏沖突后,全球可能會呈現(xiàn)大對立下小多極,大整合下小分散的特征。
俄烏沖突未能解決大國關系及烏本身的很多根本問題,世界雖被撕開了一道傷口,但沒有撕裂成新形態(tài)。在角力后的新沉悶中,各方如同航海于無風帶,急于破風而出。俄烏沖突后,各方將更加蓄力發(fā)力于未來能一招改變博弈格局的領域——高超聲速武器、太空、新能源、5G……與此相關的體制之爭、結盟之爭等,會由之復雜而深刻地展開。
30多年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廂情愿地以為,改一面旗、解散一個黨、分掉一批國有工廠,像西方一樣搞多黨競爭三權分立就能過上幸福生活。然而,現(xiàn)實如此殘酷。剛獨立不久,1994年烏克蘭的國內經(jīng)濟就下跌了23%,孩子們吃不到肉,雞蛋、牛奶、黃油都成了偶爾才能嘗一下的奢侈品,大學教授要去打零工補貼家用,更不要說軍工、核力量這些大國重器隨后幾年煙消云散。這一年,美國中情局私下做了一次評估,預言烏克蘭早晚要分裂成東西兩塊。其實,美國一直是清醒地刻意而為之。相較之下,被西方引入迷途的烏克蘭民眾,無疑是可悲可嘆的。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