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逹 尹 姣
目前,患有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該病具有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的特點,人群普遍易感?;颊呋疾『蟛∏檫M展十分迅速,易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呼吸衰竭、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重癥肺炎等,嚴重者危及生命安全。臨床多通過神經(jīng)氨酸酶抑制劑、蛋白酶抑制劑治療該病,其中磷酸奧司他韋是常用的神經(jīng)氨酸酶抑制劑,在病情嚴重、呈動態(tài)變化患者的治療中效果被臨床廣泛認可。作為廣譜蛋白酶抑制劑代表藥物,烏司他丁雖不能直接殺滅或抑制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原體,但對其所導(dǎo)致的呼吸衰竭、重癥肺炎等合并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然而現(xiàn)階段烏司他丁治療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將烏司他丁與已公認的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治療藥物磷酸奧司他韋聯(lián)合應(yīng)用,旨在通過比較聯(lián)合用藥和磷酸奧司他韋單藥治療的效果,探究烏司他丁能否協(xié)同磷酸奧司他韋提高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治療效果,以期為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治療和臨床合理用藥提供新的思路?,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沈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例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2~50歲,平均(25.48±2.24)歲;病程2~7 d,平均(3.48±0.36)d。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1~50歲,平均(25.51±2.36)歲;病程1~7 d,平均(3.54±0.42)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yīng)(RT-PCR)病毒檢查呈陽性、影像學(xué)檢查見肺炎征象,符合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診斷標準[2];2)年齡1~50歲;3)持續(xù)高熱>3 d,伴咳血痰、劇烈咳嗽、胸痛、嚴重嘔吐、嚴重腹瀉等癥;4)患者對研究全流程表示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哮喘、阻塞性肺疾病等;2)免疫缺陷疾病、肝腎疾病以及其他惡性病變;3)近期接受奧司他韋或烏司他丁治療;4)合并其他藥物濫用史;5)妊娠期或哺乳期;6)精神障礙或癡呆;7)過敏體質(zhì)。
對照組給予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763)治療,成人口服用藥劑量為75 mg/次,2次/d。兒童口服用藥劑量根據(jù)體重確定:體重>40 kg兒童與成人用藥劑量一致;體重24~40 kg,60 mg/次,2次/d;體重15~23 kg,45 mg/次,2次/d;體重<15 kg,30 mg/次,2次/d。連續(xù)治療7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給予烏司他丁治療,20萬U注射用烏司他?。◤V東天普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33)+0.9%氯化鈉注射液(北京天壇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870001)20 ml靜脈滴注,2次/d,連續(xù)治療7 d。
1)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劇烈咳嗽、胸痛、嚴重嘔吐等癥狀消失,痰檢結(jié)果呈陰性;有效為劇烈咳嗽、胸痛、嚴重嘔吐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痰檢結(jié)果呈陰性;無效為患者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痰檢結(jié)果呈陽性[3]。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炎癥介質(zhì)水平: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患者肘靜脈血,取血清使用北京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的試劑盒經(jīng)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嚴格根據(jù)說明書進行相關(guān)操作。3)T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將其置入肝素抗凝管中,使用流式細胞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型號CytoFLEX S)檢測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4+/CD8+,根據(jù)說明書完成相關(guān)操作。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TNF-α、IL-6、IL-8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TNF-α、IL-6、IL-8比較(ng/L,±s)
表2 兩組患者TNF-α、IL-6、IL-8比較(ng/L,±s)
TNF-α IL-6 IL-8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43 275.52±2.14 180.24±2.62 202.51±2.64 104.28±1.67 172.52±2.51 89.81±1.62 觀察組 43 275.48±2.63 152.26±1.07 202.24±2.35 73.14±1.05 172.64±2.22 41.23±1.04 t值 0.077 64.831 0.500 103.514 0.234 165.47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CD3+、CD4+、CD4+/CD8+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CD3+、CD4+、CD4+/CD8+比較(%,±s)
t值 0.067 22.410 0.026 16.153 1.466 36.7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指的是感染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炎癥反應(yīng)和壞死性病變,該病毒株有人流感、禽流感、豬流感3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患者會出現(xiàn)疲勞、發(fā)冷、頭痛、身體疼痛、喉痛、咳嗽、發(fā)熱等與普通流感相似的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眼睛發(fā)紅、疲勞、肌肉疼痛、嘔吐、腹瀉等癥。重癥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明顯的嗜心、嗜肺等傾向,人群感染后機體由于缺乏對該病毒的基本免疫能力,會出現(xiàn)過度的免疫反應(yīng),導(dǎo)致患者病情迅速進展[4]。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主要傳染源是甲型H1N1流感患者,無癥狀感染者也同樣具有傳染性。目前尚無動物傳染人類的證據(jù)。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主要通過飛沫經(jīng)呼吸道傳播,接觸患者體液、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可能引起感染,也能通過眼睛、鼻腔、口腔黏膜等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
磷酸奧司他韋是目前針對甲型H1N1流感疾病的主要治療藥物,是首個口服有效的特異性流感病毒神經(jīng)氨酸酶抑制劑,在臨床中應(yīng)用較為廣泛,尤其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對于發(fā)病后病情呈動態(tài)變化、病情嚴重的甲型H1N1流感高危人群和重 癥病例,在發(fā)病48 h內(nèi)給予該藥治療能夠取得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因此磷酸奧司他韋已被公認為是治療H1N1流感的有效藥物,具有較好的抗病毒作用。但磷酸奧司他韋對于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5]。烏司他丁是廣譜蛋白酶抑制劑,是從男性尿液中分離得到的一種糖蛋白,在臨床中被應(yīng)用于治療水解酶外溢、細胞溶酶體膜破裂等疾病,烏司他丁能夠升高肺部髓過氧化物酶和TNF-α水平,有效減輕急性肺損傷,改善肺泡間炎癥細胞浸潤情況,抑制炎癥介質(zhì)的激活,降低肺組織干濕比重,有效維持氧分壓水平[6],對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肺損傷患者的肺功能作用顯著[7]。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TNF-α、IL-6、IL-8低于對照組。磷酸奧司他韋并不能直接殺滅或抑制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原體,只能在有效營養(yǎng)支持、呼吸支持、抗感染等綜合治療的基礎(chǔ)上,控制機體過度的炎癥反應(yīng),減輕肺組織炎癥細胞浸潤,改善肺組織滲出和充血等情況,進而改善患者病情。烏司他丁能夠有效阻斷炎癥反應(yīng),控制炎癥介質(zhì)釋放,減輕炎癥反應(yīng)對機體造成的損傷。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實施烏司他丁聯(lián)合磷酸奧司他韋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機體免疫能力。在王小華等[8]的研究中,經(jīng)烏司他丁聯(lián)合奧司他韋對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炎癥介質(zhì)水平,調(diào)節(jié)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效果顯著,安全可靠,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研究樣本量小、觀察隨訪時間較短等,并無法直接證明烏司他丁、磷酸奧司他韋聯(lián)合治療的優(yōu)勢,后續(xù)仍需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研究。
綜上所述,將烏司他丁聯(lián)合磷酸奧司他韋治療應(yīng)用于重癥甲型H1N1流感肺炎中,相比單一磷酸奧司他韋治療效果更好,其有助于改善患者機體炎癥介質(zhì)水平,調(diào)節(jié)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提高機體免疫能力。